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儿童的双语学习已成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针对幼儿园如何发挥游戏功能来提高幼儿双语学习的效率进行了探讨:1.重视创设“会说话”的双语环境:需要与主题相关,能够与幼儿进行互动,具有教育意义而非装饰性的特点;2.探索有助于幼儿双语学习的区角游戏情境:注重区角游戏环境的情境创设和趣味性;3.强调双语教学活动中游戏方法的运用:可以用游戏的方式统整和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在双语教育中有效地应用游戏策略达到幼儿双语学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 游戏 策略 环境
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双语教育是新疆儿童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发现,在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下,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同步发展,可以帮助这些儿童获得终身学习的起点经验,并在早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早期教育机构提供第二语言学习机会,是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大家普遍关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发展和质量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忽略了儿童本身发展的需求,忽略了双语教学活动如何有效组织的问题。我们知道,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因此,一种更有效的统筹考虑学前儿童双语学习效率和适合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的需求应该值得探讨。
一、双语教学
双语即是在儿童学习母语的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它是一个过程,它通过使用两种语言,表现在两种异质的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在异质社会意识中,同步(平行、轮流或者混合)使用两种语言,并使其合二为一的交际手段。双语教学是幼儿在掌握一定母语会话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感受并学习另一种语言,培养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儿童思维中双语转换机制的形成以及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初步了解。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给予儿童快乐,由内在动机引发,是相对自由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产生向往的心情。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应该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如:体育游戏“小猴摘桃”,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情境问:想想小猴不爱吃香蕉,喜欢吃什么?(桃子)瞧,前面就有一颗桃子树,但是桃子树上有什么?(毛毛虫)原来桃树上爬满了毛毛虫,难怪桃子长不出来。我们小猴子帮桃树把毛毛虫去捉掉。小猴们去捉毛毛虫的时候必须先跳过土坑,钻过山洞,来到桃树下捉掉毛毛虫。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停需要回答到“我跳过了土坑”“我钻过了山洞”“我来到了桃树下要捉掉毛毛虫”。少数民族幼儿在他们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偷快地习得了汉语,学会了桃子、毛毛虫、跳过、钻过等词汇,锻炼了汉语听、说能力,在玩中学习并获得了发展。同时,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合作、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境下,幼儿觉得学习汉语很有趣、很好玩,学习双语最初的兴趣能够使幼儿较长时期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理论层面上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产生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也能生成教学,游戏能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教学增加了游戏活动的指向性,两者相互弥补,共同服务于幼儿发展。但在实践层面上,教学中如何把更多的游戏因素融入到教学却仍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三、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中游戏应用的基本策略
1.重视创设“会说话”的双语环境。幼儿一日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主要是通过眼睛在学习,所以创设出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具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具体方法如下:
(1)重视主体环境的潜在语言功能。在幼儿园的主体设施,例如墙壁、楼道、黑板、橱窗等幼儿园大环境上精心设计并制作富有童趣的,图文并茂的卡通形象,情景图画等。例如,在经过活动室的每一层楼的走廊里都挂有教师自己亲手制作的单词卡片(如颜色、植物、动物等),这些词汇都是幼儿在双语主题活动中能接触到的。餐厅里挂有各种食物的文字图画,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交流。幼儿园楼梯的墙面贴有幼儿熟悉的各种用汉语表示的颜色、数字和提醒幼儿有序上、下楼的小脚印。楼梯拐角处贴着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的两种文字的小标记,所有这些都起到促进幼儿学习双语的目的。
