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146-01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成功激发兴趣,甚至一次成功会在以后成功的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教师要在实践中创设成功学习的情境,为差生创造学习机会,使他们真正的乐学、爱学、自信、成功。
1、设问置疑,创设求知情境打开成功通道
设置一个新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学生带进探索者的行列。例如,在讲“环节动物”时,先让学生复习线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出示蚯蚓的挂图、标本。然后提问,蚯蚓的身体也是线形,是否也属于线形动物呢?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发现蚯蚓与蛔虫的明显不同之处,蚯蚓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教师就能很自然的提出环节动物的概念。依此为契机,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思维,提出“环节动物和线形动物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样,通过新奇的问题触及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问题触到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最近发展区,认识冲突必然引起“共振”,强烈的求知欲,为成功打开了通道。
2、分层递进,创设目标情境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设计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挫折降到最低程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地参加大量的教学活动,在积累成功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时,可提问学生:“同学们谁是双眼皮、谁是单眼皮?耳朵有没有耳垂?大拇指能否向后背侧弯曲?这些性状与父亲、母亲是否相同?”等等。“有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学生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学生由此产生的惊异、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节奏张驰有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良性循环中得以体现。较高的要求,复杂的问题,留待学生处于成功喜悦的亢奋心理状态时再现,这就能激励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力量时,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使自己心理上能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功。
3、通过实验、开展课外活动,创设实践情境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试验,并力求学生试验成功。课外活动能广泛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努力创造条件拓宽教学渠道,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如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创设这样的情境,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广泛地了解别人的意见和思想,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使用生物技术的项目作为活动的内容,如杂交水稻技术、食用菌的培养、花卉栽培、经济动物的饲养等。这样,使学生明白一些适用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发明创造能力,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心理换位,创设思维情境,实现成功教学
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要发挥教本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揭开生物学“完美的面纱”面对教学内容教学难点,互换心理位置,从学生学习心理、思维结构与教材思维结构的差距中去设计教学。创设思维情境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暴露思维过程,讲解问题时要展现思维活动过程,即使是走了弯路,也不惜暴露思维误区。这样才能自然地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突发的奇想,在辅导时遇到难以作答复的疑问,教师要大胆地答复,暴露思维过程。即使思维受阻,自己陷入窘境,也不必掩饰,因为现场的思维表演,有助于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5、更新观念,创设期望情境,强化成功心理
每位教师都要树立两个信念:坚信“天生其材必有用”,坚信“人无完人,扬长避短,人人成材“。这就是说,只要不是白痴,人人可望成材,因此教师应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跳出传统观念的困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要用一个模型来铸造人,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人,否则只能造成少数人获得成功,多数人失败。“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因此教师要把对学生真诚的期望,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态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平日改作业或试卷时,一旦发现好的解法,巧的推理,准确性的表达,要相应给予“解法精彩”之类的评语。这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起强烈的成功欲望,而且把老师的评语当作自己成功道路上的新起点、加油站、指路标。这样积小成为大成,从成功产生成功,就能矢志不渝地朝着成功的目标迈进。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轻快,形成一种严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是体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成功教育应以学生为起点,以兴趣为桥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以鼓励学生为基本教育方法,以学生成功为原则,这就是成功教学经验之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成功激发兴趣,甚至一次成功会在以后成功的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教师要在实践中创设成功学习的情境,为差生创造学习机会,使他们真正的乐学、爱学、自信、成功。
1、设问置疑,创设求知情境打开成功通道
设置一个新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学生带进探索者的行列。例如,在讲“环节动物”时,先让学生复习线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出示蚯蚓的挂图、标本。然后提问,蚯蚓的身体也是线形,是否也属于线形动物呢?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发现蚯蚓与蛔虫的明显不同之处,蚯蚓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教师就能很自然的提出环节动物的概念。依此为契机,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思维,提出“环节动物和线形动物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样,通过新奇的问题触及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问题触到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最近发展区,认识冲突必然引起“共振”,强烈的求知欲,为成功打开了通道。
2、分层递进,创设目标情境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设计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挫折降到最低程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地参加大量的教学活动,在积累成功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时,可提问学生:“同学们谁是双眼皮、谁是单眼皮?耳朵有没有耳垂?大拇指能否向后背侧弯曲?这些性状与父亲、母亲是否相同?”等等。“有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学生面面相觑,议论纷纷。学生由此产生的惊异、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节奏张驰有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良性循环中得以体现。较高的要求,复杂的问题,留待学生处于成功喜悦的亢奋心理状态时再现,这就能激励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力量时,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使自己心理上能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功。
3、通过实验、开展课外活动,创设实践情境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试验,并力求学生试验成功。课外活动能广泛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努力创造条件拓宽教学渠道,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如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创设这样的情境,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广泛地了解别人的意见和思想,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使用生物技术的项目作为活动的内容,如杂交水稻技术、食用菌的培养、花卉栽培、经济动物的饲养等。这样,使学生明白一些适用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发明创造能力,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心理换位,创设思维情境,实现成功教学
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要发挥教本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揭开生物学“完美的面纱”面对教学内容教学难点,互换心理位置,从学生学习心理、思维结构与教材思维结构的差距中去设计教学。创设思维情境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暴露思维过程,讲解问题时要展现思维活动过程,即使是走了弯路,也不惜暴露思维误区。这样才能自然地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突发的奇想,在辅导时遇到难以作答复的疑问,教师要大胆地答复,暴露思维过程。即使思维受阻,自己陷入窘境,也不必掩饰,因为现场的思维表演,有助于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5、更新观念,创设期望情境,强化成功心理
每位教师都要树立两个信念:坚信“天生其材必有用”,坚信“人无完人,扬长避短,人人成材“。这就是说,只要不是白痴,人人可望成材,因此教师应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跳出传统观念的困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要用一个模型来铸造人,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人,否则只能造成少数人获得成功,多数人失败。“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因此教师要把对学生真诚的期望,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态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平日改作业或试卷时,一旦发现好的解法,巧的推理,准确性的表达,要相应给予“解法精彩”之类的评语。这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发起强烈的成功欲望,而且把老师的评语当作自己成功道路上的新起点、加油站、指路标。这样积小成为大成,从成功产生成功,就能矢志不渝地朝着成功的目标迈进。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轻快,形成一种严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是体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成功教育应以学生为起点,以兴趣为桥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以鼓励学生为基本教育方法,以学生成功为原则,这就是成功教学经验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