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战士不会死亡,他们只会慢慢消失。”这是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的名言。3月12日,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最后一名老兵拉扎尔·蓬蒂塞利以110岁高龄“消失”。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法国一共有850万14岁。18岁的青年被动员到前线,131万人永远没有回来。
血腥,是一战留给幸存者最深刻的记忆。索姆河大会战、凡尔登争夺战、“圣路”(连接凡尔登与后方的重要后勤线)保卫战……每处战场都像贪婪的绞肉机:战争爆发仅仅数月,已经有25万法国士兵马革裹尸;在“圣路”保卫战中,仅1917年4月16日到20日的一次战役,法方就损失了3.5万名官兵。一名从凡尔登归来的战士回忆说:“那里到处嗅得到死神走过后留下的气息……凡是活着出来的人,我们当兵的都尊称他为‘阁下’。”
寂寞,是幸存老兵心中的隐痛。在蓬蒂塞利服役的年代,医学心理学对创伤性神经症的认识只是皮毛,“战争综合征”这样“时髦”的提法,要70多年后才流行。大战结束,能让退伍老兵“壮有所用”,已经是一个政府能做的最好承诺,别的还有什么奢求呢?1995年,时任总统的希拉克命令管理退伍老兵的国务秘书统计全法国幸存的一战老兵,准备向他们逐一颁发勋章,但是很多人拒绝接受:“这勋章来得太晚了!就像大家已经吃饱喝足之后,主人才想起上点调味品给客人开胃。”
1995年,全法国幸存的一战老兵还有4000人之多。仅仅过了三年。他们中的半数就已经撒手人寰。到2002年11月,只剩下67个人。2003年,为纪念一战结束85周年,《巴黎竞赛画报》准备逐个采访尚在人世的一战老兵。开始时,名单上有57个名字,到11月文章发表的时候,又有20个人悄然逝去。记者感到“自己正在和时间赛跑”。
两次世界大战,法国都是战胜国,然而说来遗憾,法国社会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却是一冷一热。一战,法国是当然的战胜国,可是无论影视作品还是历史挖掘,都远远不及63年前结束的二战。今年1月20日,110岁的路易·德卡泽纳夫先于蓬蒂塞利辞世,使后者成为法国仅存的一战老兵,媒体“按照常规处理”,也就是说,发了条消息了事。然而仅仅在今年3月,法国就有两家主流时政杂志,刊登了两篇以二战为题材的报道。
拉扎尔·蓬蒂塞利的一生,可谓步步坎坷。他出生在意大利,被贫困驱赶到巴黎,生活就像狄更斯笔下伦敦城里的穷孩子。1914年一战爆发,他兴冲冲报名入伍,由于是意大利人。他只能被编进外籍军团。1915年,意大利成为法国的盟友,蓬蒂塞利戏剧性地被送回意大利军队服役。有趣的是,今天以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身份离开人世的蓬蒂塞利,直到1939年才获得法国国籍。整个一战中,他都是意大利人,同时为两个国家淌过热血。1920年,蓬蒂塞利结束了自己离奇古怪的战争生涯回到法国,“口袋里只剩下5块钱”。幸运的是,此时法国疮痍满目,到处都缺人手。蓬蒂塞利和两个哥哥创办了一家金属加工厂,到今天发展成拥有4000名员工的家族企业。
和生前寂寞无闻相比,蓬蒂塞利死后极尽哀荣。临终前数个星期,“为了纪念那些在一战中牺牲的同胞”,他同意接受国葬。在他去世后,前总统希拉克、现任总理菲永都有沉痛的表态:“他的离去,构成我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希拉克)“他代表了整整一代人,这些人曾把20岁年轻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国家。”(菲永)
拉扎尔·蓬蒂塞利辞世后,还有八位一战老兵尚在人世:111岁的英国人亨利·阿林汉姆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他和昔日的战友哈里·帕奇(109岁)安静地生活在英格兰。英国另一名在世老兵(106岁)已搬到澳大利亚定居。意大利尚在人世的两个,都是109岁高龄。土耳其有一个,109岁,美国有一个,106岁,还有一个前奥匈帝国的老兵到今年已经107岁。这最后八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士,还在以顽强的生命捍:卫着人类生存的尊严。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法国一共有850万14岁。18岁的青年被动员到前线,131万人永远没有回来。
