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外星文明“回信”的邮箱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的“甚大天线阵”(VLA)

  科幻片中提到地球人发现外星文明时,总会出现一件经典“道具”:拥有“大锅”一般的碟片(碟片中央伸出长长天线)的大型建筑物。从1996年惊悚风格的《天袭》,到1997年的经典之作《超时空接触》,再到2019年的低成本影片《宏观世界》,都找得到“大锅”的巍然模樣。
  “大锅”的标准名称叫“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收获了大量宝贵的天文发现,但文艺作品将它和外星人扯上关系,也并非信口雌黄。寻找地外文明痕迹,同样是射电望远镜的任务。

宇宙背景辉光支持“大爆炸说”


  天文学起源于观星。我们抬头看到的星星,实际上是天体发出的光传播到地球上。考虑到光本身是一种电磁波,既然天体能发光,理论上能发出其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早在20世纪初,大名鼎鼎的爱迪生、普朗克都曾主张,太阳能发射无线电波。
  基于这一理论,科学家相信,除了通过可见光观察天体外,无线电波也是一种手段。1931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工程师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太空的无线电波。他的基本工作,是利用巨大的定向天线,研究越洋无线电话受干扰的情况。
  其间有一种杂音,每隔23小时56分钟就会达到高峰。这个时间间隔,刚好是地球的恒星日的长度—即地球相对于宇宙的自转时间。所以央斯基怀疑,信号来自银河系中心。
  因为贝尔公司没有天文研究的需求,央斯基未能采用更高配置的设备进一步观察外太空信号。不过,这一发现确定了天文观察的新方向。1937年,无线电工程师格罗特·雷伯架设了一台9米直径的抛物面碟形无线电望远镜。第一台用于天文观察的射电望远镜诞生,射电天文学这一天文学分支也迎来起点。
  射电天文学将天文学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从电磁波谱来看,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很窄,大概在360~860纳米。而无线电波波长覆盖从几厘米到数百米的范围。范围越大,内容越多。通过可见光观察星体,显然观察范围十分有限。而无线电波中隐藏的天文秘密,要丰富得多。
  1960年代,天文学界收获极其重要的四大发现,分别为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这都是在射电望远镜支持下的发现。其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大众来说最为熟悉。在通俗科学介绍中,它一般以“大爆炸说”的形式来呈现。
  天文学界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急剧扩张,在扩张过程中,宇宙从均匀、高热的状态,持续稀释、降温。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热大爆炸”假设,对大爆炸过程进行了更细致猜想。其中一个猜想是,现在的宇宙沐浴于早期高温宇宙的残留辐射中。

  阿雷西博退役后,FAST成为“独眼”,其意义更加重大。

  用光学望远镜来看,天体之间的空间一片漆黑,看不到残留辐射的痕迹。但1964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用射电望远镜,发现了漆黑之下微弱的背景辉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庐山真面目首次被揭开,伽莫夫的“热大爆炸”假说也由此被印证。“大爆炸说”从起初对宇宙起源的一种可能解释,变成现时唯一一套支持当前观察成果和数据的理论。

从“做大”到“布阵”


  射电望远镜的贡献巨大,但无线电波波长过长,却在早期阻碍了射电天文学发展。
  天文望远镜的观察能力,由望远镜的口径和观察的波长来决定。口径越大、波长越短,观察的分辨率越高。可见光波长为纳米级别,所以光学望远镜用较小口径就能得到较高分辨率的内容。而无线电波波长最少是可见光的几万倍,这意味着即使射电望远镜的口径是光学望远镜的几百倍,前者观察内容的清晰度也与后者差距甚远。
  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马丁·赖尔利用干涉原理,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通过架设射电望远镜阵列,大大提高了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
  从射电天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把一台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做大,以及打造射电望远镜阵列,是并行不悖的两条研究道路。单口径望远镜的优点在于单刀直入,减少信号被噪音干扰的可能,后期数据处理更加方便。但单口径的观察分辨率受限,而且口径越大,成本越高。
  阵列的优点则在于观察分辨率高,同等口径下成本低于单口径望远镜,而且可以通过控制干涉方式,自定义观察分辨率和观察频率。不过,阵列收到噪音的概率高于单口径望远镜,后期处理数据比较花功夫。
  单口径望远镜和阵列有不同的使用侧重点。对于一些微弱的信号,单口径望远镜捕捉效果更好,能避免信号被噪音淹没。而如果要对较强的信号进行精细观察,阵列是更好的选择。
  《超时空接触》封面那些抢眼的射电望远镜,正是著名的“甚大天线阵”(VLA)。VLA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中。27面直径25米的天线,按“Y”字形排列,架设在铁轨上,组合起来的最长基线达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

