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则徐的货币思想

来源 :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银荒”。为了扭转现状,林则徐提出了自己的货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洋钱的态度,提出自铸银钱,对钱票的认识和看法,严禁私铸、收小钱等。虽然他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但其思想价值却不能被忽视。
  【关键词】林则徐 货币改革 自铸银钱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86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银荒”,从而造成“钱贱银昂”“商民交困”的状况。为了稳定货币,挽救国家财政,林则徐提出了一系列货币改革主张。
  一、听从民便,稍示限制“洋钱”
  洋钱之入中国久已,因其具有计算简单、携带方便、成色重量准确等优点,以致“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当“银荒”现象出现时,很多人认为是由“洋钱”导致的,并提出对“洋钱”实行抑价或禁止其流通的建议,以防止白银的外流。对此,林则徐反对以“骤平洋钱之价”和“骤禁洋钱流通” 的办法解决“银荒”危机。
  关于“抑价”问题,林则徐认为,“各处情形不同,时价亦非一定,若不详加体察,欲使银价骤平,诚恐法有难行,转滋窒碍”。他以江苏为例阐明自己的立场:“江苏商贾辐辏”,洋钱“行使最多”。平价之时,一枚洋钱可换纹银七钱三分;价昂之时,可至七钱六分七分以上。这一现象在“闾阎市肆久以通行”, “恬不为怪”;若勒令定洋钱之价,“恐民间生计因而日蹙停闭,即抗阻不行,仍属于公无裨”,“一旦价值亏折,贫民见小,尤恐情有难堪”,故此时抑价多窒碍。关于禁止“洋钱”流通问题。林则徐认为:“银钱贵在流通”。他说:洋钱之所以流通广泛,“盖民情图省图便,寻常交接,应用银一两者,易用洋钱一枚,自觉节省,而且毋须弹兑”。众商民也认为:“百年以前,洋钱尚未盛行,则抑价可也,即严禁亦可也”。然“自粤贩愈通愈广,民间用洋钱之处转比用银为多,其势断难骤遏”。故林则徐认为,“今若创立例禁,则于商民买卖,海关税务,未免皆有窒碍”。
  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传统货币在使用上极为不便,而洋钱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是,林则徐也不同意“洋钱”在我国长期流通,应使洋钱“悉照纹银为准”,“不得浮于足纹之上”。否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有害。故“拔本塞源,理应将洋钱全行禁用”。然洋钱久行“不能骤然阻止”,也只能在听从民便之中稍示限制,以免“藉端滋扰”。
  二、自铸银钱,试造“银饼”
  既然洋钱不能“抑价”也不能“禁止”,更不能在我国长期流通,于是林则徐提出了自铸银钱的建议。
  林则徐认为,“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具体办法是:“每一枚以纹银五钱为准,轮廓肉好,悉照制钱之式,一面用清文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并“将银钱先于兵饷搭放,使民间流通使用,即照纹银时价兑换,而藩库之耗羡杂款,亦准以此上兑”。在试行时“洋钱并不必禁”,等察看民间是否乐用“新钱”,“再为斟酌定制”,以免“亏折”。尽管林则徐将“铸银钱”说成是“推广制钱之式”,以“期于便民利用”,“并非仿洋钱”。但是,道光帝仍以“改铸银钱,太变成法,不成事体”予以驳斥。
  尽管“铸银钱”的建议未获采纳,但是林则徐在江苏上任期间还是试造了“银饼”。周腾虎在《铸银钱说》记有“林文忠公造银饼,其制渺少,全无法度,后又无法以行之,宜其不行也”。郑观应《盛世危言》亦记载:“侯官林文忠公巡抚江苏,见民间洋银日增,遂铸七钱三分银饼以代之。初亦使用,未几而伪者低者日出,遂使良法美意废而不行,可为太息。”这些记载对林则徐“铸银钱”的结果或颇有微词,或惋惜失败。虽然这次实践没有成功,但却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运动的先声。
  三、支持使用钱票,然须防其流弊
  当“银荒”严重之时,一些大臣以“钱票”造成“银价日昂”为由,提出严禁使用钱票的建议。道光十八年,宝兴上折奏请“严禁各钱铺,不准支吾磨兑,总以现钱交易”。对此,林则徐上书反对禁用钱票的措施,并阐明了自己对钱票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林则徐承认钱票有它的弊端。“钱票之流弊,在于行空票而无现钱。”虽然有此弊端,但是林则徐认为“治亦不难”,“但须饬具五家钱铺,连环保结,如有一家逋负,责令五家分赔。……并拘拿逃脱之铺户,照诓骗财物例计赃从重科罪,自可以遏其流。”其次,林则徐认为钱票与“银荒”无关。“钱票之通行,业已多年,并非始于今日。”“岂能因用票之故,而将银之仅可兑钱一串者,忽抬至一串六七百文之多?”既然钱票与“银荒”的现象无关,那么禁用钱票也就没有依据了。最后,林则徐指出钱票对货币流通的积极作用。钱票之流通,在于“钱重难携,每以用票为便”。在“银荒”之时,钱票更不能禁止。因为钱票有利于商业活动,可以弥补现金的不足,并能减轻“银荒”的现象。他说:“查近来纹银之绌,凡钱粮、盐课、关税一切支解,皆已极费经营,犹借民间钱票通行,稍可济民用之不足。若不许其用票,恐捉襟见肘之状,更有立至者矣。”林则徐从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的观点出发,主张在防其流弊的前提下任其使用以发展商业贸易。显然,这种主张肯定了钱票的积极作用,亦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
