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以情动人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ong85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德育,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有机融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和过程。
   “学科德育”并非简单的“学科” “德育”,而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学科教学本来应该具有的学科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长的阳光雨露,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是一门工具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丰富的情感为依托,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一门学科。每一篇优秀文学作品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立体的生命,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基因,一种思想的启迪。下面就以《孤独之旅》一文的解读为例,从学科德育内容维度、学生阅读困惑、文本的德育载体和教学价值等方面谈谈语文学科德育的渗透与融合。
   【学科德育内容维度】
   生命教育—认同珍惜—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培养个体健康的情绪、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
   【文本出处】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一、学生阅读的困惑
   (一)題目“孤独之旅”有什么含义?
   (二)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群,这和杜小康的“孤独”及成长有何联系?
   (三)文中多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有什么作用?
   二、文本的德育载体
   (一)在“孤独”中成长
   1.从“高人一等”到遭遇磨难,无奈放逐
   家境从“最厚实”到“一落千丈”,再到“一天早上”的突变,对于杜小康而言,作者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刻画和修饰,仅仅用“失学了”和一个“只好”,就把杜小康这样一个原本“高人一等”的孩子,硬生生地从学校,从熟悉而亲切的“油麻地”拽了出去,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失去了和小伙伴的快乐交往,失去了和亲人们的情感交融,把他推向了背井离乡的“放鸭”的境遇。杜小康遭遇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磨难,更是心灵无可奈何的放逐。
   2.从恐慌、孤独到坦然面对,理智接受
   时间一久,当杜小康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时,“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由此可见,杜小康已经开始学会了面对,学会了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的,学会坦然面对,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的一切,是杜小康走出困境的第一步,也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
   3.从痛苦、茫然到收获成长,自信坚强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杜小康和父亲奋力追赶失散的鸭群,他的脸一次又一次被芦苇叶割破,他的脚也被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但他仍然“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直到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失散的十几只鸭子,却在芦苇荡里迷路了,和父亲也走散了。“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虽然说不明白,但他心里是明白的,他的哭不仅包含他内心的委屈,更多的还是在经历磨难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激动、兴奋和自豪!所以,当他嘴里嚼着芦苇根,望着异乡的天空,再次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小伙伴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这个过程中杜小康收获的是心灵的成长,是自信和坚强!
   (二)在成长中感悟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无论是多么原始而贫瘠的生活环境、多么简单而直接的社会结构和关系,还是多么丰裕的物质条件,多么高尚的文明条件,一旦离开了社会,走入孤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物质和更高层次的情感及文化的交流,在精神上会让我们感到迷茫、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呢?
   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一落千丈”的衰败,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苇荡放鸭子时,所承受的种种明暗交错难以穿透的“孤独”的境遇和磨砺,也让他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成长的真谛。杜小康成长的经历,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我们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的磨难,积极、勇敢地去克服和战胜重重困难时,我们就会获得超乎自己想象的生命的力量。
   三、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孤独之旅”——心灵成长之旅
   成长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而“孤独”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和杜小康一样,每个人都要在不同的境遇中“独自走过”。即使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在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便捷的时代,人们内心的孤独也无法回避。“面对孤独”,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然而,孤独并非把自己封闭起来,并非走向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没落情绪。因为孤独,在一片相对静谧的心灵空间里,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沉淀,也得到了扩展,从而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孤独使我们的目光变得澄澈,头脑变得冷静,孤独帮助我们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驱散了观察生活本质的迷乱,最终使我们的行为更加理智而明朗。
   因此,这篇小说,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孩子们领悟到了“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二)诗化的语言让“孤独”不断弥散、消融
   1.细腻生动的环境,恰如其分的渲染
   小说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当杜小康和父亲赶着鸭子开始行进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杜小康向后眺望时,逐渐远去的“油麻地”正是他孤独生长发芽的开始,而“朦朦胧胧的树烟”,正是他朦朦胧胧的孤独的映射。    对于当下,他只有不断地失去;对于未来,杜小康也看不到什么。“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这种“遥远”,是心灵的疏离,是孤独不断深化的催生物,带给这个遭遇家庭变故的孩子,是无穷无尽的酸苦和伤痛。
   黄昏时,父子俩生火做饭,对晚餐的情形,读者心里浮现的杜小康茶饭不思的样子,作者依然没有提及,却宕开一笔,对“炊烟”这一事物,着力渲染。“炊烟”“水面”和水面上的“热气”,在作者笔下,袅袅腾腾,似有似无,恰似杜小康此时的心境,那种失去了依托,没有了把握以及对于未来的虚无缥缈感,也如同“炊烟”浮在水面,浮在杜小康的心头。
   一直到了芦苇荡。这里有一些新鲜的景象,人物的心理才终于有了一些变化。但杜小康一开始面对,“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由来路上的留恋、酸苦、孤独和虚无,再到害怕,想要“逃走”,杜小康的心理承受已经到了极致。这看似逐渐偏离了作者想要宣扬的孤独的价值和意义,但晚上的芦苇荡景象,却又让杜小康生长了不一样的感受。“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用劲嗅着芦苇弥散的清香气味,杜小康也在用劲地驱散孤独和酸苦的情绪,还有后面聚集的萤火虫,飘荡的水鸟,有更多的生命,正在逐步驱离他心中的孤独。
   更能够体现孤独的价值,体现人物在负面的情绪和压力之下,在恶劣的外部环境的冲击之下,奋勇抗争,积极成长的,还在后文的“暴风雨”中。
   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生活的苦难似乎无休无止,但正是这样的苦难,正是这样孤独的心境,没有了退路,没有了杂念,才能够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激励自己。杜小康在“暴风雨”中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追赶和寻找鸭子,满身的伤痕和苦痛,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富有韵味的鸭群,恰到好处的衬托
