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彝剧的“羊膻味”和“松毛气”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45416220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羊膻味”和“松毛气”是彝剧生活化、通俗化的气息,是彝剧自然、明快、清新的风格体现。彝剧剧目名称及剧目题材来源铭刻着彝族文化的标识,“汉语彝腔”将彝族风俗生活还原于舞台;彝剧的曲调和唱词源自于民间,舞台动作就是生活动作,舞美设计不失彝家原生态自然之美。彝劇根植于博大的彝族文化,演绎着亲切的彝家生活。
  【关键词】彝剧;“羊膻味”;“松毛气”;民族文化;艺术;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彝剧是20世纪50年代在云南楚雄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彝剧以“山歌体”为唱腔,歌、舞、乐、剧相结合,“唱彝歌,跳彝舞,说彝话(汉语彝腔),演彝事”。彝剧和谐融入我国民族艺术大家庭的同时,又保持了其独特的民族个性——象征着彝山原汁原味的“羊膻味”和“松毛气”。“羊膻味”和“松毛气”原本是彝族特色风味饮食“全羊汤锅”和“松毛席”的味道,但更是对彝剧艺术生活化、通俗化的生动概括与形象比喻。彝剧姓“彝”,“羊膻味”和“松毛气”是彝剧的灵魂。彝剧界前辈郭思九先生曾说,彝剧的“羊膻味”和“松毛气”,如果用一句艺术语来解释,那就是彝剧所具有的自然、明快、清新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彝剧专家陈开宗先生也曾指出,彝剧声、台、形、导、表全过程无一不洋溢着“羊膻味”和“松毛气”。
  一、彝剧剧目名称及剧目题材来源铭刻着彝族文化的标识
  (一)以彝语命名的剧目,毋庸置疑地体现出深深的彝族文化的烙印
  彝剧以农村题材、现实题材为主,一些剧目直接“原汁原味”地以彝语命名。彝剧的雏形《阿佐分家》是根据古彝文记载的民间叙事诗《月儿》改编的,“月儿”为彝语,其汉语意为“哥弟俩分家的事”;早期流传的彝族儿童剧《嘎勒丕》汉语意为“熊外婆”;《查德嗯塔》汉语意为“两个朋友”;《篾独尼闹店》中的“篾独尼”汉语意为“红眼病”或是“患红眼病的人”。这些直接以彝语命名的剧目,诞生之时就铭刻上了彝族文化的标识,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彝家特有的“羊膻味”和“松毛气”。
  (二)彝剧剧目题材的来源,流淌着彝族历史文化和民间歌舞的血液
  其一,彝剧用舞台艺术的形式阐释了彝家人民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彝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与生活联系得尤为紧密。《半夜羊叫》是1958年12月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彝剧”的代表剧目,其题材的来源是典型的现实生活,是20世纪50年代彝家村寨农业合作化时期,人们不同心理的生动再现;其二,彝剧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彝族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叙事诗为彝剧剧目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他一些长诗,在唱诗、唱故事及歌舞祭祀中得以一代一代传承。初具彝剧雏形的《阿佐分家》,是毕摩说唱的劝人为善、和睦家庭的毕摩经。《曼嫫与玛若》《带血的马缨花》则是改编于彝族民间传说故事,是对彝族青年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歌颂;其三,彝剧采用“移植”的艺术手法,融入彝腔彝调、彝歌彝舞,保护“本质”,促进发展。彝剧最早的移植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王操兵》,后来,根据越剧移植编演的《追报表》《双扣门》等标志着彝剧移植剧目逐渐成熟。从广义的“移植”来看,最成功的要数大型无场次彝剧《疯娘》。《疯娘》将王恒绩的纪实网络小说《我的疯子娘》“移植”为彝剧剧目,以伟大的“母爱”为主线,融入优美的彝族音乐和富有彝族特色的舞蹈,用“火把节歌舞”“跳菜歌舞”“小三弦歌舞”等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突出了彝劇的歌舞性,加之绚丽的彝族服饰,舞台效果极好。《疯娘》的成功移植,既接受了新生事物“为我所用”,又保护了自己剧种的“本质”,并促进其发展。
  二、“汉语彝腔”将彝族风俗生活还原于舞台
