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采用语文、数学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讲解来学习科学知识,应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所见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的思维活动,使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能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础上,应拟定“观察、猜想、实验、结论”——科学实验课四步探究法。简称为“看、想、做、说”。四步探究法的实验方案总的设想是:“四个一”:一个核心:知识、能力、兴趣三位一体;一个目的,使教师“会教”和“教会”,学生“会学”和“学会”,学生真正获得基本的科学的自然知识,学会研究自然的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一个原则:科学课必须把社会作为第一课堂。坚持观察和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一个序列:看、想、做、说,也就是说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地指导学生探究知识。
看
“看”是仔细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充分细致的观察;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的观察形式也有所不同,大致分为课堂观察、课外观察、独立观察。前两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后者是学生根据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独立观察。前一步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为后一步打基础,后一步观察是前一步观察的必然发展。
想
“想”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必要的心理过程。例如科学三年级《沉和浮》一课,把物体放进水里,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这是从感觉器官中得到的感知,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底呢?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这就是学生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种种猜想。这种猜想是积极的,是思维活动的积累阶段。这一环教学,要求学生敢想、多想、会想,这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心理动因。学生想得多了,思路便开阔了,表达的内容就丰富,想得合乎逻辑,思维也就发展了。
做
“做”是实验,指学生根据猜想中所假设的条件或可能的原因设计的。如类比实验、模拟实验等。利用教学仪器、学具,根据研究目的,模拟自然现象,把较为复杂的条件简单化,控制其它因素,突出研究对象,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做一做,从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和探求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动手能力。
说
“说”是学生根据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进行综合,推理等思维加工之后,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由于学生文字水平有限,因此,这一环节是以学生说出来为主(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把发现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是教师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 科学实验的四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继续。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两个方面的作用,把学生的知识(认识领域)——能力(动作领域)——兴趣(情感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如教三年级科学教材下册第6单元《冷与热》第2课《热胀冷缩》时,按四步探究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得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到证实的科学结论”。教学过程可按下面进行: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热水壶里的水外溢的现象,提出“水怎么会多出来了?”
(2)经过反复思考、推测、猜想,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也许这是水受了热,体积胀大了,可能水有热胀的性质。”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性的问题
(4)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水热胀的性质”。
通过这四步,不管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是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再动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础上,应拟定“观察、猜想、实验、结论”——科学实验课四步探究法。简称为“看、想、做、说”。四步探究法的实验方案总的设想是:“四个一”:一个核心:知识、能力、兴趣三位一体;一个目的,使教师“会教”和“教会”,学生“会学”和“学会”,学生真正获得基本的科学的自然知识,学会研究自然的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一个原则:科学课必须把社会作为第一课堂。坚持观察和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一个序列:看、想、做、说,也就是说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地指导学生探究知识。
看
“看”是仔细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充分细致的观察;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的观察形式也有所不同,大致分为课堂观察、课外观察、独立观察。前两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后者是学生根据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独立观察。前一步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为后一步打基础,后一步观察是前一步观察的必然发展。
想
“想”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必要的心理过程。例如科学三年级《沉和浮》一课,把物体放进水里,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这是从感觉器官中得到的感知,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底呢?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这就是学生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种种猜想。这种猜想是积极的,是思维活动的积累阶段。这一环教学,要求学生敢想、多想、会想,这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心理动因。学生想得多了,思路便开阔了,表达的内容就丰富,想得合乎逻辑,思维也就发展了。
做
“做”是实验,指学生根据猜想中所假设的条件或可能的原因设计的。如类比实验、模拟实验等。利用教学仪器、学具,根据研究目的,模拟自然现象,把较为复杂的条件简单化,控制其它因素,突出研究对象,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做一做,从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和探求知识的能力,主要是动手能力。
说
“说”是学生根据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进行综合,推理等思维加工之后,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由于学生文字水平有限,因此,这一环节是以学生说出来为主(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把发现的知识表达出来,这是教师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 科学实验的四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继续。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两个方面的作用,把学生的知识(认识领域)——能力(动作领域)——兴趣(情感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如教三年级科学教材下册第6单元《冷与热》第2课《热胀冷缩》时,按四步探究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得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到证实的科学结论”。教学过程可按下面进行: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热水壶里的水外溢的现象,提出“水怎么会多出来了?”
(2)经过反复思考、推测、猜想,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也许这是水受了热,体积胀大了,可能水有热胀的性质。”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性的问题
(4)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水热胀的性质”。
通过这四步,不管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是让学生先动脑后动手,再动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