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蚕桑科技的注入能有效促进蚕桑生产发展。总结了当前蚕桑科技的重要性,分析了蚕桑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蚕桑科技的应用和蚕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蚕桑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制约因素;对策;安徽金寨
中图分类号S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367-02
金寨县是安徽省传统的老蚕区之一,蚕桑生产一直是县域经济不可替代的优势产业,为蚕农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2年来,受茧丝绸市场及农村产业重心转移的影响,蚕桑生产严重滑波,进入发展低谷,如何走出低谷,振兴蚕桑产业,是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笔者走访了部分蚕农和乡村干部,结合长期的蚕桑工作经验,对金寨县蚕桑生产的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蚕业科技的应用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重要方法,以科学种养提高蚕桑效益,促进蚕桑发展,是实现蚕桑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1]。
1蚕桑科技的重要性
作为蚕桑老区,金寨县养蚕能手处处皆是,曾经出现了一批养蚕致富带头人和先进典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原来规模小、养蚕技术差的蚕农逐渐放弃了蚕桑生产,留下来的蚕户一大部分养蚕规模在增加。在劳动力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对科学养蚕、省力化养蚕等技术的要求尤为迫切。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厂家和收购单位对茧质的要求严格,科学养蚕,优茧高价更要体现出来。长岭乡洪畈村一养蚕大户,年养蚕量达12张以上,劳动力没有增加,只是采取了科学种养技术,采用了化学除草剂、桑园专用肥、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技术和严格的蚕病防治措施,全部应用塑料折簇等,蚕茧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年收入不比外出务工的少。该乡两河村一农户与霍山县搭界,几年来在霍山县的影响下,全新应用方格簇,蚕茧销售到霍山市场,显示出了优茧优价的明显实惠,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小,体现了科学养蚕的优势。通过走访调查,总结了90%以上年养蚕量在5张以上的蚕农和村干部的要求和意见:一是在桑蚕品种的改良上加大力度,提供优质的种苗和蚕种。二是加强商品化小蚕共育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蚕业科技部门要加大技术推广的范围和力度。四是应用先进、省力的蚕具、蚕药。五是加强企业、政府对蚕农的投入和支持。六是规范蚕茧市场,基本稳定蚕茧价格,体现优质优价等。从以上方面可以明显看出蚕农对蚕业科技的渴望。目前,蚕农最抱怨的问题是茧价波动太大、企业没有考虑蚕农利益、收购环节管理混乱、与周边县区在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上差距大等。在走访调查的蚕农和乡、村干部中,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是调整产业政策,形成产业一体化格局;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蚕产茧量和质量,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茧丝质量。其中最直接的办法是加强小蚕共育的管理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诸多方面的努力,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提高蚕业科技,开展科学种养,最大限度地提高蚕桑效益,提高蚕茧张种产量和质量,这样可以最快地提高蚕农收入,促进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2]。
2蚕桑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2.1蚕桑产业发展意识落后
过去,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的蚕桑生产,曾取得过数量上的骄人成绩,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展示了蚕桑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引导不够,一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的手”的作用,加之受劳动力转移和小农意识的约束,当前一部分蚕农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茧价涨就栽,茧价降就挖”的短期行为依然存在,部分蚕农抛荒弃管,使桑园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茧丝企业因市场和资金原因,在经营中目光短浅,无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没能和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2.2区域特征和价格因素影响科学养蚕的推广与应用
