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的“年味”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823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中小学读书,经历的“年味”是现在的青少年所体会不到的,尤其是“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苦涩的“年味”更是难以忘记的。
  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放“卫星”,我刚读初一,食宿在学校。大年30前一天,全校师生还在远离学校的山上大肆砍伐树木。“落其芬芳”后,两三个同学抬一棵树,运到学校,又砍又锯又劈,肢解成一节节或一块块的形状,就这样湿漉漉的往“土法上马”的炼钢高炉里投。年30回到家里,父母看到我脸上、腿上、手上被树枝划破的血痕以及手上脸上被炉火熏黑的“图案”,还有被划破扎破的衣服,心疼得很,暗暗地流泪。那时,吃公共食堂大锅饭,家里锅碗瓢勺凡是带有金属的制品,作为大炼钢铁的“原料”全部上交了。中午在学校喝了几碗玉米粥,早就饿了,回家想加点“餐”,热几个馍吃也行,可家里没粮没柴没炊具。一直饿到天黑,父母才去全村共一个的食堂里打饭打菜。等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才回来,说全村百多户人家,排了好长的队。母亲挂着一个篮子,上面压了一件烂棉袄,一只手还紧紧地捂着它,好像怕篮里的东西跑掉似的。我迫不及待地要掀开篮子,母亲打了一下我的手说,别急,要按人头分着吃。她轻轻掀开烂棉袄,里面装的是蒸饺子、馒头和馍,还热气腾腾。大哥和大姐已成家另立门户,现在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我和父母共6口人。饺子每人20个,白馍每人2个,黑馍每人2个。父亲端回来一个小脸盆,里面盛的是杂烩汤,有薯粉丝、红白萝卜块、豆腐凉粉块,很难搅出一块肉来,只闻到点肉腥味。我动作最快,也吃得最快,三下五去二就把分内的饺子吃完了,瞪着眼看着父母。父母一个饺子都还没吃,手里拿着黑窝头啃,对我说吃吧,吃饱为止,这样我又吃了10多个饺子。家里人都让着我,记得父母一共只吃了不到10个饺子,我不但又把两个白馍吃了,每人2碗的杂烩汤,我也喝了3碗,撑得直打嗝。到了初一至初五,饺子和白馍逐渐变少,最后被掺有很少白面的杂面馍代替,还有蒸红薯。好喝的杂烩汤也逐渐被红薯玉米高粱面稀饭所代替。
  1961年我到离家50多里的县城高中读书,回家的次数少多了,平均每月一次。每次来回都是步行,每次脚都磨出血泡,腿都累得僵硬不能弯曲,腰也直不起来。当时政府照顾学生,我们还有高粱玉米红薯稀饭喝,每顿每人2碗,还有一个窝窝头馍吃,如果没有馍,每人就发三四个蒸红薯。但我们村里就不同了,因为缺粮,食堂里吃过树根草根榆树皮、榆钱(榆树上开的花似圆铜钱状)、槐花、观音土等。那年过春节,也没见到白面的影子;所谓的饺子,就是红薯面片里包些红薯叶萝卜丝,把它压扁,蒸成熟的。不管怎么说,没吃到粮食以外的东西,父母都很满足了。而我们兄弟姐妹,当时最大的满足就是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哪还能挑剔吃什么呢。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早已被克服,工作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也被纠正。看看现在我们过的祥和、安定的生活,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不由得更加珍惜今天的大好局面。
其他文献
那是1962年金秋的9月,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同志,专程来到了金溪县浒湾丁家村视察。当时我是县农业局派驻丁家村的农业技术员,邵省长不仅视察了火箭队的稻棉丰产现场,还指名要见我,使我十分震惊和激动。但看到邵省长慈祥的面孔、和蔼可亲的态度,我的心情一下子不紧张了。邵省长赞扬火箭队坚持科学实验,战胜当年洪涝灾害,夺得早稻亩产360公斤的好成绩;一再叮嘱我要和大家一道很好地总结经验,找出高产田的科学依据
期刊
何谓老年性耳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不同组织与各种器官都进行着缓慢的老化过程。累及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时,即出现双耳听力逐渐缓慢地进行性下降。这种听力减退,就称之为老年性耳聋。但听觉感受器的老化程度却因人而异,有的50岁就呈现严重耳聋,也有80岁以上者听力仍然较好。因此,老年性耳聋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病理性的,受内在机体和外在环境多方面的影响。     引起老年性耳聋的原因     归纳起来,
