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prague—Dawley(SD)大鼠Muller细胞分别以0.0、0.1、1.0、5.0、10.0ng/ml浓度的IL-1β刺激24h后,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tting)检测细胞内pSTAT3的表达改变。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0、500、1000ng/ml组,每组均为8只大鼠。分别将磷酸缓冲液(PBS)配制的浓度分别为100、500、1000ng/ml的IL-1β注人大鼠的左眼玻璃体腔中,对照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容积的PBS,24h后采用同样方法检测pSTAT3在视网膜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L-1β刺激24h后,IL-1β浓度为0.0ng/ml时,pSTAT3在细胞核内有极少量表达,当浓度达到1.0ng/ml后,pSTAT3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4,43.78;P〈0.01)。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无明显pSTAT3的表达,当浓度达到100.0ng/ml后,pSTAT3在视网膜内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3,43.70;P〈0.01);pSTAT3主要表达于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双荧光标记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内无pSTAT3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并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丝状放射;从100ng/ml IL-1β刺激24h后起,内核层就出现颗粒状GFAP和pSTAT3的双标染色。结论IL-1β可以上调Muller细胞pSTAT3的表达,这可能是Muller细胞发生反应性胶质活化的通路之一。
白细胞介素-1β对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的影响
【摘 要】
: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prague—Dawley(SD)大鼠Muller细胞分别以0.0、0.1、1.0、5.0、10.0ng/ml浓度的IL-1β刺激24h后,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tting)检测细胞内pSTAT3的表达改变。SD大鼠32只,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1
【出 处】
:
中华眼底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09年25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根据《四川出版奖》评选规定和评奖办法,经过专家学者和相关出版管理部门评审,《中华眼底病杂志》荣获”第二届四川出版·期刊奖”二等奖。作为四川省新闻出版行业的政府奖,《四川出版奖》两年评选一次;其中,期刊奖是通过对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水平、编校质量等多项指标经过多轮严格评审后,从全省300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中评比产生。
期刊
根据本刊第一期公布的2008年渎者调查活动参与规则,第五期出版后,编辑部从本刊读者数据库中抽取了30位读者朋友,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征集大家对第五期杂志中刊出文章的评价。现从回复短信和通过邮件自由参与评价的读者朋友中抽奖产生了2位获奖者,他们分别是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眼科陈宁、唐山市眼科医院李冬育。
期刊
目的 观察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98只眼ARN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进行了最佳矫正视力、眼压、B型超声检查、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前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结合三面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楚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部分患者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鉴定致病病毒种类,明确诊断ARN后抗病毒、选择性激光和玻璃体手术治疗.并对视力和眼底情况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重复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发表,无论是印刷版媒体还是电子媒体。
期刊
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起源于神经原,还是神经胶质细胞或视网膜祖细胞,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以及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和蛋白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证据表明人类RB很可能起源于红绿视锥前体细胞.若能选择性地在人视锥前体细胞中剔除Rb基因,就能确切地知道视锥前体细胞是否为人RB的细胞起源.因此,针对视锥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将是今后RB研究的新热点。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field ERG,ffERG)检查具有无创伤、客观、定量和可重复的特点,是现代眼科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国内ffERG应用较广泛,但存在检测病种偏少、检测方法不标准、结果描述不规范等问题。重视其国际化、标准化、正规化应用;了解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网膜电图的适应证、检测技术和结果判读的区别;重视拓展其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f
期刊
近年来,人们在临床上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DME),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IVTA可能发生玻璃体积血、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及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手术后并发症[1]。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眼内良性肿瘤,但是其继发的视网膜脱离及长期视网膜脱离造成的囊样改变最终可导致视力丧失[1].已有研究报道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血管瘤有一定的疗效,但可引起视网膜出血、视网膜静脉栓塞、黄斑损伤等并发症,导致视功能的严重损伤[2-5].我们从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采用了低能量、多次TTT联合脉冲激光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