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把握好运行工作中的安全关,正确处理变电设备事故是控制事故扩大和减少危害的基本措施,加强预防对策是减少电气事故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电气事故;常见因素;预防对策
事故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地给运行人员带来相当大的考验,正确处理电气设备事故是控制事故扩大和减少危害的基本措施,加强预防是减少电气事故的根本保证。
1.电气事故的主要表现
1.1三相用电不平衡,中性点接地不良,造成大批电气设备损坏
三相用电不平衡,中性点接地不良,在实际工程设计,施工,设备的安装。使用等实际中都要遇到。而且必须重视的问题,造成的危害也极大,但往往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疏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如:某单位办公用房内,突然之间正在使用的电视机,录音机等大批电器设备损坏,检查结果,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线电压380V正常,A相电压升高到280V,负荷中性点电压达到70V。
1.2设备的启动按钮按下后,设备设反应
这类故障主要是电路不通,首先应检查主电路保险和控制电路保障器,如果保险完好,三相供电正常,则检查控制电路,从起动按钮开始,用万用表检查其触点两端有无电压,也可用试电笔测其两端,这时将启动按钮按下,如果试电笔不亮,则说明控制保险器其芯内熔丝已断,原先发光是因熔断时金属粉沾上石英砂传过来的虚电,修复保险后如果故障仍不消失,继续检查停止按钮,限位开头,该回路的常闭触点,继电器等处,不是线头松脱就是接触不良,这时可用一段短导线(绝缘的)将上述各点逐个短路,问题很快就能找到。
1.3电机单一方向旋转
塔吊等设备,如果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或只能向下不能上升,首先应检查限北半球器或行程开关,可能是接触不良或断线所致,这时可用旋凿顶一下使电机反身转动的那个接触器,一般情况下能一次找准,当然,也可能其中接触器一圈断线,停止按钮常闭接点等处接触不良等线头松动,但最常见的问题是发生在限位器上。
1.4按下停止按钮,电机不停,或者按启动按钮时,电机转但是手松时,就停
当按下停止钮后电机仍然转动,多半是交流接触器铁芯上沾有油污,或者是其三相触点熔焊不能分开。另一个原因是铁芯剩磁较强,吸住暂时不松,过一段时间后松了,这时应拉掉电源将电机拆出,将其铁芯中心柱稍微锉低一点即好。“点动”是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辅助接点接触不良或接触线松动,证明的方法是:用一根短绝缘导线短接常开接点的两端,这时电机转动,将导线松开电机即停。
1.5运行中电机过热
可将手掌抚触电机外壳,试探其热度,如果手能在电机表面停留五秒左右而不感烫手,则电机仍然可以继续运行,如果手触后烫手不能停留,则电机过热,应停机检查,一般原因是负载过重,电压太低,散热不畅,二相运转等,可一一查找,这时还要测量一下电机定子电流是否超过额定值,三相电流是否平衡,再则可用兆欧表来测量一下电机定子是否有通地现象。
2.电气事故常见因素分析
2.1判断失误
由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经验及精神不集中,疲劳等因素所致。
2.2误操作
(1)控制器的识别性,标准化和设计的缺陷。(2)由于时间紧迫,给操作人造成高度紧张,控制程序上无充裕的思考时间等。(3)维修失误,人员没有按规程检修设备,错误接线,误触邻近带电体。(4)作业前计划有误,作业时间增加,体力负担过重致使精力下降。(5)缺乏对危险性的认识,由于安全教育不够,不能正确判断危险的存在。(6)作业程序不当,监督不严格,致使违章作业自由泛滥。(7)走捷径,图方便,擅做主张,忽略了安全生产程序。
3.把握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
从安全工作规程可总结出事故发生的规律性,掌握了事故的发生规律,应用这睦规律,便于更好地指导安全生产。
3.1导致事故的因素
在事故未发生前我们把它叫做隐患。隐患就是事故内部的矛盾,事故则是事故本身内部矛盾爆发的结果。隐患开始是以微小的量变,不明显的异常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隐患就是事故爆发的原因,彻底消除隐患就不会发生事故。
3.2生产中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善,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
3.3任何事故都不是由一个单纯因素造成的
而是由几个不安全因素而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事故是人为的因素,任何一个事故都是由生产操作者直接的或间接造成的。
4.采取预防对策
4.1思想重视
