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ayuq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为而治是管理者积极追求效率无穷大的过程和终极目标。要实现无为而治,管理者必须树立“无为”的态度,积极地探索管理的规律,用符合规律的“无为”的方法进行管理,按照“无为而治”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素质。
  [关键词]无为而治 现代管理 效率
  
  “无为而治”是对管理效率的追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因此,管理者要探索管理的规律和加强自身修养,尊重规律,逐步减少不合规律的作为、消耗和浪费,增加产出,提高效率,管理的输入达到了无穷小的“无为”,管理的输出达到了无穷大的“无不为”,管理效率无疑是无穷大,这样就实现了无为而治。对效率的追求,不仅管理者遵“道”而为损之又损,决策层和终点操作层之间的“距离”及管理人员的数量也要损之又损。要提高效率,一是必须提高技术,二是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无为而治”是一种人生态度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对待功名利禄的一种态度。“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给员工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员工,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而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组织有了业绩要归功于群众,更不要居功自傲。“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说要相信组织,相信群众,有功于组织会得到相应的功名,有利于群众,群众会推举你,有能力会得到相应的职位,有贡献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功不居功,功名会有合理的归属。管理者报酬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态度,因为在分配过程中他们起决定作用。管理者如果不顾国情地追求高薪,会加剧矛盾,挫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和谐稳定。“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面对群众的一种姿态。管理者面对群众要谦虚,不要摆官架子、盛气凌人、刚愎自用,管理者越是这样,群众越是敷衍他。“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无为而治”是基于人性纯朴、积极的认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人性如果不积极如何“白化、自正、自富”,人性如果不纯朴如何自朴。因此,管理者要相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自主管理;管理者如果能做到无私欲,群众肯定会受到感染,进而也无私欲。
  “无为而治”是一种权力观。权力为谁用、为何用,是不同的权力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而治者是为民谋利。“得民心者得天下”,权力只有得到下属的认可才能发挥效力。
  “无为而治”是合乎规律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世界大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世界既已大同,自然不需要“圣人”,不需要“圣人”才有“圣人”无为,才有终极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就是遵道善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管理者不但要认识规律,还要积极按规律办事。
  
  “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方法
  
  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这些方面的内容:
  不妄为。第一,不要勉强为之。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就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落后或超前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在组织管理中,群众不理解的,不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事与愿违,要做好教育和引导;群众理解了,认同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第二,不要不可为而为之。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这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不管主观意愿如何,注定是会失败的。组织的制度是不可违的,违之破坏制度建设,扰乱活动秩序,降低效率,增加损失。第三,不要为所欲为。个人或企业如果不顾法律、制度、道德为所欲为,无疑会自取灭亡。第四,不要朝令夕改,来回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如果政令频出,朝令夕改,频繁地来回折腾,群众就会不知所措,劳而无功,造成浪费。
  下有为上无为。无为而治者发挥下属的能动性,让下属自我管理。第一,参与决策。决策前让员工参与,错误容易发现与修正,也有利于创新。决策过程让员工有参与感,结果让员工有成就感,决策之后让员工有认同感,这样的决策执行有群众基础,力量强,效率高,效果好。第二,充分授权。让下属承担责任,必须授予其对等的权力。授权以后不要随便越权,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给下属注意越多,下属创新越少;指挥越多,下属积极性越低;包办越多,下属依赖性越强。管理者不要怕失去权力,愿放权;管理者要信任下属,敢放权。第三,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用目标激励原理,使员工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目标管理重在结果,让员工对结果负责,给员工充分的过程构思与行动自由。目标的制定要基于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不要强加给员工。第四,启用人才。管理者能识人用人,大才大用,人尽其才,才能无为而治。
  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一,管理者应抓大放小,抓主放次,抓特殊放一般。抓大放小才能统揽全局;抓主要放次要,才能提高效率;抓特殊放一般,才能取得经验,有立有破。第二,做自己善做的、该做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发挥自身优势,不要盲目多元化,盲目兼并,盲目求大。企业要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要做有害的业务或产品。做自己善做的才有效率,做自己该做的才能长久。第三,抓两头放中间。国外现代控制论者提出一种所谓“黑箱”管理艺术,就是不打开黑箱,控制输入,考核输出,就是抓两头放中间。
  形象管理。管理者良好的形象是员工行为的榜样,具有不管而管的作用。“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的良好形象激励着群臣无不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为之治,贵在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
  为而不争。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开发,立足在无竞争领域,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就会“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成熟的企业,离开红海,进入蓝海,研究市场潜在的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引领市场。
  文化无不为。文化的作用就是以柔克刚,润物细无声,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呢?第一,“无为而治”需要自由。要使下属无不为,就要给下属自由。有了自由才有自主,有了自主才能自愿,有了自愿才有自觉,有了自觉才能主动。自由、宽容的环境,下属发挥的空间大,心情愉悦轻松,敢于尝试,创新容易发生。第二,“无为而治”需要平等。传统的等级制度创造了人和人之间的实际不平等,容易扼杀真理,不利于创新。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消除传统等级制度的影响,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格平等、机会平等、标准平等。第三,“无为而治”需要纯真。消除道德风险不排除技术和管理手段,但更需要人的纯真,只有纯真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道德风险。纯真天性的回归,需要建设纯真的文化,要建设纯真的文化需要管理者率先示范,身体力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三,“无为而治”需要共享。共享权利,决策不断下移,权力不断下放,全员参与管理,利益共享。共享愿景、成果、快乐、思想、经验、资讯,还要共享错误与失败,分担痛苦。共享使组织成员积极主动、自我管理,共享使组织学习更快,发展更快。第四,“无为而治”需要利他。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利他的结果就是利我。“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现在很多优秀企业都树立了明确利他的理念,说明利他是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始于利我终于利他。从利我出发,人们就会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信息失真,消耗增加,利我者其自身利益难保。人人利我,管理者不能不为,疲于奔命;人人利他,顺其自然,管理者自然“无为”。
  先有为后“无为”。“无为的境界和条件要靠人去创造。“萧规曹随”就是前人的有为在先,后人的“无为”在后。管理者若效法扁鹊之为虽能力挽狂澜,但其消耗大,损失多,不如效法其兄为之于未始,治之于未乱,堵蚁穴于堤未溃。有堵蚁穴于先就没有堵溃堤于后,即先有为后“无为”。
  