  假如M13存在文明,他们的“回信”最快要5万年后才能返回地球。
球状星团M13

  更有野心的阵列规划是“平方公里阵”(SKA)。SKA由全球十多个国家计划合资建造(中国是发起国之一),由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低频阵列和位于南非的中频阵列两部分组成。“平方公里”的名字,来自全部反射镜面对宇宙信号的接收面积,总计达1平方公里。这样SKA将拥有史上最高的射电望远镜图像分辨率,灵敏度也是任何现存射电望远镜的50倍以上。   由于计划规模巨大,涉及多国合作,原定2010年建造、2020年落成的SKA,目前最新时间表是2021年才动工。
  单口径望远镜方面,美国也曾是领先者。位于波多黎各岛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坐落于一个火山口,建成于1934年,口径305米,后扩建为350米。遗憾的是,阿雷西博在2020年先后遭遇辅助钢缆断裂砸破反射盘、主承重钢缆断裂等意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遂宣布其退役,并计划将其拆除。
  建于中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取代了阿雷西博的最大单口径望远镜之地位。FAST在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与阿雷西博并称地球两大“天眼”。阿雷西博退役后,FAST成为“独眼”,其意义更加重大。

5万年后的回信


  “天眼”问天,成绩斐然。自启用以来,单是脉冲星,FAST就发现了超过240颗。此外,其还有望在短时期内实现纳赫兹的引力波探测,捕捉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原初引力波。
  阿雷西博退役,天文界损失了一件重要的观察工具。而FAST以全球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将向全球科学家开放使用权限。这有助于保证即使美国“天眼”闭上,全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也不会被耽误。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我们是唯一的吗?”始终是一个既浪漫又严肃的提问。射电望远镜也一直是被寄予厚望的解谜工具。
  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开创了用严肃手段搜索外星文明的先河。他在求学时期就已经认为,正如地球人的雷达、广播、电视等技术会将无线电波发射到太空,假如宇宙其他地方拥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也会留下使用无线电的痕迹。
  德雷克在1960年首次尝试寻找外星文明信号,而他的主要工具,是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第一台射电望远镜:塔特尔望远镜。
建于中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取代了阿雷西博的最大单口径望远镜之地位