价格是农业生产的指挥棒,蚕茧价格一直是调节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唯一标准。过去的行政保护体制创造了蚕桑生产的辉煌,市场条件下蚕茧价格的变化除市场因素的影响外,其关键是茧丝的质量,重点是原料茧的质量。近几年来这个重点逐渐淡化,形成了旺市求数量、劣市怨质量的怪圈,也由此将全县蚕桑生产的发展拖向恶性循环的境地,科学养蚕仅停留在最基础的技术上。究其原因,除了金寨县蚕桑产业体制存在的弊病之外,主要是蚕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不到位,农技人员和蚕技人员在岗不在职,县、乡技术支持和引导不力,企业和蚕农利益协调不一致,周边市场影响较大等问题,因而制约了蚕农开展科学养蚕的积极性。
2.3对蚕桑科技应用的人力支持不足
蚕桑是金寨县的传统产业,在栽桑养蚕上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尤其在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成绩显著,全省领先。加之多年来县、乡蚕桑部门的技术推广,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蚕桑科技队伍人员少,县、乡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与服务几乎停滞,科学养蚕停滞不前,并显示出倒退的趋势。蚕农主动应用科学养蚕和实用技术的积极性下降,主要表现在桑园管理粗放、小蚕共育率下降、大蚕饲养管理放松、投入下降,蚕病发病率上升等方面,蚕桑生产已经体现不出科技支撑的力量,进入自生自灭的状况。
2.4政府重视和引导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一方面是国家惠民政策、惠民项目的大力实施,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农业生产放任自流的状况。作为对科技有较高要求的蚕桑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持。政府重视与引导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传统优势产业及农业生产忽视太多。突出表现在:乡镇农技人员在岗不在职;农技工作处于瘫痪、片面应付的局面;农村、农民问题全部交给惠民政策,作为基层政府没有把农业、农村问题作为自己本职工作的重点来抓;建设新农村的实际经济来源依靠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3对策
3.1提高科技认识,强化产业意识
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惠农资金丰富。“东桑西移”工程、库区移民扶持等项目的实施,为蚕桑生产的振兴提供了空前的机遇。金寨县有坚实的基础、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健全的科技队伍,正是提高蚕业科技、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大好时机。抓住机遇,迎合蚕农的要求,让蚕桑生产走出困境,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再做贡献迫在眉捷。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壮大蚕桑产业提升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3]。加大宣传力度、领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对广大蚕农的指导和引导,在做好招商引资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产业和广大蚕农的利益。政府重视蚕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加大政策惠农资金支持,蚕业科技人员走到蚕农中间去,为他们服务、向他们推广蚕业科技,传递信息,这样科学养蚕才能应用于生产中去,也才能体现出科学养蚕的优势。
3.2加大科技投入,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以蚕桑办、蚕种场、丝厂为基础,以蚕研所为依托,构建蚕桑科研技术平台。着手建设适宜金寨县水田、坡地、荒地、旱地及老桑园更新等不同土壤条件的优质苗木和桑园用肥、除草剂等。加强蚕种品种更新,为蚕农提供优质蚕种。规范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二是稳定队伍,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岗位有其人,切实发挥专业技术为农服务作用。三是转变蚕桑技术服务职能。工作方式从大面服务转到点面并重的方向上来,工作重点向基础和大户倾斜。从一般服务转到树立、培育典型辐射上来。四是建立技术培训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一大批农民技术人才,大力提高蚕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4]。五是更加注重蚕桑的标准化生产,使蚕桑生产纳入标准化生产。
3.3提高蚕桑科技,把握重点环节
一是科学种养。金寨县基本都是老蚕区,老桑园面积较大,通过近几年引进新品种的更新已有一定的改观,但由于投入不足,科学管理不足,蚕桑效益提高速度慢,大部分老桑园因得不到更新,产量低、叶质差、桑树病虫害严重,当务之急是更新桑品种,开展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二是加强小蚕共育。一直以来,金寨县小蚕共育率都很高,但近几年有较大滑波,其中西片的小蚕共育率连年下降,蚕农普遍反映是共育室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费用上涨,水平下降。抓共育率更要抓共育质量及监督管理。三是优质蚕药和蚕具、蚕簇的使用。现在大部分蚕农对蚕药失去了信心,品种没有变化,效果不明显,用和不用没有明显区别,甚至无人管理,假药时有出现。大棚养蚕技术得不到推广,方格簇虽好,却不能充分体现优茧优价,得不到明显的实惠,只有减少投入,降低要求。因此,应推广优质的蚕药和蚕具、蚕簇,提高其使用效果。
4参考文献
[1] 吴建平,李石松,詹水龙,等.加快蚕桑科技推广促进江西蚕业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8(3):1-2.
[2] 牛林.陆良县马街镇蚕桑科技的进步与展望[J].中国蚕业,2007,28(4):34-36.
[3] 陈恒.依靠科技建设强村大户推动科技园区蚕桑产业化[J].北方蚕业,2008,29(2):48-49.
