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鞭毛蛋白在Treg表位肽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调节性T细胞(Treg)表位肽进行免疫、激发和诱导表位肽特异的Treg细胞,抑制过强的自身免疫应答,从而建立起新的免疫稳态,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治疗方案,然而小分子的表位肽通常很难在体内有效激发出表位肽特异的免疫应答。细菌鞭毛蛋白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种激动剂,在作为偶联载体时对偶联的抗原有极强的佐剂作用,在特定情况下能够激发和诱导Treg细胞。因此,如果将Treg细胞表位肽与细菌鞭毛蛋白共价偶联,偶联体应可通过鞭毛蛋白本身的作用,以及鞭毛蛋白对Treg细胞表位肽的佐剂作用,有效增强基于Treg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强对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免疫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碳离子治疗泪囊泪腺肿瘤相对于光子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利用上海市质子重粒子医院治疗的10例术后残留的泪囊腺肿瘤患者CT图像,重新制定碳离子计划,光子容积调强计划(VMAT)与固定野光子调强计划(IMRT),所有患者处方均为给予临床靶区54 Gy相对生物学效能(RBE)/18次,并给予临床加量靶区同步加量至63 Gy(RBE)/18次。在计划靶区覆盖相似情况下,比较正常组织受量。结果在计划靶
目的探讨DNA识别受体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在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阳性T细胞中对HTLV-1病毒蛋白和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不同的HTLV-1阳性T细胞系中,采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IFI16在HTLV-1阳性T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构建IFI16基因沉默siRNA并用免疫印迹检测其IFI16敲低表达的效率;用siRNA在HTLV-1阳性T细胞系中敲低IFI16表达后
目的探索机构养老老年人和居家养老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方法采集18例机构养老老年人(G1组),20例居家养老老年人(G2组)和20例中青年对照者(G3组)的新鲜粪便样品,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粪便样品16S rRNA 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划分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使用QIIME分析平台对所有OTU进行物种注释、多样性分析、组
目的采用一种快速高效的体外重组法制备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人14型腺病毒载体rAd14-EGFP。方法BJ5183菌内同源重组构建人腺病毒14型骨架质粒pBRAd14,线性化后转染AD293细胞拯救病毒。利用Exnase重组酶在体外同时进行4个片段同源重组,同源序列长为15~20 bp,可一次性把3个PCR制备的外源Ad14 E3L、Ad14 E3R和EGFP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p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5—2017年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疫情防控策略。方法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获取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7年深圳市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1周内同一集体单位5例及以上)346起,其中6.36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细胞群,也是调节免疫、维持稳态、淋巴组织发生和组织修复等的重要因素。在NK细胞和淋巴组织诱导细胞之外的ILCs被分为3组(ILC1s、ILC2s和ILC3s),这3组非细胞毒性ILCs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免疫监视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多重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这3组ILCs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ILCs在肿瘤干预中的潜在策
目的研究我国黄热病疫苗株天坛株与WHO疫苗株17D-213在小鼠体内的脑内致病力。方法将同等病毒量的天坛株与17D-213株脑内注射不同年龄、不同品系的小鼠,观察并记录小鼠生存情况,分析两毒株的LD50/ml以及半数生存期。结果同等病毒量的天坛株与17D-213株对1日龄乳鼠、7~9 g小鼠、12~14 g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ml均无差异,对7~9 g小鼠与12~14 g小鼠的生存趋势差
目的阐明2009—2018年江苏省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流行病学、基因变异及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对2009—2018年江苏省EV71发病资料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取80株EV71病毒分离株进行VP1区全长基因序列测定,并对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疫苗株进行差异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2009—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手足口肠道病毒阳性病例41 858例,EV71为主要病原,占36.52
目的评价三氯生联合不同抗菌药物对耐三氯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6—2017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626株鲍曼不动杆菌,通过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检测三氯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三氯生分别与4种可作为外用膏药(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和卡那霉素)和3种临床常用的抗
疫苗接种每年减少数百万例由传染病导致的发病和死亡,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免疫接种覆盖率的不断提高,疫苗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疫苗接种后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主要由炎症引起,但由于疫苗接种引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极其复杂,相关免疫机制及其引起的生物学损伤机制目前均未完全明确。探索疫苗接种后炎症反应与免疫原性之间的关系,对疫苗上市后的监测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疫苗接种后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免疫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