期刊
房性早搏的调治用药      熊××同志:    从来信及所附检查报告单,知你患高血压、冠心病已20多年,且近有心绞痛发作,动态心电图有频发性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经用心律平、舒血宁等治疗,早搏未减反增并有阵发性房速、房颤出现。此种情况,只能说明心律平对你的病未产生疗效。如果肯定是它的副作用,则宜停服心律平,改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异搏定、慢心律等)。    心律平不单是治疗室性早搏,房
期刊
被人们誉为“余姚的海灯法师”的裘汝骏,今年88岁,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裘老原在上海工作,从1963年起,常去淮海公园,跟全国著名的武术大师海灯学武术。2年后,他随单位内迁四川江油县。1966年下半年,海灯因受“文革”冲击,也回江油老家。两人相距5公里,但每逢星期天,裘汝骏必造访海灯,前后14年,结下了深深的师友之情,也使裘老探索到了武术的奥秘。   1978年12月,裘老退休回余姚定居,当
期刊
在湘赣毗邻的修水县大桥镇沙湾中学旁的一栋民宅门口,经常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婆。她笑眯眯地看着门前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她是一位健康的老人。与她一交谈,才得知她因脑血栓半身偏瘫了8年。她说:“不是我哲猛,我骨头早打鼓了。”这话不假,有经验的医师都说,这位病人的身体状况是精心护理下出现的奇迹。   她叫卢新秀,1914年7月10日出生,今年92岁了,丈夫27年前病逝。她儿子樊哲
期刊
时刻保持良好心态   ○廖鹄声     两年前,我在《八十自寿杂感》中写着:“古云七十世所稀,今称八十入老期,我道九十人不老,立下雄心奔期颐……”事实上,我现在的一言一行都朝着“百岁”的目标而极力奋进!目前我的健康状况是:头脑清晰、记忆不衰、耳聪目明、牙坚齿利、双腿有劲、健步如飞、心情舒畅、脸颊双绯。   21年前,党给我落实了政策,从那时起,长期压在心头的重石放下了,忧郁的心病也解除了。当时我在
期刊
健康水平取决于生活方式     任教于中国第四军医大学的著名医学专家、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万承奎说:“21世纪是长寿时代,任何人都可享受健康100年。21世纪是自我保健维护时代,人们要健康,就要靠自我保健。现在,人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或知之而不为之。原来说身体好没有病就是健康,不然,健康不健康有四条标准:身体健康、体质坚强、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有人说21世纪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日本是经济发展
期刊
又要过年了,长年在外的我早就筹划着给父母捎一样东西,以表一个18岁就离开父母的儿子的一片孝心。   父亲好说,两瓶酒,老人家就满足了。母亲就不一样了,她为我们兄妹操劳半生,至今还要和老父操持田里的农活和家务。母亲平时又没啥嗜好,给她买点滋补品吧,现在保健品真假难辨,买到了假货不是害了她老人家吗?二来母亲又不愿享受,前年我为她买的“阿胶”,去年还原封不动地放在柜子里。给她买一身衣服吧,母亲更不愿意穿
期刊
2005年11月22日上午,我采访了老同志吕良、何恒夫妇。吕良、何恒夫妇住在南昌市一个僻静的小院里,院子里的樟树枝繁叶茂,在冬日的阳光下散发出阵阵清香。老人的家很简朴,木制的老门窗、老地板,旧式的老家具,使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穿过客厅,走进书房,两位朴素、慈祥的老人已坐在藤椅上等候了。   两位老人年近九旬,吕老有点耳背,何老咽喉发炎,嗓音有些沙哑,但他们思维清晰,言谈间透出一股儒雅之气
期刊
30多年前我就认识刘老。不过他那时是铁路局领导,开会坐在主席台上,我坐在台下,远距离相识,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头次近距离认识刘老是在他离休后不久的一次座谈会上。   那时,我任上饶机务段党委书记,召开了一次有离退休老同志和站段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所不谈。有位老同志说,现在是一代比一代强,我们当家时买辆自行车报销都困难,如今你们当家了,出门就坐轿车,潇洒得很,也该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