血腥,是一战留给幸存者最深刻的记忆。索姆河大会战、凡尔登争夺战、“圣路”(连接凡尔登与后方的重要后勤线)保卫战……每处战场都像贪婪的绞肉机:战争爆发仅仅数月,已经有25万法国士兵马革裹尸;在“圣路”保卫战中,仅1917年4月16日到20日的一次战役,法方就损失了3.5万名官兵。一名从凡尔登归来的战士回忆说:“那里到处嗅得到死神走过后留下的气息……凡是活着出来的人,我们当兵的都尊称他为‘阁下’。”
寂寞,是幸存老兵心中的隐痛。在蓬蒂塞利服役的年代,医学心理学对创伤性神经症的认识只是皮毛,“战争综合征”这样“时髦”的提法,要70多年后才流行。大战结束,能让退伍老兵“壮有所用”,已经是一个政府能做的最好承诺,别的还有什么奢求呢?1995年,时任总统的希拉克命令管理退伍老兵的国务秘书统计全法国幸存的一战老兵,准备向他们逐一颁发勋章,但是很多人拒绝接受:“这勋章来得太晚了!就像大家已经吃饱喝足之后,主人才想起上点调味品给客人开胃。”
1995年,全法国幸存的一战老兵还有4000人之多。仅仅过了三年。他们中的半数就已经撒手人寰。到2002年11月,只剩下67个人。2003年,为纪念一战结束85周年,《巴黎竞赛画报》准备逐个采访尚在人世的一战老兵。开始时,名单上有57个名字,到11月文章发表的时候,又有20个人悄然逝去。记者感到“自己正在和时间赛跑”。
两次世界大战,法国都是战胜国,然而说来遗憾,法国社会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却是一冷一热。一战,法国是当然的战胜国,可是无论影视作品还是历史挖掘,都远远不及63年前结束的二战。今年1月20日,110岁的路易·德卡泽纳夫先于蓬蒂塞利辞世,使后者成为法国仅存的一战老兵,媒体“按照常规处理”,也就是说,发了条消息了事。然而仅仅在今年3月,法国就有两家主流时政杂志,刊登了两篇以二战为题材的报道。
拉扎尔·蓬蒂塞利的一生,可谓步步坎坷。他出生在意大利,被贫困驱赶到巴黎,生活就像狄更斯笔下伦敦城里的穷孩子。1914年一战爆发,他兴冲冲报名入伍,由于是意大利人。他只能被编进外籍军团。1915年,意大利成为法国的盟友,蓬蒂塞利戏剧性地被送回意大利军队服役。有趣的是,今天以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身份离开人世的蓬蒂塞利,直到1939年才获得法国国籍。整个一战中,他都是意大利人,同时为两个国家淌过热血。1920年,蓬蒂塞利结束了自己离奇古怪的战争生涯回到法国,“口袋里只剩下5块钱”。幸运的是,此时法国疮痍满目,到处都缺人手。蓬蒂塞利和两个哥哥创办了一家金属加工厂,到今天发展成拥有4000名员工的家族企业。
和生前寂寞无闻相比,蓬蒂塞利死后极尽哀荣。临终前数个星期,“为了纪念那些在一战中牺牲的同胞”,他同意接受国葬。在他去世后,前总统希拉克、现任总理菲永都有沉痛的表态:“他的离去,构成我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希拉克)“他代表了整整一代人,这些人曾把20岁年轻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国家。”(菲永)
拉扎尔·蓬蒂塞利辞世后,还有八位一战老兵尚在人世:111岁的英国人亨利·阿林汉姆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他和昔日的战友哈里·帕奇(109岁)安静地生活在英格兰。英国另一名在世老兵(106岁)已搬到澳大利亚定居。意大利尚在人世的两个,都是109岁高龄。土耳其有一个,109岁,美国有一个,106岁,还有一个前奥匈帝国的老兵到今年已经107岁。这最后八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士,还在以顽强的生命捍:卫着人类生存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