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中国创业环境

来源 :审计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henzhuo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劳动者培养成创业者,并且要突破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体制障碍和融资瓶颈。”纵观我国目前创业环境,考虑到就业压力的巨大,需要向一些与创业和就业体制及环境有关的部门提出以下问题,供其反思和改革,落实突破体制障碍的精神,创造创业的宽松环境。
  一问几乎是经常和普遍提及的发展导向,即企业要做大做强,这样的发展战略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难题吗?各地强调上规模和上档次,偏好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发展,而很少提做多做小。这样,一可以迅速增加GDP总量,二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三似乎还可以增加就业。实际上这些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一是资本密集,相对投资所用的劳动力数量少;二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如水火电、炼油、冶金、化工、装配线等等,随着劳动力工资和社保等成本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非常大的企业,用的劳动力却相对越来越少。
  有的学者还提出,新建1万个国有企业,每个企业增加3 000名职工,用来解决就业,实现公平。其实,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职工从最多的近8 000万,因转制、退休和下岗等,减少了近6 000万;集体企业职工也同样从近5 000万减少到了1 000万。正是因为公有程度较高的经济组织不适应于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其资本集中和集聚、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减人增效,才使国有企业重新获得了竞争力。再想用人海战术来搞国有经济,只能是重蹈覆辙,根本不可能有回头路可走。
  从世界各国规律来看,一国65%~80%的劳动力就业是由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解决的。而重大就会忽小,特别是以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和考核政绩时,就业考核和失业者的呼声又影响不了地区主要领导的升迁,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会对创业就业漠不关心。
  二问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向,能使劳动者有宽松创业的空间吗?我国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不考虑中国人多就业压力大的国情,不顾及众多劳动者的生计,盲目追求城市所谓现代化,把许多小门小店都拆除了;把一家一户的小摊铺赶进和改变成了大商城,甚至变成了百货商店和大超市;在办企业方面,严禁在庭院和住宅中办企业;有关部门曾经要求各地消灭摊贩,创建无摊和卫生城市等等。这样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让许多初始和小型创业无外藏身,消灭了许多非正规创业,扫荡了许多个体、微型企业,损失的就业机会,我个人估计在千万之多。现在十七大特别重视民生,重要的是各地政府是让人民自己去创业,获得生计好,还是政府的建设和管理取向不痛快让他们创业,拿很多的钱把他们保起来合适呢?如果大家都不创业,失业的人太多,觉得吃政府的保障比创业要舒服,那么,你政府究竟有多少钱能保得起中国这样多的人?
  三问我们现在的注册登记和审批等制度,对创业有利吗?世界上许多国家,有企业的非登记制度。英国、德国等,非登记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1/3。而中国,连擦皮鞋、买雪糕、修理自行车等等,都要登记注册,否则就为非法经营。还有一些创业项目,准入的审批和许可设置太多,创业投资者不易进入。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凡是遵守这种规定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困难,实际失业率较高;而浙江诸暨等这样的地方,没有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的地方,10万家企业中有6万多家是非登记的,人人谋创业,就业岗位较多,人民富裕,财政殷实,市强民富。