  汉语彝腔直接运用于彝剧表演中,将彝族风俗生活还原于舞台,这一风格特点是彝剧“羊膻味”和“松毛气”最显著的体现。彝族有着自己优美的语言和古老的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语序。汉语彝腔,是指彝族同胞在说汉语时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彝语语音,因为有些汉语语音在彝语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彝族同胞在发这些语音时常常按与它相近的彝语语音的发音方法发音, 故而形成了彝腔。久而久之,这种别具韵味的腔调被大众所接受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了彝族各支系及彝族地区各民族间交流的“官方语言”。彝剧对汉语彝腔的运用,与民族大团结及彝、汉民族互相学习、交流语言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半夜羊叫》等剧目一开始上演时,均以彝语进行唱白。当在彝族地区演出时备受欢迎,但在汉族聚居地演出时,由于语言等方面的障碍,效果不佳。此时,广大的彝剧编创及演职人员也在不停地探索着舞台语言的运用。1961年后,演出《曼嫫与玛若》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观众听懂,唱白汉、彝语兼有并用。1982年演出《歌场两亲家》时首次采用了彝味极浓的汉语,效果较好。1986年,楚雄州彝剧团正式将“汉语彝腔”定为彝剧舞台语言。汉语彝腔从根本上消除了语言障碍,使得彝剧为更多群众所接受。后来《疯娘》等剧目在全国演出的成功,说明“汉语彝腔”的彝剧不仅被当地彝族和各民族群众所接受,甚至连全国人民都能看懂和听懂。汉语彝腔及彝家儿女各种鲜活的生活语言在彝剧中的灵活运用,将彝族风俗生活还原于舞台,舞台上说的、唱的和舞台下、生活中说的、唱的几乎没什么太大区别。对于彝家儿女而言,彝剧就是艺术化的彝家生活,彝家生活就是通俗化的艺术,“羊膻味”和“松毛气”是它们共有的民族气息。
  三、“彝族寨子流行什么调子我们彝剧就用什么调子!”
  彝族的民歌曲调浩如烟海,是彝剧音乐和唱词取之不绝的资源宝库。《梅葛调》《过山调》《曼莫若调》《放羊调》等13个支系的曲调合计达四五千首之多,目前经收集、整理的有一千多首。成长于世代毕摩之家的彝族民乐专家安惠文先生曾介绍说:“我们彝剧所采用的曲调不拘泥于形式,而是紧跟时代走,彝族寨子流行什么调子我们彝剧就用什么调子!所以,我们都是根据彝剧的剧情和气氛,以及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等,选用当地彝族群众所熟知的、具有鲜明风格特点、可塑性较强的流行调子为其主要曲调并设计唱词。”彝剧《疯娘》从幕启到幕落,以及女主角荞子(疯娘)的出场,均以动听的“阿色调”为其背景音乐的主旋律:“山上有棵麻栗树,树上有个喜鹊窝。喜鹊飞来下个蛋,小鸟长大要飞罗。罗哩罗哩罗哩罗,飞来飞去不忘窝……”荞子(疯娘)用彝语吟唱这首歌时,一种彝山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荞子坠崖身亡后,阿奶同样采用彝语演唱的原汁原味的哭丧调催人泪下……这些源自于民间的曲调和唱词,散发着彝家山寨浓郁的“羊膻味”和“松毛气”。   四、彝剧的舞台动作就是生活动作
  在楚雄州彝剧团,因出演彝剧《篾独尼闹店》的“男一号”篾独尼而一举成名的“篾哥”李洪平先生介绍说:“彝剧的舞台动作就是生活动作!《篾独尼闹店》中的打斗场面一开始是模仿京剧程式化的打斗,演出后被老百姓否定。后来,我们直接向生活学习,平时老百姓怎么打斗我们在舞台上就怎么打斗。这一种表演方式既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它能与广大观众产生一种情感的交流,自然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彝剧导演张丕坤先生也谈及:“我们彝剧以小人物、小题材、小戏为主,表演上不程式化,让演员在舞台上有临场发挥的空间,有可塑性,更生活化……演员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抬足都要从生活细节上吸取一些可用的东西,让它生活化、彝化,比如迭脚在彝剧中的大量运用……”彝剧的舞台动作就是生活动作,是彝家儿女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动作,是彝家儿女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的动作。从观众到演员,再到导演,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生活化、平民化和民族化的动作,他们追求的更是一种有着彝山“羊膻味”和“松毛气”的艺术。
  五、不失彝家原生态自然之美的舞美设计
  彝剧中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绘景等舞台美术无一不立足于民间,有着一种亲切的彝家原生态自然之美。当彝剧在大姚昙华山刚刚走上舞台时,演员们以红纸抹脸,以锅烟炭头描眉,锄头、砍刀、牧羊鞭、羊皮褂等各种生活用具随身携带,台上是道具,台下是用具。时至今日,尽管彝剧的舞台美术得到了大踏步的发展,但它依然坚守着那份对彝族文化的执著,承续着那份彝家山寨的生活气息。彝剧的舞美色彩基本上是以彝族所崇尚的黑、红、黄三基色为主,道具是以写实为主。比如在《慕勒祭爹》中,幕启后,映入眼帘的是黑脚红面的桌子、兔皮蒙面的草墩以及木椅、狗皮靠垫等——一个原生态的彝家小屋非常形象地展现于舞台。《疯娘》中,主角荞子出场时口唱彝家山歌,手握一枝鲜艳的马缨花……这些立足民间、贴近生活的设计,洋溢着一种无法掩饰的彝家原生态的自然之美,让人备感亲切!