[4] 顾森林,张英龙.蚕桑科技入户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江苏蚕业,2008,30(3):44-45.
关键词 蚕桑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制约因素;对策;安徽金寨
中图分类号S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367-02
金寨县是安徽省传统的老蚕区之一,蚕桑生产一直是县域经济不可替代的优势产业,为蚕农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2年来,受茧丝绸市场及农村产业重心转移的影响,蚕桑生产严重滑波,进入发展低谷,如何走出低谷,振兴蚕桑产业,是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笔者走访了部分蚕农和乡村干部,结合长期的蚕桑工作经验,对金寨县蚕桑生产的现状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蚕业科技的应用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重要方法,以科学种养提高蚕桑效益,促进蚕桑发展,是实现蚕桑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1]。
1蚕桑科技的重要性
作为蚕桑老区,金寨县养蚕能手处处皆是,曾经出现了一批养蚕致富带头人和先进典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原来规模小、养蚕技术差的蚕农逐渐放弃了蚕桑生产,留下来的蚕户一大部分养蚕规模在增加。在劳动力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对科学养蚕、省力化养蚕等技术的要求尤为迫切。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厂家和收购单位对茧质的要求严格,科学养蚕,优茧高价更要体现出来。长岭乡洪畈村一养蚕大户,年养蚕量达12张以上,劳动力没有增加,只是采取了科学种养技术,采用了化学除草剂、桑园专用肥、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技术和严格的蚕病防治措施,全部应用塑料折簇等,蚕茧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年收入不比外出务工的少。该乡两河村一农户与霍山县搭界,几年来在霍山县的影响下,全新应用方格簇,蚕茧销售到霍山市场,显示出了优茧优价的明显实惠,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小,体现了科学养蚕的优势。通过走访调查,总结了90%以上年养蚕量在5张以上的蚕农和村干部的要求和意见:一是在桑蚕品种的改良上加大力度,提供优质的种苗和蚕种。二是加强商品化小蚕共育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蚕业科技部门要加大技术推广的范围和力度。四是应用先进、省力的蚕具、蚕药。五是加强企业、政府对蚕农的投入和支持。六是规范蚕茧市场,基本稳定蚕茧价格,体现优质优价等。从以上方面可以明显看出蚕农对蚕业科技的渴望。目前,蚕农最抱怨的问题是茧价波动太大、企业没有考虑蚕农利益、收购环节管理混乱、与周边县区在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上差距大等。在走访调查的蚕农和乡、村干部中,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一是调整产业政策,形成产业一体化格局;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蚕产茧量和质量,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茧丝质量。其中最直接的办法是加强小蚕共育的管理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诸多方面的努力,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提高蚕业科技,开展科学种养,最大限度地提高蚕桑效益,提高蚕茧张种产量和质量,这样可以最快地提高蚕农收入,促进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2]。
2蚕桑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2.1蚕桑产业发展意识落后
过去,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的蚕桑生产,曾取得过数量上的骄人成绩,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展示了蚕桑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引导不够,一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的手”的作用,加之受劳动力转移和小农意识的约束,当前一部分蚕农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茧价涨就栽,茧价降就挖”的短期行为依然存在,部分蚕农抛荒弃管,使桑园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茧丝企业因市场和资金原因,在经营中目光短浅,无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没能和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2.2区域特征和价格因素影响科学养蚕的推广与应用
价格是农业生产的指挥棒,蚕茧价格一直是调节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唯一标准。过去的行政保护体制创造了蚕桑生产的辉煌,市场条件下蚕茧价格的变化除市场因素的影响外,其关键是茧丝的质量,重点是原料茧的质量。近几年来这个重点逐渐淡化,形成了旺市求数量、劣市怨质量的怪圈,也由此将全县蚕桑生产的发展拖向恶性循环的境地,科学养蚕仅停留在最基础的技术上。究其原因,除了金寨县蚕桑产业体制存在的弊病之外,主要是蚕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不到位,农技人员和蚕技人员在岗不在职,县、乡技术支持和引导不力,企业和蚕农利益协调不一致,周边市场影响较大等问题,因而制约了蚕农开展科学养蚕的积极性。