  “无为而治”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
  
  管理者要想达到“无为而治”境界,必须知道“无为而治”者的一些特点,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炼自己的操行。无为而治者纯真慈善,知恶行善,有诚信,乐善好施;善控情欲,心态平和,无私欲,决策不偏激,不受私利、近利的影响,不会被腐蚀;勤俭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对下属一视同仁,没有远近亲疏之别,没有圈里圈外之分;谦虚大度,不和下属争名争利,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才高积极,“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是消极回避而是积极应对“敝而新成”。“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的领导清楚自己的目标是“无不治”,方法和过程是具有辩证性的“为无为”,效率是最大化。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发生的变化,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人类最初出现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自公元16世纪始,在西欧逐渐产生商工文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我们理解和主导文明转型的认识基础。  【关键词】文明 农耕文明 商工文明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号称大清王朝的裱糊匠的李鸿章,向清廷提交奏折称,中国面对“三千余年
[摘要]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重法律轻道德,还是中国封建社会重道德轻法律,都使社会弊病层出不穷。当今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德法兼治的重要治国方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 法治 德治    纵观古今中外发展的历史,治理国家从来都离不开严峻的法治和良好的德治,很少出现过纯粹的“法治”状态和“德治”景象,只不过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
她今年30岁,刚和男友分手。她休长假去旅行,去爬一座远远看去粉蓝色的山。那座山一直喜欢,但和男友总凑不上时间一起,就没去。  走到可以看到山的地方,她累了,想打道回府,继续30岁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必须要去的地方,包括那座山。望山跑死马,还有很远。  她在一个路上的酒吧歇脚,酒吧有扇窗户,能看到那座山。老板娘听完她的故事说,“你还年轻。想去的地方,出发了就要去到,不要回头。不要为了谁推迟,不要有
【摘要】实施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但科技创新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风险较大。以青海藏区为例,根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分析科技创新风险因素,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青海藏区    青海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96.6%;人口181.85万,占青海
清初孔尚任所作的名剧《桃花扇》中,有这样一出情节:侯方域梳拢李香君,在宫扇上题诗一首:“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夹道朱楼”句,出自李白的《金陵三首》之二“夹道起朱楼”,不仅描绘都会景色繁盛,又兼道出地点在金陵。“王孙初御富平车”,用汉富平侯典,以公子贵游自况。青溪自钟山流入秦淮河,王安石“采石偶耕垂百日,青溪并钓亦三年”,指的就是金陵的青溪,此处用作
【摘要】媒体作为信息的发现者、制造者、传播者,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工作中必然需要的平台。媒体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作中具备独特的舆论引导和普及科普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媒体要有针对性地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传播科普知识,做好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引导和监督工作。  【关键词】公务员 科学素质 信息环境    在信息社会,媒体作为信息的发现者、制造者、传播者,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工作中必然需要
杜甫(712—770)生前曾卷入一桩皇帝钦定的大案、要案。在这个案件中,“济时敢爱死”(杜甫《岁暮》)的一代“诗圣”作为被告出场,而耿介、刚勇的一代名臣颜真卿(709—785)则作为审判官,两人就这样意外而尴尬地相遇了。此后二人还有机会相遇(余祖坤《杜诗为何不提颜真卿》,载《海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但在杜甫的生活圈和文字中却没有留下任何直接交往的痕迹。清人黄本骥解释说:“《新唐书·杜甫传
【摘要】高技术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最先形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美国高技术城市的专著,是此领域的探径之作。了解世界科技强国的高技术成长道路,从中寻求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处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 发展模式 美国史    韩宇的《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
【摘要】河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农副产品共16种,其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更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如进行资源普查,把地理标志纳入政府计划,加快产业规模化,加强机构建设和信息与技术建设,打造产品知名度等。  【关键词】地理标志 资源普查 规模性经营    河北省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地貌特征多样,许多地方都出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目前河北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有京东板栗、
【摘要】网络作为新事物,必然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成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社会”中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发现新问题,分析其根源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思想教育    网络的发展、普及,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构成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