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时参加“中韩大学生文化交流考察团”,用10天的时间对韩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韩国大学生敏晶是我们小分队的队长兼翻译,活泼,倔强。从她身上我发现韩剧里的浪漫元素原来真实而又自然地存在于生活中,还因为一件小事让我对他们更为钦佩。
  有一天中午敏晶带我们去7-11便利店吃简餐,6人坐在便利店的小圆桌边,享用敏晶买来的紫菜包饭、泡面和牛奶。
  用餐结束之后,敏晶拍拍手说:“一会儿扔垃圾的时候,要分开。”这时我们才注意到用餐区旁边“暗藏”着四个垃圾箱,专门用于回收用餐废品。敏晶介绍,它们分别是放食物残渣、塑料包装、一次性筷子和瓶罐的,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把自己的垃圾塞进一个个小门里面,一点零星都不剩。几个中国大学生面面相觑——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所有垃圾都“打包”进了塑料袋里,准备待会一起扔掉,现在不得不拆开一样一样捡出来,按照敏晶的要求“分类处理”。
  其实我们也早已有了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可是却没有形成一种习惯。在上海的马路上准备扔掉一个饮料瓶的时候,会发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垃圾箱里都躺着饮料瓶,顿时觉得自己的“分类意识”失去了意义——垃圾箱自己都互相融合了,又何必执着于把它们分开呢?我不知道敏晶她们的习惯是来自于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是不是也听过“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开始”这样的标语。
  走在上海、北京的街头,几乎几百步就能看到垃圾箱,它们保证了城市的清洁。而在首尔,很难看到垃圾箱或者环卫工人,同样的,也很难见到垃圾。我一开始还攥着垃圾苦苦寻找垃圾箱,后来就很知趣地把它们一路带回宾馆。一边纳闷他们的垃圾究竟都扔去了哪里,一边不得不感叹东道主的环保意识。
其他文献
20世纪40年代,黄宾虹先生在写给其学生朱砚因的一封信中说:“欧风东渐,心理契合,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他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现实中,为中西绘画在观照和表现审美
网络环境下多元化指导型教学模式是我们以毛泽东同志“矛盾论”和“实践论”理论、“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经过五年多的不断探索,并结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
期刊
期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为海阳发展临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阳发展临港产业具有丰厚的资源优势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面临挑战。必须抓住机遇,正视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为了解河南省普通高校在读研究生的体质状况,对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
(一)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日不离曲的歌迷。摇摇(二)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多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