2.3对蚕桑科技应用的人力支持不足
蚕桑是金寨县的传统产业,在栽桑养蚕上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尤其在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成绩显著,全省领先。加之多年来县、乡蚕桑部门的技术推广,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蚕桑科技队伍人员少,县、乡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与服务几乎停滞,科学养蚕停滞不前,并显示出倒退的趋势。蚕农主动应用科学养蚕和实用技术的积极性下降,主要表现在桑园管理粗放、小蚕共育率下降、大蚕饲养管理放松、投入下降,蚕病发病率上升等方面,蚕桑生产已经体现不出科技支撑的力量,进入自生自灭的状况。
2.4政府重视和引导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一方面是国家惠民政策、惠民项目的大力实施,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农业生产放任自流的状况。作为对科技有较高要求的蚕桑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持。政府重视与引导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传统优势产业及农业生产忽视太多。突出表现在:乡镇农技人员在岗不在职;农技工作处于瘫痪、片面应付的局面;农村、农民问题全部交给惠民政策,作为基层政府没有把农业、农村问题作为自己本职工作的重点来抓;建设新农村的实际经济来源依靠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3对策
3.1提高科技认识,强化产业意识
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惠农资金丰富。“东桑西移”工程、库区移民扶持等项目的实施,为蚕桑生产的振兴提供了空前的机遇。金寨县有坚实的基础、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健全的科技队伍,正是提高蚕业科技、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大好时机。抓住机遇,迎合蚕农的要求,让蚕桑生产走出困境,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再做贡献迫在眉捷。为此,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壮大蚕桑产业提升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3]。加大宣传力度、领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对广大蚕农的指导和引导,在做好招商引资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产业和广大蚕农的利益。政府重视蚕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加大政策惠农资金支持,蚕业科技人员走到蚕农中间去,为他们服务、向他们推广蚕业科技,传递信息,这样科学养蚕才能应用于生产中去,也才能体现出科学养蚕的优势。
3.2加大科技投入,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以蚕桑办、蚕种场、丝厂为基础,以蚕研所为依托,构建蚕桑科研技术平台。着手建设适宜金寨县水田、坡地、荒地、旱地及老桑园更新等不同土壤条件的优质苗木和桑园用肥、除草剂等。加强蚕种品种更新,为蚕农提供优质蚕种。规范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二是稳定队伍,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岗位有其人,切实发挥专业技术为农服务作用。三是转变蚕桑技术服务职能。工作方式从大面服务转到点面并重的方向上来,工作重点向基础和大户倾斜。从一般服务转到树立、培育典型辐射上来。四是建立技术培训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一大批农民技术人才,大力提高蚕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4]。五是更加注重蚕桑的标准化生产,使蚕桑生产纳入标准化生产。
3.3提高蚕桑科技,把握重点环节
一是科学种养。金寨县基本都是老蚕区,老桑园面积较大,通过近几年引进新品种的更新已有一定的改观,但由于投入不足,科学管理不足,蚕桑效益提高速度慢,大部分老桑园因得不到更新,产量低、叶质差、桑树病虫害严重,当务之急是更新桑品种,开展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二是加强小蚕共育。一直以来,金寨县小蚕共育率都很高,但近几年有较大滑波,其中西片的小蚕共育率连年下降,蚕农普遍反映是共育室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费用上涨,水平下降。抓共育率更要抓共育质量及监督管理。三是优质蚕药和蚕具、蚕簇的使用。现在大部分蚕农对蚕药失去了信心,品种没有变化,效果不明显,用和不用没有明显区别,甚至无人管理,假药时有出现。大棚养蚕技术得不到推广,方格簇虽好,却不能充分体现优茧优价,得不到明显的实惠,只有减少投入,降低要求。因此,应推广优质的蚕药和蚕具、蚕簇,提高其使用效果。
4参考文献
[1] 吴建平,李石松,詹水龙,等.加快蚕桑科技推广促进江西蚕业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8(3):1-2.
[2] 牛林.陆良县马街镇蚕桑科技的进步与展望[J].中国蚕业,2007,28(4):34-36.
[3] 陈恒.依靠科技建设强村大户推动科技园区蚕桑产业化[J].北方蚕业,2008,29(2):48-49.
[4] 顾森林,张英龙.蚕桑科技入户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江苏蚕业,2008,30(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