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材料成分以及制造工艺,都会影响制浆造纸质量,因此需要研究能够控制制浆造纸质量最优的方法。传统方法采用的控制技术为单项控制,导致纸张中出现过量杂质、缺损等质量问题,因此研究基于PLC的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方法。可见基于PLC的控制方法性能更佳。
关键词:PLC;制浆造纸;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引言:
纸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造纸行业在现有技术的发展下,不断优化自身的制浆造作工艺及流程。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全国制浆的总生产量约为7201万吨,国内的纸及纸板消费量,达到了10439万吨,可见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造纸工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为此传统方法参考文献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制浆造纸质量控制方法。此次研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将PLC技术与相关设备投入到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之中,利用PLC批量输入、批量输出等特点,优化传统控制方法。
一、基于PLC的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方法
(一)建立制浆造纸质量红外模型
制浆造纸材料成分直接影响制浆造纸工艺,而近红外光谱可以反映制浆、磨浆以及打浆过程中,制浆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因此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红外模型,实时监控制浆造纸质量。
(二)打浆过程控制
通过对制浆造纸成分、制浆造纸工艺的优化控制,实现对打浆过程的优化。打浆过程中的浆浓、浆速、温度、盘磨机功率、电机负载等因素,都直接影响打浆效果,从而影响纸张的质量。因此根据建立的红外模型、设置的控制链和负载分配方式,对打浆过程中的比能量和打浆度进行控制。根据打浆过程可知,打浆是一个能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因此在比能量控制上,首先对恒功率进行控制,要求操作人员根据工艺要求和操作经验,将PLC控制器安装到整个控制系统中,重新设置盘磨机电机功率,通过调节磨盘间隙达到控制目标。根据打浆过程的能耗可知,纸浆温升携带打浆过程做功信息,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因此在实际控制过程中,操作人员设定温度差为ΔT,PLC控制器通过调整磨盘间隙,改变盘磨机电机负载功率。
造纸厂制浆车间的浆板种类,也会导致浆料的初始性质波动。加上打浆时间的积累,磨盘磨齿的磨损变形程度不断加深,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制浆造纸质量。比能量只能间接反映磨打浆过程,无法弥补原料物性、制浆造纸设备对纸张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克服比能量控制存在的局限性,还要对打浆度进行控制。利用打浆度测量仪测量纸浆打浆度,根据测量结果与预设值之间的差值,重现调整打浆参数,保证纸张质量的稳定性。至此在PLC技术与相关设备的辅助下,实现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方法。
(三)基于PLC设置速度链控制策略和负荷分配方式
监控制浆造纸成分含量的同时,基于PLC技术,优化速度链控制策略和负荷分配方式。根据速度链控制原理可知,设备通过传动点传送纸张,因此需要让相邻的两个传动点之间,维持张力的恒定状态,保证造纸工艺可靠。在设计控制链时标定所有传动点,同时令该标号与变频器的地址一致。将该节点作为第一参考节点,默认该点为速度链的主节点。由于造纸设备的电机转数,就是速度传送频率,因此根据微调增益累加之和,确定设备第一点的运行速度值,然后将该值作为第二点的初始速度给定值。
基于PLC技术设置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结构,令所有电动机的转速参考给定值,根据电动机之间的转速差,安装各电动机的PLC控制器。当其中某一台电动机,因为负载使其自身转速发生变化时,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结构将速度差值反映到电机的PLC控制器上,从而实现对电动机的速度控制。由于单纯的速度链控制策略,难以发挥PLC的最大功效,因此为了加强对纸机传动的控制,重新设置负荷分配方式,实现链控制策略和负荷分配方式,对于制浆造纸过程的双向优化控制。
二、实验与分析
(一)实验准备
选择常见的制浆造纸工业原料,作为实验测试的原料样本,利用该原料验证制浆造纸质量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
要求选择的树种树龄适宜,同时为了保证测试原材料的使用,设置使用样本的备用样本,以备不时之需。然后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将提出的控制方法作为实验组,将传统控制方法作为对照组。两个测试组利用原材料和仪器,制作制浆样品,其中文中控制方法利用建立的红外模型,测定原材料的样品密度分布,测定结果,文中方法利用红外模型得到不同密度的样本近红外光谱,对照组同样根据自身的控制流程,对制浆造纸过程进行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完成初始工作后,对制浆造纸质量进行最优控制。根据两个测试组的控制过程和结果,比较不同方法对制浆造纸质量最优的控制差异。
(二)造纸质量测试
随机选择的四种原材料,两个测试组按照自身的控制流程,进行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面对不同的原材料时,实验组控制下的纸张质量满足一般要求。而对照组的纸张中,出现了杂质较多、过薄、破损以及污损的现象。两个测试组各自设置5组,分别制作了1000张测试用纸,统计两个测试组中,存在上述问题的纸张数量,統计结果可知,实验组在 PLC 技术的应用下,制浆造纸质量要优于传统方法。
(三)控制效果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实验组的工作频率控制值与工作频率标准值高度近似,而对照组的工作频率控制值,却远远高于标准值。可见对照组的控制性能不佳,影响设备的工作温度,影响设备正常工作,进而因设备故障导致纸张质量下降。
三、结束语
此次研究在传统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PLC控制技术和相关设备,从不同的角度优化制浆造纸质量最优,在实验的验证下,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此次提出的控制方法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重点可以落到PLC控制技术上,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算法,加强PLC的控制过程,为纸张质量提供更加可靠的制造工艺。
参考文献
[1]秦洪浪.基于PLC自动控制的制浆造纸工业黑液预处理系统[J].造纸科学与技术.2020.39(04):47-50.
[2]王丽君.造纸机PLC程序结构化优化设计探讨[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9.38(06):35-38.
