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3)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y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手自述
  我的笔,可以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可以演算繁复的方程,但我更喜欢用它写下一行行文字。意趣于其间涌动,星河于其间流淌。
  我的纸,可以化为一架架纸飞机翱翔,可以承载一条条线段交错,但我更愿意让它着上一枚枚铅字。年轮于其间隐匿,星光于其间闪耀。
  我的眼,可以映出棋盘上的风云混乱,可以分辨出裂变与聚变,但我更享受透过它,欣赏红尘内外,点点滴滴。草木于其间歌唱,星辰于其间弥望。
  王尔德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看看凡·高的《星月夜》,朦胧而那么悠远,令人欣然神往。
  你我都在走一条路。这是一条寻星之路,长有百万光年,孤独而曲折,浩渺而寂寥。我是缪钧澜。我彳亍在路上,边走,边仰望星空。
  就刚才,在楼道口拐角的地方,他差点摔了一跤。
  这不能怪他不小心。他几乎是侧着身子在扛这个大家伙,身体的重心压得低低的,步履缓慢,谨慎而艰难。
  这几乎是他见过的最大、最笨重的油烟机了,而且是最脏的。饭店里那些“巨兽”除外。
  他总是喜欢把油烟机比作动物。小巧些的便是松鼠之类,而大些的便是狮虎诸族。可无论是可爱如松鼠,亦或是凶暴如狮虎,他得将这些统统清洗干净。这是他的工作。
  他推开楼梯口的铁门,非常小心地将这油烟机放在地上。主要的部件已经拆卸好了,整个机体内外都泛着油污凝成的黄斑。取热水,加清洗剂,擦拭……
  他忍不住打了个哈欠。他实在是太累了。昨天一整晚都趴在饭店里那窄窄的油烟机管道里擦洗,一大清早又接到活儿,今晚上还得再去那饭店一次。
  他一面做着那已经烂熟于心的程序,一面盯着自己在那热水中的倒影。热水中已经泛着一层油污,水面因此而显得不甚平静。他那苍老的倒影也因而有些扭曲。
  他看着自己倒映在水中的面容:才不过四十岁出头,就已经衰老得不成样子。他想起戏谑的一句诗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是儿子笑他时引用的。对呢,儿子最崇拜的诗人叫苏东坡。儿子说他曾在杭州西湖畔吟过诗,还做过官。不知苏东坡在西湖畔,有没有看过自己的倒影呢?
  想到儿子,他便来了劲,手中的活也变快了。儿子和他不仅长得相似,脾气性格也相似。若是要用“文艺”些的话,就可以说:儿子简直就是他的倒影。
  儿子喜欢文学,想做个诗人。他说好啊,当个诗人,多美的事。的确很美。他喜欢听儿子在家里读:“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然后听儿子讲其中的意趣,觉得温馨。还有“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类的句子,儿子谈得多了,自己也便听熟了。他喜欢看到儿子说一句诗,他能接出下句时儿子脸上的快乐。最近儿子迷上了北岛,天天读“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下面他记不清了,只记得“天空”“倒影”几个词。
  倒影?他回到现实,又看见自己映在热水中的倒影,他一下子清醒过来,加快了手里的工作。儿子虽然和自己很像,自己却不能让儿子成为第二个自己。儿子的理想是去大学读中文系,然后写很多很多很美的诗。自己现在苦一些,儿子的未来应该就会光明一些,他想。
  终于洗完了。看看天边,太阳已经在下沉,该去饭店准备了。
  他踩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载着工具,一路晃晃悠悠地骑到了饭店。饭店里人生鼎沸,正是忙的时候。他知道还要再等三四个小时才能开工,便斜倚着三轮车休息一小会儿。
  忙碌了快一天一夜,他竟睡着了。他梦到自己的过去。他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大了些便去油烟机厂工作。他在那里做了十二年的装配工人,工资却仍然只够养家糊口。他决定辞职,凭自己多年的装配经验,做起了清洗油烟机的业务。刚起步时,可真是“步履维艰”,有时甚至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都不够养家。他几乎是想要放弃了,可是儿子的降生让他改变了主意。他的目标变了,从维持温饱变成了让儿子过上好日子,有和那些城里孩子一样的生活条件。这是他给儿子最简单的爱,至少在他心里,这是他最基本的愿望。他没命地干活……又是十二年过去了,他的技术已经被人们所认可,每天预约都满满的,连那些大酒店也都请他去。开价自是不低,每天的日程也都满满当当。家里的新电器添置了一件又一件,自己回家的日子却越来越少……
  他突然想到儿子。自己已经半个月没见到他了。他突然鼻子一酸。他决定今天不干活了,晚上回去陪儿子。他正要走出这饭店,却看见儿子推开饭店的门,向他奔来。
  饭店的玻璃窗上,映出一个背着书包的中学生,紧紧抱住满身油污的他。那是他们的倒影。
  倒影中,儿子将一张小纸片递给他:“看,我写的小诗。”
  他用满是油污的手拿起纸片,细细读着:
  月亮是太阳的倒影
  明天是今天的希望
  (指导教师:吴红梅)
  专家点评
  作者用审美的眼光来关注清洗工父亲的倒影,接受倒影、赞美倒影、感激倒影、回报倒影,这是一个难忘的倒影。“倒影”折射出的是儿子对父亲的关注、理解和崇敬;同时又体现了父亲的人生态度、对家庭的担当、对儿子的关爱和期待。文章来源于生活,真实可感,真情流露。文章的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可圈可点。由父亲工作时热水中的倒影,映出苍老的面容,引出白居易的诗句,引出儿子喜爱文学的故事,想象苏东坡的倒影,想象儿子的未来,再回到现实的倒影。“倒影”是线索,串起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理解,更有对父亲浓浓的爱。 (周金良)
其他文献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这篇小小说,情节简单,立意新奇,人物鲜明,通过一包奶糖。表现了伟大母爱的主题,结尾化悲为喜,又很惊奇,而标点的运用更令人惊叹。    一、一叹三味    小说中离异的母亲在王小亮八岁生日这天,到学校接自己的孩子。来到传达室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我们比较一下,如果把文中的“亮!我的