  “羊膻味”和“松毛气”,本来是一种彝族饮食习俗的气味,当然,它更是一种彝族艺术的气味!学界前辈郭思九先生曾说: “观看彝剧时,能够闻到彝山松脂的芬芳,听到林中淙淙泉水的歌唱、咩咩的羊叫,把人带进山连着山、草青叶绿的山寨……”彝剧,从题材来源到音乐、唱词,从舞台动作到舞美设计,它都是根植于博大的彝族文化,演绎着亲切的彝家生活,它自然、明快、清新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所以彝家儿女热情洋溢地称赞这一生活化、平民化、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具有彝家山寨所特有的“羊膻味”和“松毛气”。
  参考文献:
  [1]郭思九.彝剧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吴戈.戏剧本质新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3]云南省民族学会彝学专业委员会.云南彝学研究(第12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
  [4]王胜华.云南民族戲剧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5]白興发.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军云(1978-),男,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编审、云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学及云南地方文化;何青亮(1985-),男,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编辑;李蔚(1984-),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围绕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美术元素所展开的讲授、分析和讨论是教学任务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认识了解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民间美术元素并将此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因此,针对本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上,关键点就集中在如何巧设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以及使所理解的程度更深,更广更持久。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形态上丰富多样,展品种类和资料
【摘要】声乐是由多种发声技巧及器官运动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其中,腔体协作是极其重要的技巧。正确做好腔体协作,声乐发声将更省力,更有效率。  【关键词】声乐;发声技巧;腔体协作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声乐发声技巧概况  声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声乐产生于人类的器官功能——嗓音是人与生俱来的,声乐可以说是人类的天赋之一,但唱好声乐要通过长期训练来实现。声乐学习通常分为发声训练
【摘要】本文以黔东南苗族干栏民居建造材料为例,分析了地方材料的属性,并通过中国当代建筑师使用地方材料的实例,总结出环境设计中运用地方材料的当代建构策略,倡导在设计与实践中对传统地方材料的思考与运用。  【关键词】建构;环境设计;干栏民居;地方材料  【中图分类号】TU39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材料是表达环境设计地域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是人与环境接触的介质。中国传统民居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
【摘要】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云南曲靖麒麟区沿江街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
【摘要】本文以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扎库齐牛录(八乡)的汗都春艺术为个案,从边缘化视角探讨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定位,主要分析与阐释汗都春艺术在多元化的社会变迁中如何选择积极的文化适应策略。  【关键词】变迁;汗都春;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V911 【文献标识码】A  汗都春艺术自生成以来,并不是单线传播发展,而是多元文化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不断交融的结果。边缘化是族群文化互动过程中难以规避的
【摘要】艺术和宗教都是从人的知觉心理学出发,阐述通过知觉制造感觉的科学依据,从而营造出一种心理构造。作为意识层面的精神创造,艺术和宗教一直纠缠在一起,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本文旨在以米开朗基罗的宗教壁画《最后的审判》为例,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对宗教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艺术;宗教;促进;制约;传播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最为
【摘要】本文以国内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为研究背景,以新疆喀什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维吾尔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维吾尔 族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的竞争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关键性问题。本文立足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实际,结合本院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浅谈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设计专业;双创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第一颗远程运载火箭(东风-5洲际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试验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远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军事科学的新成就,标志着我军现代化装备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摘要】粤曲茶座是广州地区茶楼中存在的一种粤曲表演形式,其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对其受众群体现状的调查是了解这一传统表演形式在当下变迁的关键。  【关键词】粤曲茶座;观众;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音乐社会学论域中,受众群体(听众、观众)是以听赏活动聚集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受众与音乐家的分离,表明了社会分工的成熟,商品经济社会的形成。前苏联音乐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