思想重视就是坚决消除思想隐患牢固地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这就是要提高严格执行规程的自觉性,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推广反事故斗争的经验,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所有事故中,无法预料,不可抗拒的事故总是少数,而大量的事故都是重复性频发性的,如:错误操作事故,外力破坏事故,以及由于运行维护不当造成的事故等等,因此只要我们思想重视,认真吸取教训,采取切实措施,人身伤亡和电气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对设备采取有效的联锁装置等,人为的误操作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4.2措施落实
贯彻和执行保护安全运行的各项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好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事故的主要措施可概括如下:(1)坚持贯彻执行《电气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各式各地区电力部门颁布的有关规程如《电气工程安装标准》《电气设备运行管理规程》以及《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等。(2)严格执行有关电气设备的巡视,检修,试验和清扫周期的规定,对发现的各种缺陷要及时消除。(3)通过技术培训,现场练兵和反事帮演习等方式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4)大和开展安全用电的宣传,普及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组织安全大检查和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动群众性的安全用电活动。(5)积极研究,推广,采用安全电用的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6)组织保证。防止电气事故还必须有切实的组织保证。电力部门应根据“用电监察条例”加强用电监察机构,不断提高用电监察人员技术业务水平,用电监察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地区规程,监督检查,指导和帮助用电单位搞好安全用电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化钢等.电力设备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翟彩萍.电气安全事故分析及其防范[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李波.工程施工电器维修技术[J].黑2007,13.河科技,2004,5.
[4]骆修谭.电器维修与改进实例[J].浙江水利科技,1998.
[5]金永升.电气工程常见的故障及维修技术,民营科技,2008,3.
【关键词】电气事故;常见因素;预防对策
事故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地给运行人员带来相当大的考验,正确处理电气设备事故是控制事故扩大和减少危害的基本措施,加强预防是减少电气事故的根本保证。
1.电气事故的主要表现
1.1三相用电不平衡,中性点接地不良,造成大批电气设备损坏
三相用电不平衡,中性点接地不良,在实际工程设计,施工,设备的安装。使用等实际中都要遇到。而且必须重视的问题,造成的危害也极大,但往往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疏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如:某单位办公用房内,突然之间正在使用的电视机,录音机等大批电器设备损坏,检查结果,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线电压380V正常,A相电压升高到280V,负荷中性点电压达到70V。
1.2设备的启动按钮按下后,设备设反应
这类故障主要是电路不通,首先应检查主电路保险和控制电路保障器,如果保险完好,三相供电正常,则检查控制电路,从起动按钮开始,用万用表检查其触点两端有无电压,也可用试电笔测其两端,这时将启动按钮按下,如果试电笔不亮,则说明控制保险器其芯内熔丝已断,原先发光是因熔断时金属粉沾上石英砂传过来的虚电,修复保险后如果故障仍不消失,继续检查停止按钮,限位开头,该回路的常闭触点,继电器等处,不是线头松脱就是接触不良,这时可用一段短导线(绝缘的)将上述各点逐个短路,问题很快就能找到。
1.3电机单一方向旋转
塔吊等设备,如果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或只能向下不能上升,首先应检查限北半球器或行程开关,可能是接触不良或断线所致,这时可用旋凿顶一下使电机反身转动的那个接触器,一般情况下能一次找准,当然,也可能其中接触器一圈断线,停止按钮常闭接点等处接触不良等线头松动,但最常见的问题是发生在限位器上。
1.4按下停止按钮,电机不停,或者按启动按钮时,电机转但是手松时,就停
当按下停止钮后电机仍然转动,多半是交流接触器铁芯上沾有油污,或者是其三相触点熔焊不能分开。另一个原因是铁芯剩磁较强,吸住暂时不松,过一段时间后松了,这时应拉掉电源将电机拆出,将其铁芯中心柱稍微锉低一点即好。“点动”是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辅助接点接触不良或接触线松动,证明的方法是:用一根短绝缘导线短接常开接点的两端,这时电机转动,将导线松开电机即停。
