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为中心課堂就是让学生阅读文本后有话要说,有思想可回味。只有基于学生基础的文本解读,才能让教学预设和生成做出灵气、做出思想、做出个性 、做出实效来。这就需要给学生一个契机,打开思路;引导学生螺旋式地思考,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而学生基于阅读的再体验是创造的开端。
【关键词】适时;自我发现;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老师,我一直记得叶圣陶曾说过的那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它们一定能顺利地发芽、开花、结果!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应该像种“木村苹果”一样,“不使用农药和肥料”,而只是顺水推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 “发芽”(读文本)、“开花”(理解文本)、“结果”(感悟文本,创造自我,提高和发展语文素养)。
下面我将以课例研讨的形式对如何创设“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适时介入的指导将点亮自我品读的思维的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探讨一:找准入口——给学生一个契机,打开思路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原生态音乐。所谓原生态音乐,其实就是原汁原味的,来自乡野民间的草根音乐。照此理解,以学为中心课堂岂不就是“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课堂?按我的理解,这种“返璞归真”就是回归文本,引领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有所心得。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阅读文本后有话要说,有思想可回味。肖培东老师在上琦君的《春酒》中,对“春酒”这一题目的朗读设计恰到好处,我们听课的老师在课后的交流中也觉得受益匪浅。肖老师没有粗暴的把学生往母爱和民俗上拽,也没有单调重复学生已知道的、浅显易懂的过年问题来营造课堂表面的繁荣,而是借助“你觉得改用什么感情来读题目”这样一个四两拨千斤的问题引出“你为什么这样读,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这个问题,击中了学生认识上的感应点,极具价值。这样一来,在学生朗读品析时,就很明显地出现了两大类的情绪:喜悦和伤感。从而使学生开始明白琦君在用成人视角看问题,用孩童口吻诉说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思索起琦君的“到哪儿寻找真正的家醅”这个问题 。
整堂课学生在肖老师的带领下选择自己有感悟的问题回答交流,很自然地就得出“散文是抒发情感的”“读散文得学会读情感”的感悟。
比如说刘飞耀老师在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时,对爱情的解释恰到好处,我们听课的老师在课后的交流中也觉得受益匪浅。刘老师没有落于俗套,把爱情简单地解读为令人激动的、甜蜜的;也没有单调重复学生已知道的、浅显易懂的问题来营造课堂表面的繁荣,而是借助《泰坦尼克号》动人魂魄的视频片段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信中为何要用奶奶的童话故事,而不用类似《泰坦尼克号》一样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个问题击中了学生认识上的盲点,极具价值。同时,这个问题使之前诸如“上帝如果第四次来,他会干什么?”之类的简单的问题的铺垫作用得以彰显,突出了这个作为课堂中心的问题。当这个问题使学生茫无头绪时,刘老师给了适合学生认知的启迪,出示了三个极漂亮的问题:
1.故事中“男人”“女人”为何没有名字?
2.“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反复出现有何用意?
3.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五十年的时间里?
学生在刘老师的带领下选择自己有感悟的问题回答交流,很自然就得出“爱情是要经历风雨的,是长长久久的日子里的考验,不仅是年轻时候的相依相恋,更是年老时的相依相持相守。爱情如同一块粗糙的玉石,需要时间慢慢去雕琢。同时爱情不是专属于杰克珍妮、梁山伯祝英台的感天动地,它属于每个男人每个女人”的感悟。
肖老师、刘老师立足于学生的文本解读,对文本思想的注释回归真璞,不仅学生能自己发现苏霍姆林斯基信中的良苦用心,受益,连我这个大人也觉得可以终生品味,真是收获了丰收的果实啊!
这些优秀的教学预设和精彩的生成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如何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墨守成规、浮光掠影、机械地程序化运作。可见,只有基于学生基础的文本解读,才能让教学预设和生成做出灵气、做出思想、做出个性 、做出实效来。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从而让祖国的花朵们实现“开花”(理解文本)、“结果”(感悟文本,创造自我,提高和发展语文素养)的过程。
方法探讨二:适时的追问——螺旋式的思考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
我认为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得做到“无我无招”。何谓“无我无招”?“无我无招”不是说教师不需要预设,不需要解读文本,不需要有所作为。而是指教师得有多种预设,得有课程标准解读的预设,得有自我解读的预设,得有各种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可能性解读的预设。教师得把文本揣摩透装在心中,心中有丘壑。学生“招”来,教师得“见招拆招”,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招招有实效,做到此时“无招胜有招”。用教师的“无我”成就学生的“自我”。
所以,要想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文本预设中得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发现之势,蓄能顺流之水。
我们先看某老师《社戏》文本解读部分的教学预设。
在梳理完全文的故事情节后教师做了这样的预设:
教师预设问题:“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文中的‘我’认为戏好在哪里呢?”
预设学生1:景好(环境)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预设学生2:人好、情好(人物)
師:这些小伙伴当中你最喜欢谁?
