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日渐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利税和出口额均为全国总量的60%以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80%以上。
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的有效载体。“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正视问题,积极谋划,努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更上新台阶。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融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个人储蓄、关系借贷、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以及中小企业创业板等方式获得资金。但从统计数据看,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采取内部融资方式,相当多的资金来自于个人积累、亲戚朋友借贷等自筹形式;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不合理,银行贷款仍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直接融资比例较低。
(二)是融资成本较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尽管目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实践中由于信用等级、高风险等原因,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几乎大多采取抵押或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较少有信用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承担的这种高利率及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毫无疑问增加了融资成本。
(三)是融资成功率相对较低。在外源融资中,尽管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但是事实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发展的长期性或者产品的无形性,能够用以抵押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少,普遍欠缺不动产抵押资源,使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并不高,反而具有相当的难度。一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6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有困难;14%的企业感觉银行融资很难;只有18%的企业认为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
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需要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苦练内功;另一方面,需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
就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而言,广大中小企业要适应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势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及早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着眼长远,努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以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品牌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专业化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特色的产业、产品配套链。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成果,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探讨
(一)建立适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
引导资金进入中小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打通资金流转的通道,这有赖子建立一个有序、通畅、灵活的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其构建路径为:①加强大中型商业金融机构的作用,发挥其强大的资金优势 ;②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小型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终端金融服务;③放开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市场,打通大中型商业金融机构和小型融资机构间的资金屏障,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构建中,当前最急迫的是大量培育各种类型的小型融资机构,这源于小型融资机构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先天优势。它们贴近市场,在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抵押难、风险大"等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小型融资机构管理链条短、层次少、经营灵活,更能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适合于它们的贷款规则和业务流程,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效率。做好这一环,需要拿出魄力和勇气,敢于创新和突破禁区,大胆尝试。一是在所有制形式上应不拘一格,无论是股份制、合作制、还是控股合作制,只要是法律未被禁止的均可进行大胆尝试s二是在机构的种类上可以百花齐放,除目前已经出现的小额贷款公司外,也可尝试中小企业专营银行、村镇银行、金融服务公司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融资机构,提供多元化的终端服务,特别是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 :三是在市场准入上要破除羁绊,大胆为民间借贷正名,变"堵"为"疏让他们浮出水面,引导"地下金融"人股小型融资机构。
(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l、加快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强化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并购制度、监管和交易制度等,努力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2、培育初级资本市场,活跃债券市场,扩大市场容量。鉴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吸纳能力有限,我们应当积极培育初级资本市场,活跃债券市场,扩大市场容量。在培育初级资本市场上,要繁荣场外市场、柜台市场或设立三板市场,让更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其融资梦想。在活跃债市上,积极推进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的试点工作,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行绿色通道。
3、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满足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设立天使基金、创业基金扶持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起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服务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融资难题,其症结在于商业银行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不足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因而要真正发挥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性,必须解决其后顾之忧,建立起信贷融资所需的良好外部环境。
1、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参与下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体现为银行在获取硬信息和软信息上的无能为力。企业的硬信息是指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或公告等方式得到的信息,而软信息是指通过行业间的口碑甚至是内部人才能得到的信息。银行获取硬信息是其优势,而在软信息的获取上作为局外人则往往难以得到真实情况。现实的情况是,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内部财务制度也不健全,导致银行在获取硬信息和软信息上都显得无能为力。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硬信息的获取有赖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财务制度的完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软信息的获取上却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商会及各行业协会无处不在,基本可以囊括所有中小企业,而且他们在会员企业中往往具有强大的影響力,能够便利地以低成本获得企业的软信息。因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参与下的征信机构,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获取信息的优势,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并且,本着公开、透明、共享的原则,将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纳入到整个社会的征信体系当中。
2、建立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国际上,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大多都由政府出资建立,如美、欧、日等国都是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定位于纯公共产品,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这样它为企业服务的效果就非常明显。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当得到政府的扶持。但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果全部由政府出资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又难以解决"风险一收益"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建立起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按照市场化方式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合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即吸纳民间资本组成有企业、银行、商会等各利益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便实现相互制衡,责任共担,防止市场化运作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和业务风险,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二是由政府出资成立政策性的再担保公司,一可解决风险分散问题,二可为担保公司提供信用增级。另外,还可由政策性担保公司行使行业监管责任,借鉴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担保机构上缴风险准备金的方式来控制行业风险。
(四)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大力推进法律法规建设。从国际上看,各国政府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形成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强有力支持。二是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创造直接融资渠道。三是提供财税支持,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为企业融资创造环境。
