浅谈历史课教学的美感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1987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要有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怎样才能在历史课教学中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鼓舞呢?我的体会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形、声、色等方面有美感。
  一、形
  这就是指教学的形象性,即寓基本原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通俗化。这是因为美感来自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受,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感性形象。由此决定了审美者(学生)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也是具体的、形象的,其思维方式必然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历史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成语、谚语和诗句是加强教学形象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讲“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道理时,可引用唐朝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人们面前展现一幅叶落水流图,世间万物一样,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样,深奥的科学道理就在具体形象的诗词中使学生得以领悟。
  二、声
  这就是指教学的音色声调,即教师以“音美”去感染学生,强化学生掌握知识,强化教学效果。正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除了声音要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外,还应有节奏感,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适时、适度,忌平铺直叙。
  三、色
  这就是指感情色彩,即教师的讲要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审美对象由感知到感动的过程,始终是伴随着情感活动进行的。当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师丰富的思想所吸引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中去,体验着美的情趣,不知不觉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作用是由感受开始到形成激情和情绪,再由强烈的情绪发展到意向的过程,最终发动意志的行为。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师炽热的意识和行为。这一过程又是互相影响的过程,教师既影响学生,又受学生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师上课不仅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思想精深,而且还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只有教师富有情感,以理动情、以情动理、以情达理,才能激起学生追求真理的渴望。另外,还要借助教师适时而恰当地教态,以“形美”去感化学生,启发学生。
  (作者单位 山西省壶关县常平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接通思路,对事物进一步认识分析后创造出来的艺术想象。写作中为什么要联想?因为运用联想可以让文章生色,使文章文采斐然。怎样联想?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更需要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运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联想就没有高水平的写作。  关键词:培养;联想;提高;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