  四、严禁私铸、收缴小钱
  关于私铸洋钱的问题,林则徐认为:“奸民”私铸洋钱是为了牟利,但当民间“兑验洋银,极为精细”之时,商家自己就会将成色差的“私银”剔除不用;再加上“仿铸洋钱”者,皆“照白银出洋”治罪,则“足以杜其弊”。至于“最为钱法之害”的“私铸小钱”,林则徐提出由朝廷“设局收缴小钱”,“每小钱一斤给制钱六十文,铅钱一斤给制钱二十文。”令各商铺“随时收买”,待收缴有成效之时,则“捶碎缴官”,由官府“照例给价”;再加上严密查拿,“自可渐期净尽”。林则徐的这一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自连年收缴以来,细查各属旧存小钱,均已缴销净尽,现在市廛行用俱系制钱,尚无小钱羼杂,是收缴已著成效。”
  五、结语
  面对西方的侵略,清政府既拿不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又对改革方案多方掣肘。在此情况下,林则徐提出以自铸“银钱”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改革思想符合我国货币发展的方向,也是挽救清廷财政危机的一个希望。他既从理论上倡导“铸银钱”,又在实践上进行尝试,实开近代中国币制改革之先河。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亦有抵制“洋钱”,维护本国币制独立的积极意义。可惜,林则徐的货币改革思想被道光帝否决,其实践活动也因多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却不能抹杀他在我国货币思想史上的价值。
其他文献
教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公元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等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必须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研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更好担负起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如今,文化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文化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不良倾向,基于此,本文对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坚
课程行动研究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重新兴起的一种研究方式,在实践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有着与实证主义不同的方法论基础,深受现象学、解释学、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的影响,注
技术性壁垒在新世纪国际贸易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技术性壁垒包括技术标准、法规、合格评定、商品包装、标签、绿色壁垒、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技术性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
"五路一桥"工程是成都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本课题从"五路一桥"区域的文化特征、道路风貌的文化特色和空间艺术的营造、道路桥梁命名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多层面、
要进一步搞好成都市的村民自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处理好"村支两委"的关系.笔者根据自己的调查和对全国各地处理"村支两委"关系的种种具体做法的观念,认为实施"两委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受到我国原有课程评价体系的深刻影响。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受“泰勒评价模式”的影响,基本上是以目标本位的评价为主导的。作为一种目标达成的评价模式,它围绕课程目标而展开评价活动,关心的是通过课程实施后,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既定课程目标的程度。因而,我国原有的评价体系看重发挥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量化评价的作用,重视评价结果,关注评价的甄别和社会选拔功能,但是,这一评价模式忽视了对课程目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