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商品化的有效载体。“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正视问题,积极谋划,努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更上新台阶。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融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个人储蓄、关系借贷、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以及中小企业创业板等方式获得资金。但从统计数据看,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采取内部融资方式,相当多的资金来自于个人积累、亲戚朋友借贷等自筹形式;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不合理,银行贷款仍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直接融资比例较低。
(二)是融资成本较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尽管目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实践中由于信用等级、高风险等原因,其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几乎大多采取抵押或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较少有信用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所承担的这种高利率及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毫无疑问增加了融资成本。
(三)是融资成功率相对较低。在外源融资中,尽管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但是事实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发展的长期性或者产品的无形性,能够用以抵押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少,普遍欠缺不动产抵押资源,使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并不高,反而具有相当的难度。一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有6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有困难;14%的企业感觉银行融资很难;只有18%的企业认为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
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需要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苦练内功;另一方面,需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
就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而言,广大中小企业要适应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势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及早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着眼长远,努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以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品牌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专业化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特色的产业、产品配套链。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成果,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探讨
(一)建立适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
引导资金进入中小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打通资金流转的通道,这有赖子建立一个有序、通畅、灵活的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其构建路径为:①加强大中型商业金融机构的作用,发挥其强大的资金优势 ;②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小型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终端金融服务;③放开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市场,打通大中型商业金融机构和小型融资机构间的资金屏障,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构建中,当前最急迫的是大量培育各种类型的小型融资机构,这源于小型融资机构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先天优势。它们贴近市场,在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抵押难、风险大"等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小型融资机构管理链条短、层次少、经营灵活,更能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适合于它们的贷款规则和业务流程,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效率。做好这一环,需要拿出魄力和勇气,敢于创新和突破禁区,大胆尝试。一是在所有制形式上应不拘一格,无论是股份制、合作制、还是控股合作制,只要是法律未被禁止的均可进行大胆尝试s二是在机构的种类上可以百花齐放,除目前已经出现的小额贷款公司外,也可尝试中小企业专营银行、村镇银行、金融服务公司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融资机构,提供多元化的终端服务,特别是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 :三是在市场准入上要破除羁绊,大胆为民间借贷正名,变"堵"为"疏让他们浮出水面,引导"地下金融"人股小型融资机构。
(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l、加快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强化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门槛,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并购制度、监管和交易制度等,努力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2、培育初级资本市场,活跃债券市场,扩大市场容量。鉴于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吸纳能力有限,我们应当积极培育初级资本市场,活跃债券市场,扩大市场容量。在培育初级资本市场上,要繁荣场外市场、柜台市场或设立三板市场,让更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其融资梦想。在活跃债市上,积极推进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的试点工作,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行绿色通道。
3、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满足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吸引各类民间资本设立天使基金、创业基金扶持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起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三)完善服务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信贷融资难题,其症结在于商业银行无法克服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不足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因而要真正发挥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性,必须解决其后顾之忧,建立起信贷融资所需的良好外部环境。
1、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参与下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体现为银行在获取硬信息和软信息上的无能为力。企业的硬信息是指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或公告等方式得到的信息,而软信息是指通过行业间的口碑甚至是内部人才能得到的信息。银行获取硬信息是其优势,而在软信息的获取上作为局外人则往往难以得到真实情况。现实的情况是,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内部财务制度也不健全,导致银行在获取硬信息和软信息上都显得无能为力。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硬信息的获取有赖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财务制度的完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软信息的获取上却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商会及各行业协会无处不在,基本可以囊括所有中小企业,而且他们在会员企业中往往具有强大的影響力,能够便利地以低成本获得企业的软信息。因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参与下的征信机构,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获取信息的优势,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并且,本着公开、透明、共享的原则,将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纳入到整个社会的征信体系当中。
2、建立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国际上,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大多都由政府出资建立,如美、欧、日等国都是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定位于纯公共产品,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这样它为企业服务的效果就非常明显。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应当得到政府的扶持。但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如果全部由政府出资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以市场化方式来运作,又难以解决"风险一收益"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建立起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按照市场化方式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合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即吸纳民间资本组成有企业、银行、商会等各利益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便实现相互制衡,责任共担,防止市场化运作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和业务风险,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二是由政府出资成立政策性的再担保公司,一可解决风险分散问题,二可为担保公司提供信用增级。另外,还可由政策性担保公司行使行业监管责任,借鉴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担保机构上缴风险准备金的方式来控制行业风险。
(四)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大力推进法律法规建设。从国际上看,各国政府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形成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强有力支持。二是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创造直接融资渠道。三是提供财税支持,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为企业融资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