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k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外语教育的规划与调整已经纳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然而,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外语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并没有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本文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背景,以提供优质教育为指导,分析国内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外语教育改革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公共外语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优质教育;公共外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113-03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未来15年造福人类和地球提出了17個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为实现世界各国在社会、经济、环境、和平等层面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规划,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提出了新的蓝图。我国高度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在2016年3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中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了有机结合[1]。同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以下简称《国别方案》),分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详尽阐述了落实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实现人民美好梦想的决心。近年来,我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建了太原、桂林、深圳、承德等数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创新示范区,旨在打造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向世界展现中国方案和成果。
  在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目标四即提出了要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方针,足见教育对未来各国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公共外语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当中,对于“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的复合型人才”给予高度重视。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背景下,本文着眼于“提供优质的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分析了近年来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改革进展,结合《国别方案》中我国提出的各项针对提供优质教育的具体落实举措,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教育体制的若干措施,以期抛砖引玉,为实现提供更优质的公共外语教育,为国家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为2030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模板。
  一、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从“双一流”高校建设到新工科、新文科的建设,从“金课”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再到课程思政等,都凸显了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一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新时代的公共外语教育应秉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的理念。而深化公共外语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青年人掌握时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改革的目标,也是关键,这也恰好与中国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优质教育所提出的具体方案相呼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时代需要的人才。然而,当今世界格局千变万化,国内和国外教育体制改革日新月异,公共外语教育该如何立足和自处?近几年,不时有专家学者质疑公共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时代所需并不匹配,又或者将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相比较,否定外语教育存在的必要等。在现如今的教育环境下,“公共外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如何为社会精准输送‘外语+专业’人才”,这些是国内高校普遍面临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大多数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外语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同时集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答案必定是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公共外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外语的综合能力,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用外语进行成功交际。通过公共外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提高语言能力、人文素养,以适应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当前的公共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并没有跟上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步伐,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滞后,意味着公共外语教学没有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也就造成社会需求的人才供给不足。传统类型的公共外语教育培养的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目前,我国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贸易、经济、法律等规则的国际化外语人才相对比较匮乏[2]。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的一个不适应表现在:“外语+X”型或“X+外语”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依然匮乏[3]。由此看来,公共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从单纯的“外语”人才,转变为“外语+专业”人才或者“外语+专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语言人才。
  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公共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急需改变。高校过于重视学生外语考试的合格率、过级率,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等,这也不符合国家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新时代中国需要的是一批具有优秀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良好的人文知识素养,能够向世界传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青年。外语考试只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一种方法,不能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或手段。新时代不需要只会应试的“哑巴外语”人才,需要的是能够真正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的国际复合型语言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滞后直接导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出现问题。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对公共外语和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纷纷进行改革,导致部分高校的公共外语课时缩减到原来的50%—60%不等,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由于对课程开设缺乏应有的论证和课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4]。公共外语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和教学方式的再设计都需要思考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5]。换句话说,公共外语课程与专业外语或专业课之间缺乏合作和互补,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缺乏交流,导致了公共外语课程逐渐脱节和边缘化。
  除了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公共外语的教学内容也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各学科都对教材进行了整改,但公共外语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思维的成长,这也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方面,社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语言人才,而另一方面,现有的教材未能向学生输入此类型的知识,于是也就造成优质文化和语言的零输出局面。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非常关键,这直接决定了当前教育是否在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的正确轨道上。
  (三)教学理念与模式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意义。大多从事公共外语教育的教师专业素质高,有语言学、文学、翻译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因此,会存在把公共外语讲成专业外语的可能性,将综合性的语言知识缩小到了专业性的范围,造成学生理解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消极结果。正确理解公共外语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思维决定行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正确教学的指导标准,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并时刻谨记课程设置的目标,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提起教学模式,国家提倡建设“金课”,杜绝“水课”,其实就是为了拒绝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结合网络课程平台或各种软件等,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简言之,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一切教学活动都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展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