  四问在目前各部门和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罚环境体制下,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容易吗?中国的行政机构和编制方面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对相当多的行政、执法,甚至是司法机构和人员,不给财政拨款,而是让它们去收费和罚款来供养自己。先是叫自收自支,后是称之为收支两条线,但是实际执行中加了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的潜规则。这样权力与利益相结合,行政、执法和司法与金钱密切联系,大肆收费和罚款。由于许多机构和行政性事业单位向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许多老板是各极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和外资企业(受政府保护)收费和罚款较为不易,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弱,政治地位低,社会关系少,导致大量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款主要集中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创业经营活动。200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政府各部门行政性收费高达9 367.67亿之巨,2006年估计高达13 000亿。笔者在一些地方的餐馆调查,发现政府的工商、质监、城管、交通行政、卫生、防疫等22个部门,收取71项费用,比2000年的19个部门,收取69项费用,还在增加。其实,在许多地方,没有工商、质检、税务、公安和政府其他部门关系的一般群众,很难创业和经营。
  五问目前的各行政部门和行政性事业机构执法,加上与罚款相结合的体制,再加上几乎都存在的吃拿卡要,这样的体制环境中,谁敢创业呢?中国各城市和乡村的执法,是世界上种类最多、执法机构最多、执法罚款最多的国家,而且,许多机构靠罚款经费维持其工资、办公等运转,甚至用罚款来筹集其盖办公楼和培训中心等的经费。有的单位,早晨八点钟上班,九点钟出外去执法,很有目的,回来肯定要罚一笔款,要有收入回来。如潼关工商局罚河南运输户的事,执法人员可以将罚款五万元谈判为两万七千元,其中七千元还不给开正规的行政收据。
  关键是执法部门太多,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矛盾执法,让被执法者躲之不及。一个城市往往有几十个执法大队,要么全部由罚款供养,要么部分执法编制由罚款收入供养,而且这些执法人员还以执法的权力,对被执法者吃拿卡要。许多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被这种执法、罚款和吃拿卡要所搞垮。
  六问在中国城乡创业,到哪里去融资?创业者,投资办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大部分要进行融资。在美国,3亿人口有4万家银行,在孟加拉也有为穷人创业贷款的乡村银行,而在中国13亿人口只有数得过来的几家和十几家银行。而且,这些银行还将农村的钱吸引给城市用,将农业的钱吸收给工业用,将穷人的钱吸引给富人用,将社会的钱吸引给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用,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总体上根本得不到贷款。
  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恨不得将全国的银行全办成一个,它才安心和高兴。长期以来,不让乡村、城市社区等中小民间银行发展,而且对民间借贷进行过严厉的打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没有听银行监督方面话的民间借贷发达的温州等地,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创业者较多,转移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收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到这里就业。而那些听有关部门话将民间借贷进行严厉打击的地方,如河北保定就曾经对因生产需要在朋友和职工中集资的孙大午追究了刑事责任。如果浙江象河北保定一样执行有关部门对民间借贷的规定,那么,浙江的许多人都得抓起来,浙江的民营经济也就会彻底崩溃。当然,这一年中,银监部门似乎要发展乡村银行和中小银行,但是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在目前急需要发展中小银行,为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融资解急,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中国日益严峻和忧心的就业问题,有关部门迟迟不积极发展中小融资机构,不知他们是怎样想的。
  七问目前的土地体制,适应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的80%是农民。在中国曾经做过一次调研,城市市民有10万元钱时,愿意创业的仅有5%,都愿意去炒股票和房子,而对城市中的农民工作了个调研,有10万元钱时愿意创业的高达60%。但是,在调研中农民谈到,现在在农村和城郊创业,由于工商、城管、质监、交通行政管理、卫生防疫等部门的收费罚款、注册、审批、许可、执法等等的限制,创业要比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艰难得多。
  从土地体制看,农民创业,一是农村集体土地如果不经过征用不能进入建设市场,不能用来盖厂房和投资设施,而农民基本上不能从政府手中再买回被征用的地来进行创业;二是农村即使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厂房,不能用来抵押融资,其宅基地也不能用来抵押融资;三是农民的地不能用来入股,入资进行投资创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创业,大量的微型和中小企业因此而生,农民因此而致富。而农民连在自己土地上创业的财产权力都没有,整个创业注册和金融融资体制,都不承认农民的地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体制?
