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深入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ch1987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农村“三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支付;环境;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16-02
  
  近年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大力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对于加速农村资金融通,推动经济金融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村支付服务创新的背景
   2004年5月省联社成立之初,支付服务手段落后、渠道不畅、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全省51家联社中只有吉林环城、敦化和图门等三家联社借助单机版系统实现了县域个人储蓄存款通存通兑;每个县联社只有营业部能够通过人民银行同城票据交换办理跨行资金汇划,日均业务量仅为1400笔;全辖1,901个营业网点中只有94个营业网点能够通过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约汇兑系统办理跨省资金汇划业务,日均业务量仅120笔;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更是单一,只能办理支票业务和汇兑业务。为顺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缩短与商业银行的差距,提升竞争力,落实监管要求,吉林农信通过改进结算方式,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二、创新发展,推动支付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始终把创新作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不断创新支付渠道、工具和产品,积极打造支付结算平台,持续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推动支付结算服务提层次、上水平。
  (一)畅通渠道,在支付系统建设上求突破
  省联社成立以来,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创新,扎实推进支付系统建设,开发支付结算系统18个。自行开发了核心系统、中间业务系统、银行卡等8个系统;依托于人民银行开发了行内的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6个系统;依托于农信银中心开发了农信银汇兑系统、农信银个人账户通存通兑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等4个系统;并与兴业银行基于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银银合作平台,实现了个人存款业务互通。通过渠道建设打通资金流动的“高速公路”。
  (二)创新产品,在支付工具开发上挖潜力
  在传统支票业务的基础上,又陆续开通了汇票、本票业务、96888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吉卡的推出深受农民工的喜爱,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工的资金汇划和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金融支持。“全国快汇”业务是知名的品牌,实现了个人存款在全国农合机构8.5万家营业网点的通存通兑;“汇捷利”外汇品牌让延边地区出国劳务人员切实感受到了便捷和安全,并在全国银行业农村金融产品展览会上获奖,在实时结汇、实时入账、客户查询等方面比商业银行做的更出色,也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自去年推出该项产品以来,累计结汇量已高达2.8亿美元。
  (三)优化服务,在企业形象塑造上练内功
  几年来吉林农信始终坚持“农民致富的身边银行、县域发展的主力银行、居民兴业的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三农、县域和社区”开展营销和服务,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支付结算管理机制,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强化内控合规检查等措施确保结算安全无事故;通过为客户量身设计21种支付结算产品,推行特色服务,打造支付品牌等措施,积极宣传“新农信、新服务、新形象”,有效提高了吉林农信声誉度和客户满意度。
  (四)科教支农,在普及农民金融知识上下功夫
  吉林农信在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客户培育和科教支农工作,不断普及推广金融知识。一是集中开展了“送金融知识进农村”活动,深入村屯或农贸市场等农民密集的场所开展反假币、反洗钱及银行卡、票据、理财知识等宣传活动,累计5,000余次,加强了金融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了社会诚信水平的提升。二是通过在营业网点张贴宣传画报、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LED播放、96888客服等渠道宣传我们的支付结算服务品牌、功能和特色等,几年来累计发放传单、折页100余万张,使客户加深了对我们产品和服务的了解。三是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广播、报纸以及其他媒体加强宣传,累计宣传60余次,树立了品牌和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五)让利于民,寻求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在服务收费上,吉林农信不是单纯地追求商业利益,而是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社会责任及业务发展等因素,合理制定服务收费政策。采取免收省内个人存款通存通兑手续费,免收银行卡年费和工本费,一直对银行业协会规定的34项服务项目免收费等政策,有效减轻了客户负担,几年来共减免服务性收费5.5亿余元,让广大客户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优惠的政策;在惠民、利民的同时,吉林农信支付结算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情系三农,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成效显著
  深化改革以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因农而生、随农而变、为农转型、助农发展”的理念,积极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让偏远地区农村居民享受到了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一)建立了农村现代化支付结算体系
  2003年以来,在商业银行纷纷弃乡返城的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勇担社会责任,牢记“三农”宗旨,通过七年的不懈努力,改变了农村地区支付手段落后、结算渠道不畅、资金流通效率低下的状况,建立了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建立了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打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结算瓶颈,有效地满足了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通过不断扩大基础服务覆盖面,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有效改善了农村支付环境。截至2011年9月末,全辖营业网点达到1,590个,其中设在乡镇的营业网点932个,农村营业网点覆盖率高达98.07%,服务农村人口1,493万人,基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加强了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辖内1,590个营业网点全部实现了个人存款全国通存通兑,1,168个对公网点开通了大小额支付、农信银汇兑业务,开立银行结算账户1,128万个,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7万余户,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实现了广覆盖。通过全国通存通兑功能帮助广大农民工实现了“外出打工挣钱、家门口取款”的梦想,让求学的农村孩子及时收到老家寄来的生活费,免去了携带现金的麻烦;通过国际结算系统架起了一条连接世界的桥梁,为出国劳务人员的资金划回提供了极大便利。ATM、POS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布放数量分别达到543台和4,156台,发展特约商户3,808户,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2.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全辖日均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8万笔,较改革之初增长了7,500%;累计发行吉卡336万张,发卡总量占全省金融机构的9.5%,日均办理银行卡业务36万笔、金额达到60多亿元。
  3.新兴电子支付工具发展迅速