在这个环节预设中,我觉得“文中的‘我’认为戏好在哪里呢”较贴近学生,能引出学生的感受。
方法探讨三:推波助澜——基于阅读的再体验是创造的开端
最近,在学习全国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春酒》的课堂教学时,本人就文本、师生、课堂学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细品味,看到了肖老师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活动的、自主的、情感的、趣味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种师生间如朋友般的和谐氛围。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营造贴近学生自身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使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生态关系,体会到了课堂上的自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的自然面貌。
肖培东老师上的《春酒》的课堂上,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来
【关键词】适时;自我发现;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老师,我一直记得叶圣陶曾说过的那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它们一定能顺利地发芽、开花、结果!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应该像种“木村苹果”一样,“不使用农药和肥料”,而只是顺水推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 “发芽”(读文本)、“开花”(理解文本)、“结果”(感悟文本,创造自我,提高和发展语文素养)。
下面我将以课例研讨的形式对如何创设“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适时介入的指导将点亮自我品读的思维的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探讨一:找准入口——给学生一个契机,打开思路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原生态音乐。所谓原生态音乐,其实就是原汁原味的,来自乡野民间的草根音乐。照此理解,以学为中心课堂岂不就是“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课堂?按我的理解,这种“返璞归真”就是回归文本,引领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有所心得。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阅读文本后有话要说,有思想可回味。肖培东老师在上琦君的《春酒》中,对“春酒”这一题目的朗读设计恰到好处,我们听课的老师在课后的交流中也觉得受益匪浅。肖老师没有粗暴的把学生往母爱和民俗上拽,也没有单调重复学生已知道的、浅显易懂的过年问题来营造课堂表面的繁荣,而是借助“你觉得改用什么感情来读题目”这样一个四两拨千斤的问题引出“你为什么这样读,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这个问题,击中了学生认识上的感应点,极具价值。这样一来,在学生朗读品析时,就很明显地出现了两大类的情绪:喜悦和伤感。从而使学生开始明白琦君在用成人视角看问题,用孩童口吻诉说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思索起琦君的“到哪儿寻找真正的家醅”这个问题 。
整堂课学生在肖老师的带领下选择自己有感悟的问题回答交流,很自然地就得出“散文是抒发情感的”“读散文得学会读情感”的感悟。
比如说刘飞耀老师在教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时,对爱情的解释恰到好处,我们听课的老师在课后的交流中也觉得受益匪浅。刘老师没有落于俗套,把爱情简单地解读为令人激动的、甜蜜的;也没有单调重复学生已知道的、浅显易懂的问题来营造课堂表面的繁荣,而是借助《泰坦尼克号》动人魂魄的视频片段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信中为何要用奶奶的童话故事,而不用类似《泰坦尼克号》一样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个问题击中了学生认识上的盲点,极具价值。同时,这个问题使之前诸如“上帝如果第四次来,他会干什么?”之类的简单的问题的铺垫作用得以彰显,突出了这个作为课堂中心的问题。当这个问题使学生茫无头绪时,刘老师给了适合学生认知的启迪,出示了三个极漂亮的问题:
1.故事中“男人”“女人”为何没有名字?
2.“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反复出现有何用意?
3.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五十年的时间里?
学生在刘老师的带领下选择自己有感悟的问题回答交流,很自然就得出“爱情是要经历风雨的,是长长久久的日子里的考验,不仅是年轻时候的相依相恋,更是年老时的相依相持相守。爱情如同一块粗糙的玉石,需要时间慢慢去雕琢。同时爱情不是专属于杰克珍妮、梁山伯祝英台的感天动地,它属于每个男人每个女人”的感悟。
肖老师、刘老师立足于学生的文本解读,对文本思想的注释回归真璞,不仅学生能自己发现苏霍姆林斯基信中的良苦用心,受益,连我这个大人也觉得可以终生品味,真是收获了丰收的果实啊!
这些优秀的教学预设和精彩的生成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如何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墨守成规、浮光掠影、机械地程序化运作。可见,只有基于学生基础的文本解读,才能让教学预设和生成做出灵气、做出思想、做出个性 、做出实效来。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从而让祖国的花朵们实现“开花”(理解文本)、“结果”(感悟文本,创造自我,提高和发展语文素养)的过程。
方法探讨二:适时的追问——螺旋式的思考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
我认为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得做到“无我无招”。何谓“无我无招”?“无我无招”不是说教师不需要预设,不需要解读文本,不需要有所作为。而是指教师得有多种预设,得有课程标准解读的预设,得有自我解读的预设,得有各种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可能性解读的预设。教师得把文本揣摩透装在心中,心中有丘壑。学生“招”来,教师得“见招拆招”,顺水推舟,因势利导,招招有实效,做到此时“无招胜有招”。用教师的“无我”成就学生的“自我”。
所以,要想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文本预设中得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发现之势,蓄能顺流之水。
我们先看某老师《社戏》文本解读部分的教学预设。
在梳理完全文的故事情节后教师做了这样的预设:
教师预设问题:“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文中的‘我’认为戏好在哪里呢?”
预设学生1:景好(环境)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预设学生2:人好、情好(人物)
師:这些小伙伴当中你最喜欢谁?
在这个环节预设中,我觉得“文中的‘我’认为戏好在哪里呢”较贴近学生,能引出学生的感受。
方法探讨三:推波助澜——基于阅读的再体验是创造的开端
最近,在学习全国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春酒》的课堂教学时,本人就文本、师生、课堂学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细品味,看到了肖老师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活动的、自主的、情感的、趣味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种师生间如朋友般的和谐氛围。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营造贴近学生自身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使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生态关系,体会到了课堂上的自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的自然面貌。
肖培东老师上的《春酒》的课堂上,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