   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离不开“鸭群”。作者对鸭群极富韵味的诗化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心情变化,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完全可以说,正是鸭子,成为杜小康成长的精神养料。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杜小康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惊喜地大叫。父亲杜雍和也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鸭子的长大,毫无疑问,就是在经历生命的磨难之后,经历孤独的洗礼之后,杜小康的成长。
   作为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孤独之旅》没有用成人犀利的视角来观照现实生活,也没有用圆滑、深沉的表达样式来还原一个孩子的心理面貌。小说富有韵味的诗化语言,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表意,都非常准确、细致。而语言之外的各种隐喻意义,既揭示了人物從单纯而脆弱到自信而坚强的心路历程,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奇妙和生命的真谛———“孤独”,也是一种美丽!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要做到与德育的有机渗透,相融相合,教师首先应从学生的阅读困惑入手,以学定教,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应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充分沉浸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中,才可以更好地做到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感受精美语言的同时,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更多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成长,丰盈生命。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责任”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四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寻找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利用校本课程也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通过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后调查、成果分享等实施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校本课程;社会责任;实施案例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
摘 要:听算是借助学生的听力与数学思维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听算是笔算、心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快速掌握听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更需要注重小学生听算方面的能力培养。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以趣激思”“以理助思
摘 要:古代诗词以其特有的意境、形象凝练的语言、富有音乐美的旋律,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效,难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要想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通过朗读和解读打开古诗的第一道大门,再以情境重现躬身入局感受诗句的含义,最后用归纳对比赏析升华情感,成为真正的“诗中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悟美   古诗词是人类的文化瑰宝,是经过历史沉淀后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借助具有趣味性与挑战性为一体的益智器具,打造充分调动起学生脑、眼、耳、口、手的益智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在探析益智课堂促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简要阐述小学社团活动中开展的益智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益智课堂;小学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
隆冬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科学(苏教版)教学评价高级研修班,与来自全国18个省份、92个地市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200余人共同学习、探讨、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精彩的专家讲座、各地区代表的分享交流和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小学科学的课堂需要科学的评价  教育部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专家王允庆教授在《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谈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摘 要:初中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时候,不管班级是否优秀,都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然而失控的冲突和矛盾会影响和谐友爱的班级文化,阻碍同学之间正常相处,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集体观念、沟通障碍、不良生活习惯等。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学生矛盾发生后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维护学生之间的团结、形成良好的班风至关重要,也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动手实践活动,让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转化成直观的操作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数学概念或规律等。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尊重儿童,激发学生的趣意和情感,实现教学水平的跨越,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操作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获得思维展示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方面效果显著。而重视动手操作
摘 要:随着当今时代教学理念的改变,小学教育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要更加注重课堂小组合作教育,利用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做好教学方面的布置,加大学生小组合作的重视程度,全面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从当下低年级语文课程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小学生课堂参与性和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低年级语文;参与度;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贯彻与实施的背景下,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组织了多样化的德育工作,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基于此,对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方法与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建议,以供同行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实践;思考   一、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被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形成,需要落实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要实现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将学生脑海中内隐的思维过程外化为课堂训练的显性表达。唯有让学生“看到”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才能助其完成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和调试;也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考场上、生活中自如地运用学科素养来处理复杂的问题情景。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思维能力;解题思路训练表;思维过程   衡量一个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