  从上述七问可以看出,我们得不出中国创业环境良好的结论,各地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及管理需要向着以人为本、创业就业富民进行调整;工商等政府的行政管理、经费和收费、执法罚款等等体制,包括金融和土地体制需要坚决为民而进行快速和彻底的改革。否则,十七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实际上会成为一句无法真正落实的空话。
  八问中国究竟有多少个体户和企业?中国究竟有多少个体户和企业,简直是一个迷。有的综合部门认为有4 000万中小企业。世界一般一个中小企业平均从业10人。按照此数据,中国4亿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加上在大型企业、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给将会远远小于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将发生严重的短缺。这显然非常荒唐!多年前工商部门说,除了个体工商户外,有800万个企业。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数据,2004年,全国法人企业只有325万个。与工商局的数据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这里不乏一些部门出于让中央和国务院高兴和放心而编造一些数据。
  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为50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也在20到30个。如果中国法人企业有300多万个,把个体户也折算成企业,将目前平均从业近2人的2 500万个工商户以每10人折成一企业,总计也就800多万个企业,13亿每千人平均也就6.1个企业。每千人企业数量这样少,既是创业环境差和城乡居民创业能力弱的结果,也是就业特别困难的原因。因此,在这里需要呼吁一些部委,请实实在在改革体制,创造创业和就业环境,少报一些假数据吧!
  九问中国人上哪里去就业?中国有13亿人口,到2020年,可能有14.5亿人口,由于农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今后10多年中,每年需要转移的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 000万之多(包括上学参军、建设用地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需要转移在城市里就业的三部分),城市新增就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需要再就业的,往年失业需要后来就业的,每年共计需要就业的数量为2 400万。压力之大是世界罕见的。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结构转型的劳动力剩余问题,通过向外输出人口(如欧洲向美洲大陆转移人口)、发动战争、当时还不能控制的瘟疫和饥饿等方式得到了平衡。而中国在其结构转型的时期,不可能用这些方式来平衡人口和就业。但是,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可供选择的模式是,虽然东亚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但是,东亚解决就业要比拉美好得多,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解决就业要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好得多,其重要的差别是,前者鼓励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而后者则轻视创业,体制障碍较大,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目前,党政单位严格控制编制,事业单位要改革精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继续减人,外资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用人也在减少,据说1-6月劳动生产力的新增就业是在个体、私营经济中实现的,现在需要问的是,如果不鼓励创业,不大力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国人上哪去就业呢?
  十问是创业能促进公平,还是仅靠再分配才能促进公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过去强调效率过度,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太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对。不应当强调效率,要注重公平;要限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有经济;不鼓励个人创业(因为个人创业实际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
  但是,与上述臆想相反的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鼓励创业,大量地发展中小企业,中等收入的人数多,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少,在其结构转型期间,基尼系数较低;而拉美发展大型企业,不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大资本所有者的收入高,中小企业少而中等收入的人少,中小企业少而失业的人多。虽然也是民主国家,政府福利较多,基尼系数要比东亚高得多,而且还伴随有财政赤字高、外债多、金融风险大的难题。中国也是这样,温州等地个体私营企业每千人几十个,城乡收入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小,基尼系数低;而每千人个体私营企业数量相对小的地方,如贵州等地,城乡差距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包括基尼系数,要比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和高得多。因此,不鼓励创业,不增加企业,进而不能增加就业,在这样格局下,想实现公平,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问题是一项技术难题,怎样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在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 原因 应用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是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干燥收缩和降温
我与爸爸、妈妈去千岛湖游览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新安江那边的景色使我难忘。站在旅馆的阳台上向外望去,江水在夕阳下闪着光。走到江边,那儿有不少人,有的在弯腰洗衣,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发改委正草拟《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近来,钢铁投资日益升温的状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经济中的问题,强调严格控制钢铁等行
台湾豪宅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其中“信义”在台湾地产界绝对是响当当的招牌,旗下的楼盘大多走高档住宅的路线,包括台湾顶尖的豪宅品牌。既然是豪宅,便和富人脱离
2002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连续二年经历了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的喜悦的同时,也凸显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并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期刊
未成年人办理银行业务存在诸多的管理空白和操作盲点,亟需厘清法律关系,编制操作手册,严防风险事件发生案例:2015年8月,一位老年客户手持一张一万元的存单来到某农商行网点,
江南古城,宜春。 1994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七。春寒料峭,细雨霏霏。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靠近市西郊的地区农机公司,楼下靠右侧的两间,是某银行的城西分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