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学校为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平常对教师上班考勤比较宽松。自由久了,自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少数教师竟然这个理由、那个借口地请起长假来,或者落得个自在逍遥,或者在社会上另谋第二职业挣得一份外快。这让那些老老实实坚守岗位的教师红了眼,心中颇为不平。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上,导致大面积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心,不少教师消极怠工,拖拉闲散,对学校领导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心底存有一份“逆反”和“抵触”。
学校领导感觉情况不妙:这样下去还能办好学校吗?教师如此对待工作,岂不是误人子弟?于是,铁面无私地改进了“签到考勤制度”,从大城市购买来一套人脸识别信息系统,安装在大门口的门卫值班室。教师每天定时上下班,上下班都要到门卫值班室,对着人脸识别仪,让它验证一下自己的脸谱。凡是不按时照章验证签到的,均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有个年轻教师不太适应,本来就对学校松散的考勤管理持有一肚子意见,这时私下里口无遮拦:“惹急了,我就砸了识别仪!”好事者将此话传给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听了气不打一处来,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郑重宣称:“谁要能砸了识别仪,我就能砸了他的饭碗!”结果会场一片哗然。
这句针锋相对的话乍一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你胆敢破坏学校制度,不服从学校管理,就是不尊敬学校领导呀!你能冒犯领导,我还要你干什么?但再从教师“一片哗然”的反应中细细琢磨这句话,就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感想来。
普通教师要“砸”,学校领导也要“砸”,这有点儿像“村夫野吵”。双方争吵不下的情况下,显示出的尽是庸俗和粗暴,沒有了一丝儿的文明味。这种现象出现在校园里,实在显得不协调。
双方都要“砸”,反映的是领导与群众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年轻教师缺乏经验,修养有待进一步锤炼,情急之下言语过激,这倒情有可原。但学校领导则不应该,遇到矛盾不是正确分析、合理化解,而是与教师“钉对钉,铁对铁”,叫板比拼。这并非明智之举,只能火上浇油进一步激化矛盾。
领导要“砸”教师的饭碗,演绎的是“权力哲学”。如果在权力面前比强弱,当然领导要比教师强,教师要比领导弱。领导“砸”教师的饭碗,很有可能成为事实。那时候,教师的饭碗是“砸”了,领导威风尽显,威信也随之荡然无存。最终砸掉的不仅是教师的“饭碗”,恐怕你领导自己的“饭碗”也要给砸了。
领导的一个“砸”字,不可能一下子就砸碎了教师的“饭碗”,但可能一下子就砸“伤”了教师的心。学校发展靠大家,众人拾柴火焰高,谋事者是领导,干事者是教师。领导不把教师当回事,教师也不会把领导当回事,这是难以取消的“游戏规则”。领导“砸”得过了瘾,教师却伤透了心,失落了精神,没有了干劲。教育教学是良心活,心受了“伤”,还能认真、勤奋地教书育人吗?
学校领导应该这样想:那个年轻教师要“砸”的其实不是人脸识别仪,而是要“砸”破学校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制度。他的那句刺领导耳朵的话虽然过激,却代表了群众的心声。言语虽狂,心地却是善良的。我们领导应该反思自己,深思管理,带头去“砸”!试想:有了这样的认识,学校领导还会出口伤人吗?
学校领导应该这样说:为了大家共同的发展,学校要改进考勤制度,采取先进手段推进签到考勤的科学化管理。有个别同志难以接受,意见很大,这很正常,现在想不通,可以慢慢想,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想通的,也一定能够响应这种签到方式。我们做领导的向大家保证,在签到上一定身先士卒,带头按规定签到。可以想见,听众席上出现的不是“一片哗然”,而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学校领导应该这样做:教师大会上只作正面引导和纪律加强,会后找到那位不服气的年轻教师开诚布公地谈谈心,沟通沟通,摸清他的思想疙瘩,对症下药进行情感上的疏通和认识上的引导。或者更高一筹,在会前先找到那位有抵触的年轻教师做些思想工作,做些情感交流,推心置腹给予关心、信任和鼓励,到了教师大会上再将他作为认识提高的典型予以表扬。最后,那位年轻教师能不在心里流出热泪?其他教师能不倍受鼓舞,从心底佩服领导、认同签到考勤新的管理方式吗?
