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良好的学风,能促使学生们树立一个远大的学习目标,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进取、努力学习。而良好的学风对老师也有促进作用,面对着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会更高,会更加专注于教学,教学相长的局面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学风 教育质量 为人师表 通盘设计
一、良好的学风是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习风气就是一个教育团体(如学校、班级)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流行的爱好、习惯或一种共同的价值评价。这种爱好和习惯,可以体现多个方面,如大家谈话的主题,是考研出国、创业报国,还是简单地应付结业考试;大家所欣赏、崇拜的东西或事物,是珠光宝气的穿着,还是深邃广博的学识;甚至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没课时做什么都属于学风。
学风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许多高校面对的学生呈现出多层次,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及初中毕业生等,而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都在14岁~15岁左右,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还没有成型,处于培养和塑造阶段,在良好的学风下,学生们就会有一个远大的学习目标,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会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从“让我学”到“我要学”,教育的主体有了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必然提高,学校培养的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清华、北大等名牌院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高,师资很重要,学风更重要。比如,清华大学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那里学外语、考研、考托福、考GRE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不学习会被视为另类,会为人所不齿。在那里,人们看不起的不是财富上的贫穷,而是知识上的贫困。
良好的学风对老师也有促进作用,面对着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会更高,会更加认真地备课,会更多地掌握新知识,会更加专注于教学,教师这边投入多了,学生的产出就更大了,教学相长的局面也就形成了。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树立良好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水平
树立良好学风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份规章制度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学风是一种导向、一种氛围、一种文。树立良好的学风,需要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努力,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习惯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基础和前提;同学们刻苦钻研、渴求知识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关键所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
教师在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中居主导地位,优秀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从而进一步优化学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实际行动,为树立良好学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
(1)为人师表,以教师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工作与学习状态,垂范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更要育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备课,耐心辅导,严谨、诚信,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面貌,为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提供榜样。
(2)树立良好的教风,以教师精湛的技能带动学生,以教师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搞好教学研究,进行教学科研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教学规律与教学程序办事,尽心备课、专心讲课、耐心辅导、细心批改作业,公心公正地评判试卷,一心一意提高教学质量。
(3)热心学生工作,以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学校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直接做学生工作的老师,要甘于奉献,热心学生工作,为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尽可能提供帮助。通过自己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学校、系、班集体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
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树立优良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要加强自我管理,为树立良好学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许有的同学说,养成良好学风关键在管理,是老师的事,其实不然,良好学风的形成,既有管理的功劳,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在主观上形成的“好学上进”的内在动力。
(1)大学生需要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与导向,不少学生入学后,感觉到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再也找不到高中、初中时的感觉,根本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一方面,目标要“远大”,“志当存高远”,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上大学读研,或学到某些技能成为某些方面专家的理想。另一方面,目标还要“实际”,目标过于远大,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就会流于空想。
(2)大学生要通盘设计学习生活。目标是大方向,要落实目标,还需要有一个对自身大学生涯的总体设计。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学知识,打基础,准备就业,或继续深造。可是怎样学呢?笔者认为,可以将大学学习生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2年级),适应大学生活,打课程基础,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政治、外语、高数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程,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第二阶段(3年级)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主要是学习专业课、选修课,掌握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准备考研。第三阶段(4年级)超越梦想。修完剩余课程,积极准备考研,获进行就业准备的各种,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3)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搞好学习。有人跟做学问叫“坐冷板凳”,学习也是“坐冷板凳”,可能很枯燥,没有鲜花和掌声,你要耐得住寂寞,乃至忍受痛苦,在教室、阅览室里认认真真地学四年,这是一个莘莘学子向着目标前进的基石,滴水石穿,厚积薄发,眼前的“痛苦”是将来快乐与成功的源泉。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关键词]学风 教育质量 为人师表 通盘设计
一、良好的学风是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习风气就是一个教育团体(如学校、班级)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流行的爱好、习惯或一种共同的价值评价。这种爱好和习惯,可以体现多个方面,如大家谈话的主题,是考研出国、创业报国,还是简单地应付结业考试;大家所欣赏、崇拜的东西或事物,是珠光宝气的穿着,还是深邃广博的学识;甚至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没课时做什么都属于学风。
学风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许多高校面对的学生呈现出多层次,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及初中毕业生等,而初中毕业生的年龄都在14岁~15岁左右,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还没有成型,处于培养和塑造阶段,在良好的学风下,学生们就会有一个远大的学习目标,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会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从“让我学”到“我要学”,教育的主体有了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必然提高,学校培养的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清华、北大等名牌院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高,师资很重要,学风更重要。比如,清华大学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那里学外语、考研、考托福、考GRE早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不学习会被视为另类,会为人所不齿。在那里,人们看不起的不是财富上的贫穷,而是知识上的贫困。
良好的学风对老师也有促进作用,面对着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会更高,会更加认真地备课,会更多地掌握新知识,会更加专注于教学,教师这边投入多了,学生的产出就更大了,教学相长的局面也就形成了。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树立良好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水平
树立良好学风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份规章制度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学风是一种导向、一种氛围、一种文。树立良好的学风,需要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努力,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习惯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基础和前提;同学们刻苦钻研、渴求知识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是树立良好学风的关键所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
教师在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中居主导地位,优秀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从而进一步优化学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实际行动,为树立良好学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
(1)为人师表,以教师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工作与学习状态,垂范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更要育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备课,耐心辅导,严谨、诚信,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面貌,为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提供榜样。
(2)树立良好的教风,以教师精湛的技能带动学生,以教师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搞好教学研究,进行教学科研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教学规律与教学程序办事,尽心备课、专心讲课、耐心辅导、细心批改作业,公心公正地评判试卷,一心一意提高教学质量。
(3)热心学生工作,以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学校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直接做学生工作的老师,要甘于奉献,热心学生工作,为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尽可能提供帮助。通过自己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学校、系、班集体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
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树立优良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要加强自我管理,为树立良好学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许有的同学说,养成良好学风关键在管理,是老师的事,其实不然,良好学风的形成,既有管理的功劳,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在主观上形成的“好学上进”的内在动力。
(1)大学生需要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与导向,不少学生入学后,感觉到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再也找不到高中、初中时的感觉,根本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一方面,目标要“远大”,“志当存高远”,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有上大学读研,或学到某些技能成为某些方面专家的理想。另一方面,目标还要“实际”,目标过于远大,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就会流于空想。
(2)大学生要通盘设计学习生活。目标是大方向,要落实目标,还需要有一个对自身大学生涯的总体设计。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学知识,打基础,准备就业,或继续深造。可是怎样学呢?笔者认为,可以将大学学习生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2年级),适应大学生活,打课程基础,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政治、外语、高数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程,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第二阶段(3年级)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主要是学习专业课、选修课,掌握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准备考研。第三阶段(4年级)超越梦想。修完剩余课程,积极准备考研,获进行就业准备的各种,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3)要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搞好学习。有人跟做学问叫“坐冷板凳”,学习也是“坐冷板凳”,可能很枯燥,没有鲜花和掌声,你要耐得住寂寞,乃至忍受痛苦,在教室、阅览室里认认真真地学四年,这是一个莘莘学子向着目标前进的基石,滴水石穿,厚积薄发,眼前的“痛苦”是将来快乐与成功的源泉。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