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氧暴露抑制新生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Sox17的表达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高氧暴露对新生小鼠肺组织Sox17表达的影响,探讨肺血管发育受阻的发生机制。

方法

生后6 h内的健康新生C57Bl/6J小鼠共32只,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每组16只。高氧组小鼠置于氧体积分数为85%的氧舱中。分别于生后7和14 d,每组各取8只小鼠,取肺组织行形态学检测,并计算从呼吸性细支气管中心至最近纤维隔或胸膜直线上的肺泡数,即辐射状肺泡计数(radial alveolar counts,R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血管Sox17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肺组织中Sox17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Sox17蛋白含量。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与生后7 d比较,空气组小鼠生后14 d的肺组织结构日趋成熟,肺泡数量增加,大小均一,肺泡间隔逐渐变薄;而高氧组小鼠生后14 d肺泡数量增加较缓慢,肺泡结构简单化,大小不一。Sox17蛋白主要表达在肺动脉、肺静脉和肺泡毛细血管内皮,以及肺泡上皮细胞。生后7和14 d时,高氧组RAC值均低于空气组[分别为(3.7±0.7)与(5.0±0.8),(5.3±0.6)与(8.3±0.9)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57和8.148,P值均<0.01)。生后7和14 d,高氧组Sox17 mRNA水平均低于空气组(分别为0.62±0.10与0.88±0.11,0.44±0.06与0.9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07和6.926,P值均<0.01)。生后7 d和14 d,高氧组Sox17蛋白含量也低于空气组(分别为0.32±0.04与0.76±0.04,0.36±0.07与0.96±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02和8.421,P值均<0.01)。

结论

高氧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Sox17的表达,从而导致肺血管发育不良。

其他文献
期刊
The solubility,antioxidation ability,thermal stability,coercivity Hc and long term stability of MPc-Fe3O4-nanoparticles composite(M=Co,Cu,Ni,Mn) have been studi
给出了一种新的组播网络监测工具—基于SNMP的组播可达性监测(SMRM),介绍了SMRM框架的本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将SNRM与SNMP集成。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ulticast network
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applied to observe how inclusion shape influence the thermal response of a ceramic-metal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 (FGM)
期刊
月面起伏较大导致嫦娥一号CCD多视影像之间的形变是非刚性的,传统的基于仿射变换配准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光流配准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该方法采用双边总变分(bilateral total variation,BTV)超分辨率重建方法迭代求解高分辨率影像,迭代初始值由光流配准后的多视影像共同产生,并在迭代求解高分辨率影像的过程中更新光流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解
目的采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的特点,并分析各项参数与误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采集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例(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的VFSS影像资料,每例受检者按要求1次性吞咽浓流质5 ml,每例完成2次吞咽。分析的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舌骨运动时间(HMT)
By doping gas transport agents (GTA),the combustion process and structural formation of SHS can be significantly varied.In this paper,Ti5Si3 was synthesized by
简述了从IPv4向IPv6过渡的目标及SIT机制,主要介绍了隧道和双协议栈这两个主要的过渡技术,及其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对上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测试。 The goal of transition
期刊
逆向可变车道作为一种可极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有效交通措施,被应用于交通的各个领域.在我国,逆向可变车道已被很多城市用于处理早高峰及晚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但关于逆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