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意识信号是指教学活动中的非语言因素,例如:点头、手势、走动、眼神、表情、声音、语调、感叹、语速、停顿、沉思,以及讲课的幽默感、期望感、各种助词发生的气息等,都是教学意识信号。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教师思想境界的高度、知识掌握的渊博度、经验技巧的熟练度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知、情、意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凝聚在意识信号里。所以,教学意识信号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调动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却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沉思、感叹、忧虑、神态、手势、音调等,都孕育着深沉的情感,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最强、最合理的“声音”。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必然以自己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好的课是富有情感的课,教师讲课就是向学生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时,意识信号就意会而不言传的沟通。师生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教师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情感,在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向学生传递着更深刻的内容,教师以其情感的魅力,驾驭、塑造着学生的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
二、加深认识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创造都溶解在他的意识信号里,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定向调节和加深的功能。教学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各种举止,如神态、气息、点头、微笑等,都可以加深认识。智、情、知三者水乳交融、相互影响的:知是情的基础,它可以激发情感;情是知的体验,它可以加深认识;智情融合,深化而生智慧。“爱之深则爱之切”、“通情”则“达理”,“急中生智”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讲话的速度、语言的缓急、口气的轻重、声调的变化,以及等待、停顿等都和学生的认识密切相关。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同步共振,把握学生的认识、调节课程的进行,而且这些意识信号指示学生的思维、强化他们的记忆。恰当的等待、停顿还对表达思想、启迪思维起到良好的组织作用,等待、停顿不是中断,而是思想、情感的继续、延伸和深化。
三、促进发展
教学中教师欢快的情绪、悦耳的声调、宽松的课堂环境,都是学生发展的良好土壤。师生心理相容,可以产生爱的迁徙,“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往往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学习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课堂气氛便活跃愉快,学生可获得较好的发展。反之,紧张、害怕、烦恼、焦虑,或处于戒备、防御等状态的情绪,都是抑制智力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师生心心相印、心平气和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认识、思路才能沟通,学生才能进入受激发状态,才有真正的启发。
四、调节气氛
如果课堂气氛过于呆板、单调、严肃,教师摆着“机器人”的面孔,一派威严,学生就会处于害怕、警惕、防御状态,课堂气氛将会是沉闷和压抑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当改变这种局面,由教师的注意信号来控制、调整、缓和。如轻松幽默的语言、含笑的面容、商量的口气等,都可以给课堂带来融洽的气氛。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产生快乐情绪,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助于学生发挥潜能,提高效率。
五、引起注意
教师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情感变化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证明,若用同一频率反复刺激神经元,它的反映很快就会消失,而稍微改变频率,神经元的反映又可以上来。讲课的速度、手势、走动、语气、沉思、停顿等,都和学生的注意有关。有时讲课中的沉思、等待或突然停顿比教师的有声语言“请注意”或“不要讲话”效果还要好,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授上,不然就会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违反纪律的学生身上而降低授课效果。
六、进行教育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对学生讲某个道理时,有的教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当然,教育必须说理,但说理不等于教育。人都是有感情的,“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所以教育必须以情感化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它不知不觉、惟妙惟肖地潜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的意识信号是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技巧的体现,是派生的,是自然的。课前事先设计好的意识信号,如怎样走进教室,面对学生亮相的几秒钟,各种表情,手势的具体形态等,就可能不发挥应有的功能。另外,意识信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同时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它而分开加以阐述。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技术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教师思想境界的高度、知识掌握的渊博度、经验技巧的熟练度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知、情、意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凝聚在意识信号里。所以,教学意识信号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调动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却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沉思、感叹、忧虑、神态、手势、音调等,都孕育着深沉的情感,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最强、最合理的“声音”。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必然以自己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好的课是富有情感的课,教师讲课就是向学生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时,意识信号就意会而不言传的沟通。师生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教师的情感启动学生的情感,在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向学生传递着更深刻的内容,教师以其情感的魅力,驾驭、塑造着学生的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
二、加深认识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创造都溶解在他的意识信号里,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定向调节和加深的功能。教学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各种举止,如神态、气息、点头、微笑等,都可以加深认识。智、情、知三者水乳交融、相互影响的:知是情的基础,它可以激发情感;情是知的体验,它可以加深认识;智情融合,深化而生智慧。“爱之深则爱之切”、“通情”则“达理”,“急中生智”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讲话的速度、语言的缓急、口气的轻重、声调的变化,以及等待、停顿等都和学生的认识密切相关。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同步共振,把握学生的认识、调节课程的进行,而且这些意识信号指示学生的思维、强化他们的记忆。恰当的等待、停顿还对表达思想、启迪思维起到良好的组织作用,等待、停顿不是中断,而是思想、情感的继续、延伸和深化。
三、促进发展
教学中教师欢快的情绪、悦耳的声调、宽松的课堂环境,都是学生发展的良好土壤。师生心理相容,可以产生爱的迁徙,“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往往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学习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课堂气氛便活跃愉快,学生可获得较好的发展。反之,紧张、害怕、烦恼、焦虑,或处于戒备、防御等状态的情绪,都是抑制智力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师生心心相印、心平气和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认识、思路才能沟通,学生才能进入受激发状态,才有真正的启发。
四、调节气氛
如果课堂气氛过于呆板、单调、严肃,教师摆着“机器人”的面孔,一派威严,学生就会处于害怕、警惕、防御状态,课堂气氛将会是沉闷和压抑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当改变这种局面,由教师的注意信号来控制、调整、缓和。如轻松幽默的语言、含笑的面容、商量的口气等,都可以给课堂带来融洽的气氛。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产生快乐情绪,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助于学生发挥潜能,提高效率。
五、引起注意
教师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情感变化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证明,若用同一频率反复刺激神经元,它的反映很快就会消失,而稍微改变频率,神经元的反映又可以上来。讲课的速度、手势、走动、语气、沉思、停顿等,都和学生的注意有关。有时讲课中的沉思、等待或突然停顿比教师的有声语言“请注意”或“不要讲话”效果还要好,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授上,不然就会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违反纪律的学生身上而降低授课效果。
六、进行教育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对学生讲某个道理时,有的教师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当然,教育必须说理,但说理不等于教育。人都是有感情的,“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所以教育必须以情感化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它不知不觉、惟妙惟肖地潜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的意识信号是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技巧的体现,是派生的,是自然的。课前事先设计好的意识信号,如怎样走进教室,面对学生亮相的几秒钟,各种表情,手势的具体形态等,就可能不发挥应有的功能。另外,意识信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同时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它而分开加以阐述。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