1.5运行中电机过热
可将手掌抚触电机外壳,试探其热度,如果手能在电机表面停留五秒左右而不感烫手,则电机仍然可以继续运行,如果手触后烫手不能停留,则电机过热,应停机检查,一般原因是负载过重,电压太低,散热不畅,二相运转等,可一一查找,这时还要测量一下电机定子电流是否超过额定值,三相电流是否平衡,再则可用兆欧表来测量一下电机定子是否有通地现象。
2.电气事故常见因素分析
2.1判断失误
由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经验及精神不集中,疲劳等因素所致。
2.2误操作
(1)控制器的识别性,标准化和设计的缺陷。(2)由于时间紧迫,给操作人造成高度紧张,控制程序上无充裕的思考时间等。(3)维修失误,人员没有按规程检修设备,错误接线,误触邻近带电体。(4)作业前计划有误,作业时间增加,体力负担过重致使精力下降。(5)缺乏对危险性的认识,由于安全教育不够,不能正确判断危险的存在。(6)作业程序不当,监督不严格,致使违章作业自由泛滥。(7)走捷径,图方便,擅做主张,忽略了安全生产程序。
3.把握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
从安全工作规程可总结出事故发生的规律性,掌握了事故的发生规律,应用这睦规律,便于更好地指导安全生产。
3.1导致事故的因素
在事故未发生前我们把它叫做隐患。隐患就是事故内部的矛盾,事故则是事故本身内部矛盾爆发的结果。隐患开始是以微小的量变,不明显的异常形式表现出来,所以,隐患就是事故爆发的原因,彻底消除隐患就不会发生事故。
3.2生产中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善,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
3.3任何事故都不是由一个单纯因素造成的
而是由几个不安全因素而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事故是人为的因素,任何一个事故都是由生产操作者直接的或间接造成的。
4.采取预防对策
4.1思想重视
思想重视就是坚决消除思想隐患牢固地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这就是要提高严格执行规程的自觉性,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推广反事故斗争的经验,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所有事故中,无法预料,不可抗拒的事故总是少数,而大量的事故都是重复性频发性的,如:错误操作事故,外力破坏事故,以及由于运行维护不当造成的事故等等,因此只要我们思想重视,认真吸取教训,采取切实措施,人身伤亡和电气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对设备采取有效的联锁装置等,人为的误操作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4.2措施落实
贯彻和执行保护安全运行的各项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做好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事故的主要措施可概括如下:(1)坚持贯彻执行《电气安全工作规程》以及各式各地区电力部门颁布的有关规程如《电气工程安装标准》《电气设备运行管理规程》以及《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等。(2)严格执行有关电气设备的巡视,检修,试验和清扫周期的规定,对发现的各种缺陷要及时消除。(3)通过技术培训,现场练兵和反事帮演习等方式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4)大和开展安全用电的宣传,普及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组织安全大检查和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动群众性的安全用电活动。(5)积极研究,推广,采用安全电用的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6)组织保证。防止电气事故还必须有切实的组织保证。电力部门应根据“用电监察条例”加强用电监察机构,不断提高用电监察人员技术业务水平,用电监察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地区规程,监督检查,指导和帮助用电单位搞好安全用电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化钢等.电力设备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翟彩萍.电气安全事故分析及其防范[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李波.工程施工电器维修技术[J].黑2007,13.河科技,2004,5.
[4]骆修谭.电器维修与改进实例[J].浙江水利科技,1998.
[5]金永升.电气工程常见的故障及维修技术,民营科技,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