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大师关心留云禅寺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kche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恩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周谷城(时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介绍,我有幸拜访了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大师。赵朴初大师不仅是我国佛教界卓越的领导人,也是我国的佛门龙象、释教大德;他集佛学理论、文学和书法艺术于一身,造诣颇深。在交谈中,他曾提及过去“沪上四大丛林”之一的留云禅寺,并希望爱好地方史的我尽力搜集这座已消失名刹的相关资料。
  嗣后,我遵照赵朴初大师的叮嘱,仔细查阅许多志书和前人著作,终于全面了解了它的沿革。留云禅寺位于上海南市小南门外,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由杭州海潮寺住持显振来沪创建,初为杭州海潮寺下院。到抗战前,留云禅寺香火之盛在沪首屈一指,庙基已占地十三亩,东至留云寺路(今柳市路),南至陆家浜(今陆家浜路),西至桑园路,北至复善堂街(今东江阴街),常住僧众最多时达四百余人;云水堂挂单僧最多时有两百余人,如高僧圆瑛、持松等初抵申城均在这里居住过。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留云禅寺在侵沪日军的炮火中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大殿被焚,佛像遭毁,《龙藏》等藏经化为灰烬,重两千斤的铜钟坠落摔裂,从此僧众星散,一蹶不振……
  1985年深秋的一天,我漫步于南市柳市路一带,试图探寻留云禅寺的遗存,但毫无收获。最后,经当地几位土生土长的老人指引,才在柳市路上找到原留云寺山门位置。一位九旬老伯告知:“过去留云禅寺山门的门牌为‘留云寺路78号’,就在此处。留云禅寺的大部分废墟,在解放初期建成上海台板制材厂。剩余的狭小寺址,后也都经过改建,找不到原物了。”另一位年逾八秩的老太则指出:“原先的陆家浜,西接肇嘉浜即今徐家汇路,东注黄浦江,留云禅寺位于北岸;留云禅寺因曾是杭州海潮寺下院,民间俗称海潮寺,今柳市路最早就叫海潮寺旁路,附近陆家浜上的一座木桥也叫海潮寺桥;桥南的一条马路,起初叫海潮寺桥南街,以后改称海潮路,被沿用至今。”我沉思良久,自言自语道:“柳市(‘留寺’谐音)路和海潮路这两个路名,就是昔日留云禅寺剩下的痕迹了。”
  我很快把以上情况向赵朴初大师作了汇报,他听后不禁感慨万端,并说:“真希望这座昔日沪上名刹有一天能重建!”
  1998年12月,上海市佛教协会经批准重建留云禅寺(台湾海明禅寺祖庭),并决定移址嘉定南翔镇,占地十五亩;于是,千年古刹云翔寺和留云禅寺两寺合一,这表达了两岸僧侣“云翔于四海而根留于祖基”的美好意愿。随后,“留云禅寺”四字由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台湾海明禅寺悟明长老所书,“云翔寺”三字由赵朴初大师所书。如今,“云翔寺”三字勒于山门前的巨石之上,其线条沉稳凝练,实属不可多得的赵朴初大师晚年书法力作之一。留云禅寺沉寂数十载而在新时期得以复兴,应了四众之愿望,亦乃申城佛教界之盛事矣!
  (作者为九三学社上海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其他文献
“博通文史儒玄学”(钱仲联贺王元化八十寿辰诗句)的前辈学人王元化先生(又名王少华,1920—2008),素仰才情卓荦、“歌泣无端字字真”的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的诗文风骨,其等身之文论固多醒人喻世之真知灼见,其诗亦复出自肺腑真情,令人读来心弦共鸣,甚或潸然泪下。惜乎先生于诗惜墨如金,六十余年来,仅赋得短章三首,故而弥足珍贵。  首篇题于1947年。其时王元化一面从事党的秘密
对中风康复护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中风康复护理研究的临床指导意义,提出了有效的、实用的康复护理策略,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选择适宜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杨西光同志去世已整整20年了。每次想到在复旦的美好时光,每次想到复旦党组织对我的教育和培养,都会想到西光同志,特别是他在复旦当校长的那一段时期。他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风度,他的工作魄力和工作作风,他的音容笑貌,一一如在眼前。  1954年,随着大行政区撤销,原来华东局宣传部也要撤并,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老师又急忙从华东局宣传部把我要了回去。这时西光同志正从福建省委调到上海,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后来又被
1987年4月10日,丁卯暮春,兰渚山麓,天朗气清、春风荡漾。于茂林修竹、潺潺小溪的绍兴兰亭举行兰亭书会。中日两国的当代书坛巨擘、精英雅集于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法圣地”。追仿16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等41人,在此修禊、咏诗之盛事,流觞曲水,泼墨挥毫,切磋书艺,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创造了一段中日两国书法家共襄辉煌的历史。作者当时作为工作人员有幸躬逢其盛,21年前隆重、热
到今天为止,我一生曾经经历了四段饥饿的日子。因此养成了我现在的不少“坏脾气”。家中冰箱里,总有隔夜的荤、素冷菜(有的还不只二三天)。外出吃饭都要将剩菜“打包”,不管它是荤的素的,是人家请吃,还是我请人家的,是公家请的,还是私人请的。我知道,这种所谓的“坏脾气”,有时令人尴尬,可我改不了啊!天长日久,我的脑子就这样僵化了。我想不妨来谈谈这个“僵化”的过程吧!这样吐一吐,我心里也许能舒坦些。    一
抗战时期,日军为弥补其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强调“以战养战”,多次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强征骗募中国劳工民夫,押至中国其他地区和日本从事惨无人道的劳役。但日军在上海的强征骗募活动,因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具体情况鲜为人知。笔者根据一批新发现的日伪和战后上海市政府档案,参考当时的新闻报道,将其内幕初步披露于下。    强征骗募劳工不晚于1939年初夏    1939年6月初,汪伪上海特别市社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