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的宗旨和根本任务。为此,我们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务必努力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中学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思想趋于成熟,从少年走向青年非常重要的时期,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品格修养高尚、學识本领过硬、敢于担当责任的进步的青年是新时代中学教育的共同使命。
一、坚持课堂渗透和课外熏陶融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进步青年。
崇高的理想是指路的灯塔,指引人生方向,坚定的信念是不竭的动力,决定事业成败。青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近代以来,青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每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广大青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不同发展阶段进步青年的特质,但不变的却是一代又一代进步青年“为中华之崛起”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不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基于此,九江实验中学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让课堂教学愈益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学校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浸润民族精神教育,在各学科及课堂上积极渗透思想教育及品德培养,为德育提供了内蕴丰厚、文质兼美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如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以情育人”、“以史育人”,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以美育人”,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以理育人”,抓住学科育人“闪光点”,就聚焦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情思,使学生在多彩的学科世界中受到思想熏陶,对学习和生活热情得以激发,引导和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班级以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等中国科学巨匠名人为本班文化代表,让每一个学生在“为民族奉献牺牲的责任使命,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中树立理想。学校党总支、政教、团委等部门还通过组织主题教育、微课学习,举办离队入团、成人礼仪式,开展祭奠先烈、抗战纪念暨校园警醒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中青年远大理想抱负。
二、坚持品性养成和活动平台汇合,锻造品格修养高尚的进步青年。
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基,《礼记·大学》中说:“君子先慎乎德”,墨子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这就要求进步的青年严格要求自我,培养正直、善良、诚实、勇敢等优秀品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维护祖国和集体的尊严和利益,甘于奉献,履行好公民义务;要敢于迎接挑战,不畏困难,不贪图安逸,勇于创新,敢闯敢拼,攻坚克难;要坚忍不拔,艰苦奋斗,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轻言放弃;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好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努力学习、工作。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九江实验中学注重学生的文明行为及习惯养成教育,实施值日值周量化考核,坚持一天一通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力求管理精细化。通过班主任研讨座谈及例会制度,探索家校联系信息化平台,落实家访、电访、家长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学校还通过深化初中名人文化班内涵,建立孔子、孟子、荀子等中国儒家理学名人文化体系,传递为国家心中无我的道德情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每一位学生,加强新时代初中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在严格管理和积极引导中锻造学生高尚的品格修养。
三、坚持博览群书和社会实践聚合,成就学识本领过硬的进步青年。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丰富的知识学养,是新时代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所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广大青年要牢牢把握和利用好青年时期,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博学明辨,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创新进取,敢于潮头出海卷秋风,笃行致远,坚持天下大事作于细,努力提高能力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九江实验中学积极推行初中“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实施素质教育,高中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传媒、美术、日语实验班,发展特色教育,让学生在文化知识和专业学习上得到发展。进步的青年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学校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军事训练、远足拉练、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假期实践及与乡村、国外学生牵手结对子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读书长知识,实践提能力,读好无字之书,提升综合素养。
四、坚持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凝合,历练敢于责任担当的进步青年。
青年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责任担当是新时代青年最珍贵的品质。鲁迅先生曾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进步青年需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有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情怀和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事情。担当不是追求功名利禄,更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忘我奋斗,而是把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之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助力、奉献甚至牺牲。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在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载体,让他们自觉蓄积不畏艰难敢于挑战,不图安逸勇于创新,不言放弃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自觉培养正直、善良、诚实、勇敢,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优秀品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严格要求自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奋斗中释放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国家已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全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我们教育工作者唯有矢志不渝培育新时代进步的青年,不断使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教育必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相匹配,培养出更多更好满足党和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杰出人才,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实验中学)
一、坚持课堂渗透和课外熏陶融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进步青年。
崇高的理想是指路的灯塔,指引人生方向,坚定的信念是不竭的动力,决定事业成败。青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近代以来,青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每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广大青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不同发展阶段进步青年的特质,但不变的却是一代又一代进步青年“为中华之崛起”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不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基于此,九江实验中学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让课堂教学愈益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学校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浸润民族精神教育,在各学科及课堂上积极渗透思想教育及品德培养,为德育提供了内蕴丰厚、文质兼美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如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以情育人”、“以史育人”,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以美育人”,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以理育人”,抓住学科育人“闪光点”,就聚焦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情思,使学生在多彩的学科世界中受到思想熏陶,对学习和生活热情得以激发,引导和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班级以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等中国科学巨匠名人为本班文化代表,让每一个学生在“为民族奉献牺牲的责任使命,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中树立理想。学校党总支、政教、团委等部门还通过组织主题教育、微课学习,举办离队入团、成人礼仪式,开展祭奠先烈、抗战纪念暨校园警醒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中青年远大理想抱负。
二、坚持品性养成和活动平台汇合,锻造品格修养高尚的进步青年。
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之基,《礼记·大学》中说:“君子先慎乎德”,墨子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这就要求进步的青年严格要求自我,培养正直、善良、诚实、勇敢等优秀品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维护祖国和集体的尊严和利益,甘于奉献,履行好公民义务;要敢于迎接挑战,不畏困难,不贪图安逸,勇于创新,敢闯敢拼,攻坚克难;要坚忍不拔,艰苦奋斗,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不轻言放弃;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好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努力学习、工作。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九江实验中学注重学生的文明行为及习惯养成教育,实施值日值周量化考核,坚持一天一通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力求管理精细化。通过班主任研讨座谈及例会制度,探索家校联系信息化平台,落实家访、电访、家长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青年志愿者实践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学校还通过深化初中名人文化班内涵,建立孔子、孟子、荀子等中国儒家理学名人文化体系,传递为国家心中无我的道德情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每一位学生,加强新时代初中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在严格管理和积极引导中锻造学生高尚的品格修养。
三、坚持博览群书和社会实践聚合,成就学识本领过硬的进步青年。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丰富的知识学养,是新时代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所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广大青年要牢牢把握和利用好青年时期,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博学明辨,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创新进取,敢于潮头出海卷秋风,笃行致远,坚持天下大事作于细,努力提高能力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九江实验中学积极推行初中“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实施素质教育,高中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传媒、美术、日语实验班,发展特色教育,让学生在文化知识和专业学习上得到发展。进步的青年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学校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军事训练、远足拉练、研学旅行、志愿服务、假期实践及与乡村、国外学生牵手结对子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读书长知识,实践提能力,读好无字之书,提升综合素养。
四、坚持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凝合,历练敢于责任担当的进步青年。
青年有责任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责任担当是新时代青年最珍贵的品质。鲁迅先生曾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进步青年需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有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情怀和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事情。担当不是追求功名利禄,更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忘我奋斗,而是把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之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助力、奉献甚至牺牲。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在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载体,让他们自觉蓄积不畏艰难敢于挑战,不图安逸勇于创新,不言放弃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自觉培养正直、善良、诚实、勇敢,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优秀品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严格要求自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奋斗中释放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国家已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全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我们教育工作者唯有矢志不渝培育新时代进步的青年,不断使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教育必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相匹配,培养出更多更好满足党和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杰出人才,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