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职业学校语文课的设置,加之职校学生语文基础的薄弱,就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想上、喜欢上的课程。
【关键词】语文;职校学生;教师;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职业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当工人,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加之职校课程设置也偏重于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操作课,因此职校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如何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想学、喜欢学呢?本人有几点见解,与同仁分享:
一、开课之时,端正思想
职校语文的第一堂课要唤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这对以后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这堂课上,要少说教,多分析,循序渐进地端正学生的认识。首先通过让学生写一些常用字词、念一段文字、评一篇美文等简单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到自己语文能力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看说明、写申请、出借条、待人接物等举例说明要想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就必须有良好的语文能力才能顺利开展;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如果仅凭学校所学知识投入社会,是远远不够的,毕业后还需不断学习,才能成为可解疑、会发明、能著述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语文就是这一切的基础和工具。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端正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二、融入职业,精心设计
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持续的吸引。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创设新鲜感,力求做到巧切入、巧分析,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设计思路应该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结合当前新消息、新科技、新思维,吸引学生全情投入。例如《邓稼先》一文的导入,就可截取最近时间举办的国家阅兵仪式视频,让学生在民族自豪感“爆棚”中融入课文;在《钱》开讲之前,播放赵本山小品《不差钱》的片段,通过“接地气”的对话来引起学生对钱的认识,激发探讨的气氛;在讲授中《再别康桥》时,制作再现徐志摩生平的微课,让学生提前预习,使他们在课堂上能更深切感受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如酒店管理班的学生,就可设计与客人对话来展开说话技巧训练;电工专业的学生可在模拟实践中介绍电器的设备、运行以及安全救援的知识,这样使他们既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又切实体会到语文对专业能力的形成是何等重要。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使学生时时对语文学习保持新鲜感,自然就学得主动,唤起想学的欲望。
三、创设胜任途径,增强参与意识
布鲁纳指出:“好奇心、胜任感等,远比奖赏、竞争对学生更具有驱动作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因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兴趣”。胜任感不仅产生于完成某项重大任务之后,在课堂学习的微观环境下,也会由于对某一问题的解答的成功而产生。如学习《邓稼先》时,可以让学生讲解什么是“两弹一星”;教《登高》时,就让学生回忆关于登高的诗词,总结出古人登高必赋的结论并分析登高所赋的几个主题。这种边参与边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情绪高涨,让中下水平的学生也能体验胜任感,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的游离状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用期待和商量等亲和力较强的方式,表达对学生能力的期望,来引发学生的好胜心;还可以适当给学生上台表现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喜欢学的效果。
四、利用课外,延伸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语文真正得益,除了课堂之外,还应在课外的补充上,要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目,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指导学生通过品味、汲取把书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演讲、朗诵比赛等;鼓励学生办板报、参加社团、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长知识增才干。读多了,自然就读懂了;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说多了,自然就善于表达和沟通了。通过这些课堂外的努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因此而丰富多彩,充满快乐,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想学、爱学之心愈胜。
除以上几点外,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个人形象来影响学生,以充满内涵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着装要得体、大方,语言要抑扬顿挫,精神要饱满;板书要美观,要善于运用小插曲、小幽默来调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主动接受教师的观点、态度,也使教师以聪慧、机敏、端庄的形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总之,教师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一定能使职校语文学习成为生动、有趣味、有效益的学习,使学生想学、爱学、努力学,学到真本领。
参考文献
[1]高吉柱.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易走入的误区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3).
[2]钟惠芬.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3(1).
[3]扈中平. 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职校学生;教师;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职业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当工人,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加之职校课程设置也偏重于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操作课,因此职校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那么,如何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想学、喜欢学呢?本人有几点见解,与同仁分享:
一、开课之时,端正思想
职校语文的第一堂课要唤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这对以后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在这堂课上,要少说教,多分析,循序渐进地端正学生的认识。首先通过让学生写一些常用字词、念一段文字、评一篇美文等简单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到自己语文能力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看说明、写申请、出借条、待人接物等举例说明要想处理好学习、生活、工作,就必须有良好的语文能力才能顺利开展;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如果仅凭学校所学知识投入社会,是远远不够的,毕业后还需不断学习,才能成为可解疑、会发明、能著述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语文就是这一切的基础和工具。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端正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二、融入职业,精心设计
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持续的吸引。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创设新鲜感,力求做到巧切入、巧分析,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设计思路应该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结合当前新消息、新科技、新思维,吸引学生全情投入。例如《邓稼先》一文的导入,就可截取最近时间举办的国家阅兵仪式视频,让学生在民族自豪感“爆棚”中融入课文;在《钱》开讲之前,播放赵本山小品《不差钱》的片段,通过“接地气”的对话来引起学生对钱的认识,激发探讨的气氛;在讲授中《再别康桥》时,制作再现徐志摩生平的微课,让学生提前预习,使他们在课堂上能更深切感受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如酒店管理班的学生,就可设计与客人对话来展开说话技巧训练;电工专业的学生可在模拟实践中介绍电器的设备、运行以及安全救援的知识,这样使他们既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又切实体会到语文对专业能力的形成是何等重要。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使学生时时对语文学习保持新鲜感,自然就学得主动,唤起想学的欲望。
三、创设胜任途径,增强参与意识
布鲁纳指出:“好奇心、胜任感等,远比奖赏、竞争对学生更具有驱动作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因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兴趣”。胜任感不仅产生于完成某项重大任务之后,在课堂学习的微观环境下,也会由于对某一问题的解答的成功而产生。如学习《邓稼先》时,可以让学生讲解什么是“两弹一星”;教《登高》时,就让学生回忆关于登高的诗词,总结出古人登高必赋的结论并分析登高所赋的几个主题。这种边参与边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情绪高涨,让中下水平的学生也能体验胜任感,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的游离状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用期待和商量等亲和力较强的方式,表达对学生能力的期望,来引发学生的好胜心;还可以适当给学生上台表现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喜欢学的效果。
四、利用课外,延伸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语文真正得益,除了课堂之外,还应在课外的补充上,要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目,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指导学生通过品味、汲取把书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演讲、朗诵比赛等;鼓励学生办板报、参加社团、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长知识增才干。读多了,自然就读懂了;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说多了,自然就善于表达和沟通了。通过这些课堂外的努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会因此而丰富多彩,充满快乐,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想学、爱学之心愈胜。
除以上几点外,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个人形象来影响学生,以充满内涵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着装要得体、大方,语言要抑扬顿挫,精神要饱满;板书要美观,要善于运用小插曲、小幽默来调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主动接受教师的观点、态度,也使教师以聪慧、机敏、端庄的形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总之,教师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一定能使职校语文学习成为生动、有趣味、有效益的学习,使学生想学、爱学、努力学,学到真本领。
参考文献
[1]高吉柱.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易走入的误区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3).
[2]钟惠芬.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3(1).
[3]扈中平. 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