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与颠覆性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xibaog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好奇心,天性使然。好奇心驱使,科学家总希望从感兴趣领域找出一个理。满足各种各样的好奇心,为科学赢得了发展空间。从地球到太阳系、银河,直到广袤无际的宇宙,人类视野不断拓宽;从物质外部到内部,从分子、原子,进而电子、质子、中子,还有夸克胶子、玻色子等等,展示微观世界的精彩。好奇不止,探索不息。源于古希腊的科学是非功利、求真的,对自然的探索与思考,正是其魅力所在。
  
  由好奇心出发,探索隐藏的奥秘,发现真相,认识规律,进行创造,实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完美结合,最终服务人类自身,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终极追求。医学领域、化工领域、能源领域、材料领域的研究创造硬驱广泛应用,无一不是如此。
  合成生物学技术,指生物的合成技术,强调“设计”和“重设计”,从生物的基本规律出发,设计构造特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系统,建立药物、功能材料、能源替代品等生物制造途径。它最先在1978年由瓦克劳·希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提出,认为“可以利用现存的、已经分析过的基因,创造和研究新的基因组组成方式”。
  合成生物学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世界关注人中心,是2010年美国基因遗传学家、合成生物学先驱克雷格·文特尔的首个合成生物丝状支原体的诞生,这一发现,入选2010年《科学》杂志“十大科学突破”。
  合成生物学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领域之一,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世界经济论坛认为是“未来革命性技术”。
  正因如此,各国都进行大量投入,加强应用研究。美国是合成生物领域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每年投入达1.4亿美元;欧盟投入合成生物学的研究经费占其经费总量四分之一还多;英国成立合成生物学路线图协调组,建成了五家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2017年底,中科院在深圳成立了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启动“国际基因组编写计划·中国”项目,目标是合成一条完整的人类基因组。
  研究表明,合成生物学对于新生物能源的开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可以解决生物燃料生产工艺过程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发人工合成细菌,将糖类转化为生物燃油,甚至可以直接从太阳获取能量,制造清洁能源。克雷格·文特尔认为,它可以完全代替石油为中心的能源体系。此外,对微生物进行改造,构建能够监测、聚焦和降解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体,用来消除水体污染、清除垃圾、处理核废料等,用途十分广泛。近年来,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生物传感器检测的方法应运而生,运用细菌进行改造,实现对地雷检测,成为新的排雷方法。专家认为,设计构建生物计算机和基于生物合成材料的新型量子计算机,计算速度和储存能力将成倍提升,给人类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合成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强大的应用价值与潜在的威胁同时存在。如果操作失误,可能给环境和人类造成威胁,一旦泄漏将会造成生态灾难。目前,合成生物学体都在实验室里进行,在自然界中会发生变异或进化,甚至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换,产生新的特殊生物。倘若如此,后果将会极其严重。
  正如人工智能、外星探测等一样,合成生物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疑惑与担心。好奇害死人,有时真的会这样!外星人入侵、生物变异等科幻大片,提醒着地球人所处的风险。公众理解科学,需要公众关注、正视所产生一切结果。
  科学需要好奇,好奇激發热情。对未来具有颠覆性影响,体现在技术本身,也有科学伦理的考量。科学探索需要一根理性的缰绳,保持奋力前行的方向,避免出现重大偏差,才能实现完美的目标追求。
其他文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奈何正当花样年华,本该青春无敌,却要为痘痘而烦恼。本期特约专家来为你支招,教你如何轻松脱痘.都说'青春痘'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无须治疗,其实这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大概都会有在繁星满天的夜晚,仰望天空数星星的经历。一颗、两颗、三颗……可总也数不清。这或许是人类的一种探求未知的本能使然。这种本能延续下来,使得
春末夏初,当你在一些风景区游览时,常常可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这是众多杜鹃鸟品种中大杜鹃的啼鸣声.这声音清脆悠扬,悦耳动听,人们都习惯说这是“布谷鸟”在啼鸣.
2017年10月4日,201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及生物物理学家理查德·亨德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裔生物物理学家约阿基姆·弗兰克以及瑞士洛桑大学生
在传统的线性网络编码算法中,网络中间节点执行编码操作,这提高网络吞吐量并增加编码和解码的计算成本。根据网络中间节点入度和出度的关系,将网络中间节点分为编码节点和非
期刊
伴随着气候变化和化石燃料的不断减少,能量储存装置的发展已经变得比以往都更加重要。超级电容器作为新型储能装置,因具有使用寿命长、功率密度高和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备受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