学校领导感觉情况不妙:这样下去还能办好学校吗?教师如此对待工作,岂不是误人子弟?于是,铁面无私地改进了“签到考勤制度”,从大城市购买来一套人脸识别信息系统,安装在大门口的门卫值班室。教师每天定时上下班,上下班都要到门卫值班室,对着人脸识别仪,让它验证一下自己的脸谱。凡是不按时照章验证签到的,均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有个年轻教师不太适应,本来就对学校松散的考勤管理持有一肚子意见,这时私下里口无遮拦:“惹急了,我就砸了识别仪!”好事者将此话传给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听了气不打一处来,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郑重宣称:“谁要能砸了识别仪,我就能砸了他的饭碗!”结果会场一片哗然。
这句针锋相对的话乍一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你胆敢破坏学校制度,不服从学校管理,就是不尊敬学校领导呀!你能冒犯领导,我还要你干什么?但再从教师“一片哗然”的反应中细细琢磨这句话,就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感想来。
普通教师要“砸”,学校领导也要“砸”,这有点儿像“村夫野吵”。双方争吵不下的情况下,显示出的尽是庸俗和粗暴,沒有了一丝儿的文明味。这种现象出现在校园里,实在显得不协调。
双方都要“砸”,反映的是领导与群众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年轻教师缺乏经验,修养有待进一步锤炼,情急之下言语过激,这倒情有可原。但学校领导则不应该,遇到矛盾不是正确分析、合理化解,而是与教师“钉对钉,铁对铁”,叫板比拼。这并非明智之举,只能火上浇油进一步激化矛盾。
领导要“砸”教师的饭碗,演绎的是“权力哲学”。如果在权力面前比强弱,当然领导要比教师强,教师要比领导弱。领导“砸”教师的饭碗,很有可能成为事实。那时候,教师的饭碗是“砸”了,领导威风尽显,威信也随之荡然无存。最终砸掉的不仅是教师的“饭碗”,恐怕你领导自己的“饭碗”也要给砸了。
领导的一个“砸”字,不可能一下子就砸碎了教师的“饭碗”,但可能一下子就砸“伤”了教师的心。学校发展靠大家,众人拾柴火焰高,谋事者是领导,干事者是教师。领导不把教师当回事,教师也不会把领导当回事,这是难以取消的“游戏规则”。领导“砸”得过了瘾,教师却伤透了心,失落了精神,没有了干劲。教育教学是良心活,心受了“伤”,还能认真、勤奋地教书育人吗?
学校领导应该这样想:那个年轻教师要“砸”的其实不是人脸识别仪,而是要“砸”破学校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制度。他的那句刺领导耳朵的话虽然过激,却代表了群众的心声。言语虽狂,心地却是善良的。我们领导应该反思自己,深思管理,带头去“砸”!试想:有了这样的认识,学校领导还会出口伤人吗?
学校领导应该这样说:为了大家共同的发展,学校要改进考勤制度,采取先进手段推进签到考勤的科学化管理。有个别同志难以接受,意见很大,这很正常,现在想不通,可以慢慢想,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想通的,也一定能够响应这种签到方式。我们做领导的向大家保证,在签到上一定身先士卒,带头按规定签到。可以想见,听众席上出现的不是“一片哗然”,而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学校领导应该这样做:教师大会上只作正面引导和纪律加强,会后找到那位不服气的年轻教师开诚布公地谈谈心,沟通沟通,摸清他的思想疙瘩,对症下药进行情感上的疏通和认识上的引导。或者更高一筹,在会前先找到那位有抵触的年轻教师做些思想工作,做些情感交流,推心置腹给予关心、信任和鼓励,到了教师大会上再将他作为认识提高的典型予以表扬。最后,那位年轻教师能不在心里流出热泪?其他教师能不倍受鼓舞,从心底佩服领导、认同签到考勤新的管理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