  塔特尔望远镜将目标对准波江座ε星(天苑四)和鲸鱼座τ星(天仓五),虽然没有任何收获,但这不影响搜索计划的全面铺开。日后,天文学界这种类似的努力被称为“SETI”—即“搜索外星生命”的英文词组的首字母缩写。
  德雷克后来成为阿雷西博升级改造的主导人。1974年,阿雷西博完成第一次重大升级后,德雷克的SETI工作再迈出重要一步:他编制了一条带有1679个二进制数字的无线电信息,按照特定情况排列后,它将显示出一张图片,其中暗藏了十进制计数法、人类DNA构造、太阳系情况等内容。
  这条“阿雷西博信息”指向距离地球2.5万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假如M13存在文明,他们的“回信”最快要5万年后才能返回地球。但假如沿途还有其他文明,也许他们的回复会更快来到。
  即使外星文明在2021年就发出“回信”,届时阿雷西博这个“邮箱”也已经不在了。幸好FAST能替代起接受反馈的使命。FAST望远镜安装了专门用于地外文明搜索的后端设备,能排除天体信号和地球人工信号的干扰,针对性地收集窄带候选信号。那些外星文明的微弱线索,可能就藏在其中。
  上述这些严肃的科学实验,在文艺作品中以更戏剧化的形式呈现。《天袭》中,主角用邻居接受电视信号用的小天线,架起了一套接收阵列,大抵上说明了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原理;《超时空接触》中,主角收到了以质数方式发送的奇怪信号,这是致敬“阿雷西博信息”必须用两个质数73和23排列才能正確显示信息;《宏观世界》干脆直接演绎外星人发送了同样用二进制表达、同样内容编排的信息,来回复“阿雷西博信息”。
  随着FAST成为全球唯一“天眼”,也许未来与外星文明交流的故事,会出现更多的中国元素。但更奇妙的也许是,未来,FAST“天眼”将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外星智慧的真实存在。
其他文献
线上展会“DC迷友:英雄大厅”在8月22日举行  神奇女侠走进1984、超人在自杀小队注视下用热射线杀人、蝙蝠侠接受谜语人宣战……美国时间2020年8月22日,一场持续8个小时的超级英雄粉丝盛典,持续发布重量级预热内容。  盛典名为 “DC迷友”(DC Fandom),由美式超级英雄神话的主力缔造者之一、美国知名娱乐公司DC操办。  这是一场线上互动展会,旨在宣传即将面世的DC产品(覆盖电影、电视
当你用钢笔写字的时候,纸上立刻就现出字迹。你可曾想过:為什么你写字的时候,钢笔里的墨水会源源不绝地跑出来,而你不写字的时候,墨水就不出来呢?  一根细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玻璃杯里,水就很快地从细玻璃管中往上升,而且管子里的水面比玻璃杯内的水面还要高。这个现象叫做毛细现象。钢笔就是应用毛细原理加以设计的。它依靠笔身上一系列毛细槽和笔尖上的细缝,把笔胆里的墨水输送到笔尖。书写的时候,笔尖一碰到纸张,墨水
2021年2月20日,日本福岛县浪江町,加藤荣和猫咪一起睡觉。  10年前,一场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日本东海岸,福岛核电站也在这场灾难中遭受重创,出现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核电站方圆20公里的范围,都被当地政府列入封锁“红区”,许多居民不得不匆匆举家搬迁,留下搬不走的家具、家畜与宠物。  和其他“红区”城市一样,距离核电站4公里外的浪江町,在核灾后也变成了“无人之境”。看到昔日被人们爱护有加的宠物被抛
在美国的西部地区,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测试题。  一位培训师给学员讲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家体育用品店来了一个聋哑人,要买一副滑雪杖,他便冲售货员做出滑雪的姿势,售货员递给他一副滑雪板,他摇了摇头,又做出手拄滑雪杖的样子,售货员这才明白过来,就给他拿了一副滑雪杖。那聋哑人走后,又进来了一个盲人,他是来买一个拉力器。我的问题是,这人买一个拉力器,使用什么方法,是最快捷、最明了的呢?”  “他双手做出
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飞的鸟,它生长在巴西的丛林中,属于大鲵的一个变种。   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喜食蚯蚓、鱼虾、青蛙和各种水生昆虫,它是怎样捉到天上的飞鸟的呢?   2009年7月,巴西动物考察学家威尔罕亲眼目睹了大鲵捕食飞鸟一幕。   那是一个骄阳如火的中午,威尔罕在树下乘凉。突然,他看见一只大鲵在小溪中喝水。喝饱了水后,大鲵不回洞中,却爬到一棵树的枝丫上。大鲵抓牢树
英国科学家公布的新冠病毒变体,比其他已知变体的传染性更强,因此全世界充满好奇和警觉。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检测,以查看它是否已在本国境内流通。  目前,所有工作仍处于早期阶段,其中包含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一长串未解决的问题。病毒会一直变异,因此关注病毒的行为是否正在改变,是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英国新冠变体的23处突变  关于这个新冠病毒变体,三件事融合在一起,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它正在迅速取代其他版本的病
王宝强出生于河北南河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为了实现自己演电影的梦想,他带着哥哥在砖厂打工三个月挣来的200块钱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成为了在北影厂门口等待大军中的一员。  可是当群众演员的工作也不是每天都有的,钱本来就不多,总有花光的时候。  那年的大年初一,每个人都在欢天喜地庆祝新年,他却整整一天没有吃饭,原因很简单,没钱了,“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注释】  1.先知:预先掌握敌情。  2.象:比拟,类比。  3.度:这里指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  【译文】  明君良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建立超人的功业,是因为他们了解敌情。想了解敌情,不可以向鬼神问询,也不可用现象上的相似来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
霍金是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世界知名的杰出物理学家。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了。巧的是,这一天恰好是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  霍金的父亲法兰克·霍金是一位有名的医生和生物学家。母亲依沙贝尔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学。他们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小时的霍金想象力非常丰富。他竟然想出11种出入自己房间的方法。平时,他还喜欢摆弄小玩意儿,制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朝日新闻》的“リレーおぴにおん”(Relay Opinion,中文大意为“意见接力”)栏目,看到学者外山滋比古先生的文章,标题非常好玩——知的メタボを脱出せよ,根据文章内容,中文可翻译为“脱离大脑的知识肥胖”。  外山先生说:大脑不是用来装知识的仓库,而是用来创造的工厂。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过剩,人的大脑被塞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如今人们理所当然地倡议要减少垃圾、管理体重,也是时候该清理一下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