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3 2”模式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g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站在一个全新全面的角度,从督导管理机制的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衔接、中高职教师队伍的协统建设、鼓励激发学生管理几个方面分析并给出提高“3 2”模式中高职衔接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师资建设;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2-0125-02
  1 引言
  中、高职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都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教育,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初级及中级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主要培养中级及高级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倾向于高级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教育的成功衔接会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现状。
  然而纵观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高职衔接的发展,中高职的衔接不成熟、不健康、不顺畅、不通透,其外延与内涵的衔接极其薄弱,造成资源的浪费、知识的交叉重复、职业资格倒挂等状况的出现。所以探究中高职教育有效的衔接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要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1]。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中的“3 2”模式的有效衔接途径进行探究。
  2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途径分析
  现在不少文献中在论述“3 2”模式中高职有效衔接时,更多地是从课程衔接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站在一个新的角度,从督导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管理等几个方面深入全面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监督管理委员会 任何项目的开展,如果没有一个顶层的监督管理机构,就相当于船没有了掌舵人,中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也是如此。现阶段我国许多中高职院校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时,只是几个院或系领导人经过几次沟通与交流便拍板确定,不仅在衔接前没有全面地进行论证,而且在衔接后也没有有力的管理保障,使得衔接的方向与内容错乱分散、效果差。所以成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中高职有效衔接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中高职教育衔接监督委员会由中职与高职院校各自的校内外专业头人、各两名骨干教师、现代行业企业各层面员工(包括管理层面、市场营销层面、生产一线层面、技术支持层面等)、毕业生(主要是通过中高职衔接毕业的高职生)组成。该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管理:中职与高职院校相通专业师资的培训,追踪调查中高职衔接毕业的高职生的岗位及其升迁情况,监督管理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课程结构体系与课程内容设计的衔接、社会服务衔接、职业资格衔接、招生制度与学生考核评价等,管理衔接专业的中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
  中高职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衔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对衔接的成功起到关鍵作用,而又由于中职进入高职的学生与普通高中进入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同,所以不仅要对中职升入的学生单独编班,而且要制定一套与普通高中进校的学生班级不同的课程体系。
  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出现断层、交叉、重复等现象。针对此现象,中高职衔接监督管理委员会要组织行业企业各层面人员、中高职院校教师、应用本科院校教师共同归纳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中高本三层次突出、独立又阶进、协调统一的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按照能与课程对应起来的四层次职业能力来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公共课程、跨行业能力——专业拓展课程、行业通用能力——专业平台课程、职业特定能力——专业方向课程)[2]。
  而课程内容的衔接依据“先行先知、先感性后理性”“中职课程重视基础与初中级技能”“高职课程重视理实并重与中高级技能”的理念[3],中职课程设计为“先进行操作类实践,后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保证中职的学生在毕业时可实现直接毕业与升入高职的分流;而高职课程设计要在中职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为“先进行深层理论知识的学习,先进行维修设计”。这样对一个学生来说,整个的职业教育期间(中职 高职)能够遵循“先行后知”的设计理念,知识获取也实现分层次、阶进与统一的要求。同时一些能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的课程,要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不同层次融入课程中,且对于能取得证书的,要求以获取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结果。
  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培养 中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执行者,能否有效衔接,离不开中高职院校师资的协统培养。
  一是监督管理委员会要将同一专业的中高职教师一同派往包含生产、研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大中型企业中进行为期至少连续六个月的企业顶岗锻炼,根据中高职对应的培养目标及岗位群,将中职与高职院校教师分派到对应的中高职学生的岗位上。在顶岗过程中,通过自身实践,共同归纳总结,为各自回校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进而保障中高职教育的成功衔接。
  二是中高职教师之间要定期进行交互挂职锻炼,即相关专业的高职教师进驻中职院校班级授课,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点;中职教师进驻高职院校跟随高职教师进入衔接班的课堂,通过跟堂听课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入高职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调整在中职期间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度。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学生管理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合理地对学生进行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由于中职学生相对年龄较小、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所以可通过外加刺激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由中职进入高职的积极性。
  一是可以让中职学生定期到对口高职院校参观,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实训基地,允许他们在规定时间段内听取高职部分课程。若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可提前获得高职阶段学习的课程学分,在后两年的高职学习中可免除该门课程的考核。这样既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还可让他们提早接触并慢慢适应高职环境。
  二是对在中职期间过程考核或职业技能考核成绩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且邀请这些学生参与专业调研、课题开发等系列项目,从而给学生在中职期间注重过程考核与技能考核的动力。
  三是对于表现良好的中职学生,还在中职阶段学习期间,允许他们跟随高职优秀学生参加各类高职组技能大赛,从而提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结束语
  “3 2”模式的中高职教育实现有效衔接,不只是课程体系层面上的衔接重要,监督管理机构的成立、师资队伍的协统建设、鼓励激发学生管理在中高职教育的成功衔接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世水.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6):1387-1388.
  [2]李月芳.探索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技术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59-61.
  [3]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12-15.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教学应该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三个方面转变教学模式,强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模式;英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42-02  1 前言  当前信息化教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让教学更有效率,学生学得更好。英语作为一门国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学习不扎实、就业前景不乐观等现象。"师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将有助于职业院校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有
摘 要 开设跨学科通识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综合改革的趋势,但过去传统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通过分析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把微视频课程和跨学科通识课程进行对比,提出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跨学科通识课程变成微视频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跨学科通识课程;微视频课程;碎片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
分析我国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培养现状,提出在高校非微电子专业开设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课程的思路和原则,并论述根据信息工程大学具体实际开设的相关课程的理论讲授
以北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界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定义,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现状,设计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
摘 要 通过分析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同角色类型专业能力培养的社会需求,探讨如何开展角色—能力主导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教学,并基于开源软件设计实现教学实验软件。实际教学表明,该模式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角色类型实现分层次多目标教学,有助于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遥感科学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角色—能力培养;教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才能为以后语文写作教学打下坚实基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充实学生的精神境界。尤其在电教助力下的阅读教学,在形、声、画的直观展示下,更加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  关键词 电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76-02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按“听
资金管理企业生产中非常重要,企业如果缺乏资金的支持是无法展开正常的经营活动。所以,资金是一切企业活动的支柱。在水利施工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难题。因为资金是水利
摘 要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几点经验体会。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MATLAB;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26-02  Thinking in Teaching Method Reform of Signal and System//WANG Xiaodong, Z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