  高校公共外语教师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源于教学、科研、职称和教师家庭,因此造成部分教師产生职业倦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有优秀的教师。旧方法不能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储备,保持与时俱进的外语知识和文化知识。高校外语教师肩负重任,需要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需要不断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最好的课堂,提供最前沿的知识。
  二、高校公共外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掌握国家发展战略,适时更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国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紧跟时代步伐,始终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这也就要求公共外语教育彻底整改。人才培养目标要向国家的五年规划看齐,学生毕业后能够精准服务国家和社会;严格把控公共外语课程的设置,做到课程设置必合理,不合理即废除;以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准则,合理增减公共外语课程的课时数;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公共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充当学生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除了保证一定的人文性、历史性、知识性,还应具有科普性和推广性。高校可以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目标与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现状等内容相结合并融入课本中,向学生普及和推广世界和人类发展的热知识与冷知识;教师要恪尽职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始终保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为学生提供最优秀的公共外语课堂,讲授最先进、前沿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
  (二)推进示范区试点,以点带面
  公共外语教育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复地论证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已成立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以率先试点,将公共外语的培养目标与示范区创新发展主题相结合,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以推动创新发展与教育的深度结合,探索地方创新发展中的语言服务解决方案,为2030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目标提供符合地方发展和中国国情的模式。
  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可以根据当地发展特色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做到人才能够精准服务地方。由此可见,公共外语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外语+专业”人才或者是“外语+专业+综合素质”人才,还可以是“外语+专业+综合素质+地方对接”人才。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的试点,可以面向全国全面开展公共外语的新局面,彻底打响全国公共外语教育的新征程,实现地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多方共赢。
  三、结语
  公共外语教育在国家战略发展,尤其是国际战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目前国内公共外语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外语教师,应积极面对并落实改革。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公共外语这一视角,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优质教育目标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为外语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为当前公共外语教育提供新的改革思路和方法。本文尚且存在不足之处,期待更多专家和学者为公共外语教育改革献计献策,推动和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EB/OL]. (2016-10-12). https://www.fmprc.gov.cn/ web/ziliao_674904/ 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kcxfzyc_686343/P020161012715836816237.pdf.
  [2] 王雪梅,徐璐. 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1):9-12.
  [3] 王立非. 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J]. 当代外语研究,2018(03):5-10.
  [4] 李磊荣. 专业俄语课程体系中的中国文化教学[J]. 中国俄语教学,2014(03):79-81.
  [5] 马晓华. 应用型院校公共外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 现代职业教育,2019(25):78-79.
  (荐稿人:郭艳涛,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本文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实施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酒店管理;混合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期刊
摘 要:中国的信息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师更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提炼专业性经验。线上教学已蔚然成风,线下教学仍具备不可替代性,两者如何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在新的高等教育大潮中既要顺应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的大方向,又该如何展现设计艺术专业教学特色?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信息化教学新形态,需要借助数字化教育新技术打造“双线融合”的新业态,灵活机动利用“线上用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建设是我国文化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尤为重要,这也是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教育领域园林文化自信所面临问题的梳理,分析了文化自信融入研究生园林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在课程
期刊
摘 要:文秋芳教授就英语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产出导向法(POA)理论,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度学习,带领学生把实践和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基于此,文章以“产出导向法”(POA)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开展“翻转课堂”为论题,探究新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POA;大学英语;翻转课堂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通过阐述应用型高校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大学外语混合教学模式在该校应用的可行性,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构建大学外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云班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067-0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地方高校都在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有机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但地方高校教师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本文针对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地方高校;问
期刊
摘 要:时代在发展,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在交融,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掌握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够加强对全球化资源的应用,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开展双语课程教学,通常是除了母语之外的英语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领域中其他语言的应用,拓宽学生视野。双语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外语水平,让学生多掌握一门技能,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还能提升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产生了海量数据,大数据的应用研究应运而生。在现代外语教育领域,大数据能够支撑语言的教学和学习,也能够测试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但大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仍无法摆脱“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部分教师仍不清楚信息化教学的概念。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其次剖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外语信息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树立大数据驱动的基
期刊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科学与教育发展的产物,高校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教育质量,以培训的方式促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则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高校混合式教学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对以培训推进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混合式教学;培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
期刊
摘 要:金融工程是一个复合型和交叉型的新兴学科,通过融入工程思维的方法,将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融于一体,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因此,对培养金融工程专业素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南通大学统计专业为例,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利用国家精课网、课堂派、腾讯会议,线上线下多维混合教学,将CDIO理念贯穿于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地探索金融工程教学模式,造就符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