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教育是需要“走心”的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文汇中学王桃桃校长说:“做教育是需要‘走心’的。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带着情感、带着思想、带着精神做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文汇中学成立于1997年,经过14年的办学实践,学校从只有2个教学班和百名师生,发展到现在30个教学班、1200多名师生的办学规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机器人教育示范校”、“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公众满意度最高的十佳中学”、“北京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中学”,这些荣誉使这所学校具有了几分传奇色彩。
   王桃桃校长把“激情,智慧,创新”作为校训,道尽了学校风骨,也凝炼了她的办学思路。
   激情源于教育理想,理想要转变为现实的教育,是需要“走心”的,是需要带着教育情感、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来做教育的。校长是教育的领军人,要对教育付出更多的爱,要把教育的激情传递给全体教师,要把教育理想聚焦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上,让教师都能带着情感、思想、精神去做教育。
   王桃桃说:“无论何时,‘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是学校的工作标准,建设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京城名校’是学校的工作目标。”
   王桃桃校长有个顺口溜:“眼睛不能饿着,脑袋不能素着,心里不能空着。”这是提醒校长自己要做学习、思考、反思的带头人,做一个有智慧的校长。
   智慧,把挑战转变成机遇。“平庸的人在挑战前哭丧着脸绕开,而我们则是要笑着辟出一条路来。”回顾学校发展历程,经历了5次大的考验,每次都引发出文汇人的忧患意识,把艰难的挑战转变成了勇攀高峰的机会。
   智慧,让特色成为文化。用环境文化来表现学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也是学校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精神的表达。
   文汇中学打出“研究初中”的创新旗帜,就是要研究初中学段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一揽子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形成一个研究系统,最终落实教育目标。
   要想成就“走心”的教育,首先,要提高学习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校长,要坚持学习和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其次,要提高思考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校长,要始终站在中学教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习中学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总结中学教育的规律特点,探索初中教育的创新途径和方法。再次,要提高反思力,树立理性批判观念。作为校长,要勇于否定自我,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寻找工作中的不足,不居功、不自傲、不满足,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王桃桃校长的教育观,折射出文汇人做教育的行动:一群有激情的教育人,高举着崇高的教育理想,点燃着教育智慧之灯,做着教育创新之事,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行走,奔向现代教育的远方。
其他文献
哲学是教育学的立论基础,教育实践是教育实践者教育哲学思想的表达。因此,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处处折射出办学者教育哲学的思想光芒。然而,在现代教育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由于过度的教育行政化、机械的教育技术化和浮躁的教育功利化,造成很多学校越来越看不出办学者的教育哲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模式化的千校一面。学校似乎成为灌输知识的人力资源加工厂,课堂似乎成为教师的工作车间,学生似乎成为这个工厂的加工成品,
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以“鸡蛋沉浮”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如下。  任务一:查阅资料并实际观察,认识鸡蛋的结构。如图所示:鸡蛋从外到里分别是卵壳、卵白、气室和卵黄。  任务二:利用托盘天平、量筒、细线、水、烧杯和溢水杯,测量生鸡蛋的密度。  生鸡蛋的密度大约是1.02g/cm3左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鸡蛋直径大于量筒的内径
(一)  在小学五年级时的一节体育课上,很多同学都坐在地上,不去参加运动。我也顺势坐了下去。体育老师很生气地看着我,远远的,大声叫我的名字。我说:“他们都是坐着的。”老师严厉地喝道:“你怎么没看见那些站着的!”并将手中的篮球用力向我扔过来,我本能地伸出手接住了飞驰而来的球。簇新的球面,无情地擦破了我掌上的皮肤。  课后,同学们说,想不到,老师对你可真狠。  多年以后,我懂得了那份灼痛中的师爱。  
德育价值是各学科教学任务所固有的,而非从外向内的渗透。  以往提到的学科德育渗透等是站在学校德育的角度来研究学科的德育,它把学科仅仅看作是德育的一条途径,注重把德育的要求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其中,关注渗透的科学性、自然性和有效性。但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的认识走向误区,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抛开学科教学内容盲目讲德育”“贴标签式的说德育”“模式化拔高为了德育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教师团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稳步向前,而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能较好地培养并激发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教师自我要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氛围。  “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建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以疑促思,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下面以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谈谈思考。  选文以记述蔺相如的事迹为主,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典型故事,成功凸显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使一个在紧要关头不畏强暴、有勇有谋、为国解忧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正如太
在初三年级,我们让学生通过改变气体压强来设计喷泉实验,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综合运用物理与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教师提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展示喷泉实验,并分析喷泉形成的原理。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如图1,用抽气筒抽出部分圆底烧瓶中的气体,让瓶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再捏住胶管插入烧杯中,松开手,如图2所示,红色液体就会沿着胶管涌入烧瓶中,形成美丽的喷泉。方案二:如图3
“问题”一词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的教学模式也悄然兴起。巧妙设问、恰当反问、合理追问、有效深问等一系列围绕问题的词汇层出不穷,听起来新鲜有道理,可仔细琢磨就值得商榷了。这些问题的主语是谁?由谁来提出?反观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占了主导,而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却日益被忽视,我们并不否认教师提问的必要性,但过分追求教师问题提出的“高、精、专”,以教师提出所有问
传统文化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将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精神落脚点,不仅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取精神能量,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需求。  发掘经典的文化价值,作为精神落脚点  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经典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鉴赏的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中多样的人生之美,更承载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古代经典作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做事如行路,要知道自己去哪儿、为什么去、怎么去。这些问题之于教育,便是教育的终极问题,即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怎么实施教育。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