[3]王丽君.PLC技术下的造纸机控制系统设计[J].造纸科学与技术.2020.39(04):70-73.
(四川轻化工大学 643002)
关键词:PLC;制浆造纸;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引言:
纸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造纸行业在现有技术的发展下,不断优化自身的制浆造作工艺及流程。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全国制浆的总生产量约为7201万吨,国内的纸及纸板消费量,达到了10439万吨,可见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造纸工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为此传统方法参考文献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制浆造纸质量控制方法。此次研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将PLC技术与相关设备投入到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之中,利用PLC批量输入、批量输出等特点,优化传统控制方法。
一、基于PLC的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方法
(一)建立制浆造纸质量红外模型
制浆造纸材料成分直接影响制浆造纸工艺,而近红外光谱可以反映制浆、磨浆以及打浆过程中,制浆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因此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红外模型,实时监控制浆造纸质量。
(二)打浆过程控制
通过对制浆造纸成分、制浆造纸工艺的优化控制,实现对打浆过程的优化。打浆过程中的浆浓、浆速、温度、盘磨机功率、电机负载等因素,都直接影响打浆效果,从而影响纸张的质量。因此根据建立的红外模型、设置的控制链和负载分配方式,对打浆过程中的比能量和打浆度进行控制。根据打浆过程可知,打浆是一个能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因此在比能量控制上,首先对恒功率进行控制,要求操作人员根据工艺要求和操作经验,将PLC控制器安装到整个控制系统中,重新设置盘磨机电机功率,通过调节磨盘间隙达到控制目标。根据打浆过程的能耗可知,纸浆温升携带打浆过程做功信息,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因此在实际控制过程中,操作人员设定温度差为ΔT,PLC控制器通过调整磨盘间隙,改变盘磨机电机负载功率。
造纸厂制浆车间的浆板种类,也会导致浆料的初始性质波动。加上打浆时间的积累,磨盘磨齿的磨损变形程度不断加深,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制浆造纸质量。比能量只能间接反映磨打浆过程,无法弥补原料物性、制浆造纸设备对纸张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克服比能量控制存在的局限性,还要对打浆度进行控制。利用打浆度测量仪测量纸浆打浆度,根据测量结果与预设值之间的差值,重现调整打浆参数,保证纸张质量的稳定性。至此在PLC技术与相关设备的辅助下,实现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方法。
(三)基于PLC设置速度链控制策略和负荷分配方式
监控制浆造纸成分含量的同时,基于PLC技术,优化速度链控制策略和负荷分配方式。根据速度链控制原理可知,设备通过传动点传送纸张,因此需要让相邻的两个传动点之间,维持张力的恒定状态,保证造纸工艺可靠。在设计控制链时标定所有传动点,同时令该标号与变频器的地址一致。将该节点作为第一参考节点,默认该点为速度链的主节点。由于造纸设备的电机转数,就是速度传送频率,因此根据微调增益累加之和,确定设备第一点的运行速度值,然后将该值作为第二点的初始速度给定值。
基于PLC技术设置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结构,令所有电动机的转速参考给定值,根据电动机之间的转速差,安装各电动机的PLC控制器。当其中某一台电动机,因为负载使其自身转速发生变化时,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结构将速度差值反映到电机的PLC控制器上,从而实现对电动机的速度控制。由于单纯的速度链控制策略,难以发挥PLC的最大功效,因此为了加强对纸机传动的控制,重新设置负荷分配方式,实现链控制策略和负荷分配方式,对于制浆造纸过程的双向优化控制。
二、实验与分析
(一)实验准备
选择常见的制浆造纸工业原料,作为实验测试的原料样本,利用该原料验证制浆造纸质量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
要求选择的树种树龄适宜,同时为了保证测试原材料的使用,设置使用样本的备用样本,以备不时之需。然后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将提出的控制方法作为实验组,将传统控制方法作为对照组。两个测试组利用原材料和仪器,制作制浆样品,其中文中控制方法利用建立的红外模型,测定原材料的样品密度分布,测定结果,文中方法利用红外模型得到不同密度的样本近红外光谱,对照组同样根据自身的控制流程,对制浆造纸过程进行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完成初始工作后,对制浆造纸质量进行最优控制。根据两个测试组的控制过程和结果,比较不同方法对制浆造纸质量最优的控制差异。
(二)造纸质量测试
随机选择的四种原材料,两个测试组按照自身的控制流程,进行制浆造纸质量最优控制,面对不同的原材料时,实验组控制下的纸张质量满足一般要求。而对照组的纸张中,出现了杂质较多、过薄、破损以及污损的现象。两个测试组各自设置5组,分别制作了1000张测试用纸,统计两个测试组中,存在上述问题的纸张数量,統计结果可知,实验组在 PLC 技术的应用下,制浆造纸质量要优于传统方法。
(三)控制效果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实验组的工作频率控制值与工作频率标准值高度近似,而对照组的工作频率控制值,却远远高于标准值。可见对照组的控制性能不佳,影响设备的工作温度,影响设备正常工作,进而因设备故障导致纸张质量下降。
三、结束语
此次研究在传统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PLC控制技术和相关设备,从不同的角度优化制浆造纸质量最优,在实验的验证下,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此次提出的控制方法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重点可以落到PLC控制技术上,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算法,加强PLC的控制过程,为纸张质量提供更加可靠的制造工艺。
参考文献
[1]秦洪浪.基于PLC自动控制的制浆造纸工业黑液预处理系统[J].造纸科学与技术.2020.39(04):47-50.
[2]王丽君.造纸机PLC程序结构化优化设计探讨[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9.38(06):35-38.
[3]王丽君.PLC技术下的造纸机控制系统设计[J].造纸科学与技术.2020.39(04):70-73.
(四川轻化工大学 6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