《墨池记》可谓尺寸之间,景象万千。但是这万千景象却不是一眼就能看透,需要我们耐心揣摩。  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文章内部铺设了纵横两条线索,巧妙地借“墨池”表达了“劝学”的思想。  纵线是:第二段从“羲之之书晚乃善”切入,指出书法大家的成就不是天成,而是“精力自致”(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着眼于王羲之学书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概括为“精力”两个字,虽未多加描写,却因有了前面的“临池学
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从商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青铜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汉代出现的钢铁制作的卜字戟更是一直到三国时期都是广为流行的制式兵器。这种中国特有的武器,可钩、可啄、可刺,使用技法丰富。但是在汉代之后,戟好像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种论调说戟是车战用武器,汉代之后战车被骑兵淘汰,所以戟也慢慢消失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说文解字》记载:“戟,有枝
说起应该为刘邦逃席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项羽,因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他错失了在鸿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至于酿成千古遗恨。当然也有人认为项伯在刘邦的逃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项伯目光短浅、顾小义而失大义,他为报张良“活之”之恩,把军机毫无保留地泄露给项羽的政治对手,然后又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在项庄舞剑之时以身翼蔽刘邦。笔者在教学《鸿门宴》后认为,在对
2020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通过视频发表了致辞。他说,新学年始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冲突和疫情让一切发生了改变。在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他一直在思考大学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下是演讲节选:  “學术研究、教育、保护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让我们基于前人得来不易的成果,找到自己仍需要做的事,从而带来改变。  “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你会跟
一、斯文·赫定的家庭  瑞典知名的藏书家罗闻达常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斯文·赫定学会的会长霍坎·瓦尔奎斯特是罗闻达的好友,偶尔会来做客。他谈话兴致好,不愧是人类学者,跟一般拘谨的瑞典人很不一样。  我抓住谈话机会,想知道斯文·赫定喜欢吃什么中国菜。  “一种甜味的烧猪肉。”霍坎说。  “嗯,红烧肉。”悦然猜得出来。咕咾肉也可能。  瑞典人爱吃猪肉。瑞典古老神话里有一只猪,傍晚宰了吃完,第二天又在院子里
《绿》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醉人的、奇异的“绿”描绘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把“绿”凸现得美貌可人、神韵悠长。我们真为先生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够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如此美妙而富有神韵呢?  一、烘云托月,借宾衬主  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文章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之美。文章的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以后却花较多笔
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堂成功的“问题教学课”,关于课堂提问法的研究表明: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相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①    一、设计主问题,深入启发    问题当然应该由教师首先提出。教师必须善于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有时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能迅速提挈
在我们的城市,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20岁左右的年纪,以女孩为主,一袭大学生特有的着装:运动鞋、牛仔裤,休闲装,可能,是美特斯邦威的牌子。    在我们的城市,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她们20岁左右的年纪,以女孩为主,一袭大学生特有的着装:运动鞋、牛仔裤,休闲装,可能,是美特斯邦威的牌子。  他们可能守候在大型超市、高档百货商场门口,可能行走在地铁人流集中的站点,也可能来到某个小区,轻轻按响你的
又到一年毕业季。在想象中,“大四生”变成“社会人”,从囿于一所学校到拥抱整个世界,理应充满悸动、兴奋、紧张、不安……但纪录片《大四》呈现给我们的,无关青春活力,没有豪情壮志,有的只是通篇的茫然、失措、无力。  出国?可以接受;考研?愿意尝试;找工作?本地异地都好说;结婚见家长?现在决定也行,或者先工作幾年再说也可以……他们都是好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答辩顺利毕业,对未来都不偏执,唯独缺乏对自己基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