  随着吉林农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推出,农村地区客户将会体验到更方便更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支付环境的改善对于刺激农村消费,改善民生,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加速了农村资金融通
  支付结算体系是现代资金融通的载体,具有加快社会资金流通速度、减少市场现金流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带来巨大的便利。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不仅通过加大信贷投入,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输血,同时致力于改善和提高支付结算手段与效率,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实现了个人存款在全国农信系统8万多家网点的通存通兑;实现了跨行资金汇划1分钟内到账和7×24小时全天候服务等功能;彻底改变了过去“天上三秒、地上三天”等结算效率低下的问题,缩短了社会资金周转时间,并带动了信息流、物流,有效提高了农村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的增长。
  (四)增强了普惠制金融供给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根植沃土,情系民生,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让全省最基层的广大农民群众共享了改革、科技和金融发展的成果。全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平均每年代发涉农补贴273万户、金额60多亿元;发放直补保贷款8.9万户、金额14.3亿元;每年免收省内通存通兑手续费等近亿元,把惠农服务送到了田间地头、千家万户;省联社成立以来舍弃商业利益,继续增加对农村低效网点的基础服务设施投入,累计投入基础服务建设资金3.1亿元,加强了对偏远农村地区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供给,为兴村富民搭建了平台,也使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贫困人群享受到了均等的金融服务机会,实现了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合理分布和优化配置。
  “十二五”是吉林农信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吉林农信将继续致力于新型农村支付体系的构建和农村支付环境的持续改善,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地区深入持久繁荣,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化”统筹目标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文忠,张伟成.浅谈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J].现代商业,2010(0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阐释了对当今国际格局的理解和判断,认为其仍表现为一超多强即“单极多元”,是一种介于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之间的过渡性格局状态,具有明显两重性,并且这一过渡时期中的单极多元状态将长期存在。  关键词:国际政治格局 单极多元 实力对比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设“循环型农业产业经济”是循环型农业的核心,配套相适应的银行融资以支持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尤其对云南来说,循环经济还对该省的农业循环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摘要:企业是一个生产组织,生产过程中要消耗许多的原材料。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生产资料的管理只是收、发、存,物资部门的职能就是供应生产资料。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物资部门已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之中,这就是现代物流链体系。所以,作为生产企业,应转变对物资管理的认识,应从重生产、轻物流的误区中走出来,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发展物流经济。  关键词:现代;经济;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
摘要:本文运用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对中国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得出:①2007年我国的支柱产业主要为资源性、能源性及基础性原料行业;②2002-2007,我国的支柱产业由劳动、智力资源密集行业向资源密集行业转换;③2002-2007年,消费的诱发能力增强较为明显,消费结构正在优化,对于经济的发展的拉动能力正在增强;④2002-2007年,出口依存部门依存度增加明显,消费、投资
摘要:石油价格的波动必然影响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国际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本文主要从反映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最为直接的营利状况的角度研究,选取了销售利润率、资产回报率、资本性支出等石油企业营利指标,分析油价波动下中石油与三大石油公司的营利状况,比较其应对油价波动,抵抗风险的能力,以此来探讨油价波动对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这也为石油企业应对油价波动以提高抗
摘要:本论文在探讨施工项目管理的内涵及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对策:主要围绕建筑工程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提升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046-01 
摘要:本文通过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了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为什么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一汽大众: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44-01    一、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概况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前身为成都一汽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后被一汽大众收购,生产德国大众品牌的轿车产品。起步规模为年产15万辆,最终形成年产35万辆轿车的能力
摘要:21世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知识员工为核心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的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化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的内涵;管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3-0059-01    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组成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
摘要: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针对人们争议已久的工伤保险认定范围、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处理及工伤处理程序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在新的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工伤认定争议和程序的修改共涉及了4个条文。为那些因无法正常拿到工伤保险而踏上维权路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但这些修改能否彻底改变我国现有工伤认定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不完善,解决职工维权难的问题?本文在此尝试
摘要:文章针对国内某地区燃气公司市场化改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通过实证性的分析,汲取了一些可鉴参考的经验;而对于存在的问题,利用规范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和对策。文章主要从改制主观动因、公用事业行业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性、公共产品定价、政府监管以及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国有资产估价等五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和分析,以求从企业层面的特殊分析中寻找出行业层面的一般性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