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南京参加了第1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深切感受到“真实、开放、快乐、累积”是语文教学不懈的追求!
一、真实自然
本次观摩课堂参与执教的老师,无论属于何种风格:语言唯美的吴玲老师,声音富有磁性的张玉栋老师,幽默风趣的赵志祥老师,提倡简单教语文的薛法根老师,等等,可以说他们完全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然而细细品味,他们之间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追求课堂的真实!预设固然重要,但过于精细,不能在课堂行进中点化、点亮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说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我认为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演戏,主动权在教师,学生不过就是陪演而已。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虚假的课堂又如何教出说真话、务实求真的孩子?
二、开放滋养
从文本选择角度来看,有苏教版、人教版、浙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但不管地方教材如何选择,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我一直坚持个人语文教学的想法,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老师在一节课上逐字逐句讲出来的。试想,一个馒头,嚼烂了再吐给学生吃,会有人要吃吗?窦桂梅有句话我特别认同,她说,一些老师喜欢带着孩子一个猛子扎进文本里,一个劲地刨呀,挠呀,抠呀,结果干净的水变成了洗澡水,学生的头上个个撞得大包突起,也没见有多少效果。这是教材有问题,是学生有问题,还是教师有问题呢?教材不过是个范例,以此为代表进行教学,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这才是真正的目标达成,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尝试基于我们的个人素养,为学生开阔眼界。郭初阳老师的《水晶人》展示的是一种迁移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于是想到作家赵丽宏的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我们语文教师能做的,而且最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怀着虔诚的心情,在祖国文字浩瀚无边的海洋中撷取小小的浪花,滋养灵魂。
三、快乐平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常常以师者自居,将底下坐着的孩子们视为什么也不会的白纸,于是把我们的观点、知识一股脑地硬塞给他们,直塞得眼冒金星、浑身发软、欲哭无泪、死去活来,一节课上完了,还颇有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还会有兴趣吗?也许,我们永远挫伤了孩子学语文的兴趣!鲁迅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老师只有了解了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规律,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带领孩子快乐奔向知识殿堂,这也许才是叩开成功教育之门的金钥匙。当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得和学生一样高时,这种平等的姿态才会让我们老师“童心”重生,教学的结果自然是“教学相长”!这或许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了!
四、累积等待
如果说语文学习,培养的仅仅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那这些能力的达成免不了一些机械的衡量标准。比如写作能力,三年级起步,年段越往上要求越高。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难道完全是依赖教师的教学?不是常常听到部分老师感叹作文教学的无奈吗?活动参与多的孩子,素材积累就多,有读书爱好的孩子也常常会有令老师眼前一亮的词句,但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屡教不会”。于是很多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作了《谈谈语文素养及培养》的报告,他说:“学生口吐莲花,出口成章不一定语文素养就高,如果失去了精神、情感、人文性,哪怕再好,也是机械训练,损害了情感。”他引用了德国洪堡特的一句话:“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统一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看来,民族精神的培育才是语文素养培育的首要任务,语文能力的培养次之。
吴永军教授说:“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甚至于教育,都是一项需要慢步调的事业,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等待,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人生起航的精神摇篮,语文课堂追求无极限!
参考文献:
[1]江国平.开拓人文的、情感的语文世界[J].江西教育,2010(12).
[2]郭新华.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阵地[J].中学语文,2010(12).
[3]王
一、真实自然
本次观摩课堂参与执教的老师,无论属于何种风格:语言唯美的吴玲老师,声音富有磁性的张玉栋老师,幽默风趣的赵志祥老师,提倡简单教语文的薛法根老师,等等,可以说他们完全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然而细细品味,他们之间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追求课堂的真实!预设固然重要,但过于精细,不能在课堂行进中点化、点亮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说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我认为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演戏,主动权在教师,学生不过就是陪演而已。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虚假的课堂又如何教出说真话、务实求真的孩子?
二、开放滋养
从文本选择角度来看,有苏教版、人教版、浙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但不管地方教材如何选择,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我一直坚持个人语文教学的想法,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老师在一节课上逐字逐句讲出来的。试想,一个馒头,嚼烂了再吐给学生吃,会有人要吃吗?窦桂梅有句话我特别认同,她说,一些老师喜欢带着孩子一个猛子扎进文本里,一个劲地刨呀,挠呀,抠呀,结果干净的水变成了洗澡水,学生的头上个个撞得大包突起,也没见有多少效果。这是教材有问题,是学生有问题,还是教师有问题呢?教材不过是个范例,以此为代表进行教学,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这才是真正的目标达成,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尝试基于我们的个人素养,为学生开阔眼界。郭初阳老师的《水晶人》展示的是一种迁移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于是想到作家赵丽宏的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我们语文教师能做的,而且最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怀着虔诚的心情,在祖国文字浩瀚无边的海洋中撷取小小的浪花,滋养灵魂。
三、快乐平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常常以师者自居,将底下坐着的孩子们视为什么也不会的白纸,于是把我们的观点、知识一股脑地硬塞给他们,直塞得眼冒金星、浑身发软、欲哭无泪、死去活来,一节课上完了,还颇有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还会有兴趣吗?也许,我们永远挫伤了孩子学语文的兴趣!鲁迅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老师只有了解了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规律,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带领孩子快乐奔向知识殿堂,这也许才是叩开成功教育之门的金钥匙。当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得和学生一样高时,这种平等的姿态才会让我们老师“童心”重生,教学的结果自然是“教学相长”!这或许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了!
四、累积等待
如果说语文学习,培养的仅仅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那这些能力的达成免不了一些机械的衡量标准。比如写作能力,三年级起步,年段越往上要求越高。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难道完全是依赖教师的教学?不是常常听到部分老师感叹作文教学的无奈吗?活动参与多的孩子,素材积累就多,有读书爱好的孩子也常常会有令老师眼前一亮的词句,但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屡教不会”。于是很多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作了《谈谈语文素养及培养》的报告,他说:“学生口吐莲花,出口成章不一定语文素养就高,如果失去了精神、情感、人文性,哪怕再好,也是机械训练,损害了情感。”他引用了德国洪堡特的一句话:“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统一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看来,民族精神的培育才是语文素养培育的首要任务,语文能力的培养次之。
吴永军教授说:“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甚至于教育,都是一项需要慢步调的事业,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等待,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人生起航的精神摇篮,语文课堂追求无极限!
参考文献:
[1]江国平.开拓人文的、情感的语文世界[J].江西教育,2010(12).
[2]郭新华.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阵地[J].中学语文,2010(12).
[3]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