(2)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节日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节日中通过游戏来学习多元文化是一举多得的好形式。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春节等),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当然还有西方的圣诞节等,幼儿都能从全园上下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中秋节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新年的红灯笼和对联、古尔邦节的歌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多元性。在多元文化氛围的感染下,幼儿学习汉语、运用汉语的兴趣被更好地激发。
(3)注重环境的教育性,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相联系。在创设丰富的多元文化的语言环境过程中,是否与主题相关,是否有意义,是否色彩多样,是否能互动,应成为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例如:活动室大环境我们可以按照季节来布置。例如,“秋天”在大的主题墙上我们可以做“秋天收获的场景”,跟它相关的词汇会有:水果、粮食、蔬菜、收获等。在春天的时候,可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背景布置楼道,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可以激发小朋友围着楼道一层一层地看上去,充满了好奇。我们可以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设置在区角中的图书角,同时也可以作为汉语活动课,利用玩偶,可以让幼儿进行汉语的简单表演。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幼儿园主体墙面上里布置了沙滩的主题,挂上了各种各样在沙滩玩时我们会用到的东西,例如有太阳眼镜,游泳圈,游泳衣,用母语和汉语一起标注出来。幼儿可以触摸感受,产生兴趣后,还和其他幼儿一起讨论。在冬天的时候,活动室环境就变换为冬天的主题,内容就与雪花、雪人、滑雪等有关,还配合了过新年的一些主题内容,例如,歌曲《新年好》等。活动室大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到汉语知识,良好的环境发挥着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语言能力的作用。
2.探索有助于幼儿双语学习的区角游戏情境。区角环境是幼儿每日自由游戏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活动室中不同的区角游戏环境对幼儿的双语学习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所在幼儿园就如何创设区角游戏环境来帮助幼儿双语学习进行了探索。
(1)甄选出常规区角中哪些区角更有助于幼儿双语学习。一般幼儿园常规区角有:娃娃家、美工区、建构区、图书角、音乐区等,其中有两个区角值得探讨,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假装游戏已经开始成为他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社会性交往开始发展,因此,娃娃家游戏的材料和环境设置正像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游戏需要和交流的需要,因此这一区角更受幼儿喜爱。但到了中班年龄段的时期,幼儿往往开始对图书角感兴趣,参与图书角的人数超过了娃娃家的人数,在语言交流频次上也相对高于来娃娃家幼儿。
因此,中班及大班幼儿对配有玩偶的图书角与常规的娃娃家相比,对这一年龄段幼儿更具有吸引力。
(2)创设出更有利于幼儿双语学习的区角游戏环境。在区角游戏环境探索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给小班幼儿图书角进行了手偶配置,结果发现幼儿参与配有手偶的图书角的人数远远高于了娃娃家的人数,在语言交流频次上也高于娃娃家和没有配有手偶的图书角。在这样的对比探索中可以看出,在对具有特定功能的区角环境进行再创造,可以使区角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并达到促进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基于幼儿发展特点的尝试和创造无疑成为幼儿区角游戏环境创设的一种全新的思路。因此,教师在创设区角游戏环境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中应关注一下几点:
1)发挥活动室常规的区角的价值(如娃娃家),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注重观察幼儿区角游戏活动,并适时的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和教师指导。
2)对常规的区角进行再创造。对活动室中常见的区角进行再次创造,前提是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年龄发展特点。在原有基础上的创造可以使区角具有不同的导向性,为不同的区角赋予全新的语言学习功能也是促进幼儿双语学习的一种方法。
3)注重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的趣味性。对于幼儿更喜欢直观形象和色彩鲜艳的材料,简单易操作的材料也是不可忽视的。
4)教师要重视环境创设的开放性特点,重视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材料、玩具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忽视材料、玩具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造成教师只能与少数幼儿谈话和交流信息,大部分孩子只能滥竿充数。而创设的环境不利用,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是无效的。
3.强调双语教学活动中游戏方法的运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相辅相成,二者有效结合方能达到双语学习的最佳效果。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游戏活动不仅适合于整个幼儿期,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有形象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儿歌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这五种。但这些方法都可以以游戏的方法相互运用、相互转换。游戏教学法是幼儿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征非常贴近,易于被幼儿接受、并喜欢。因此双语教学也离不开此方法。并且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所以在组织语言活动时应当尽量让幼儿把学习语言流动作为一种游戏,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这样,枯燥地学习“言语符号”的正式活动便变成了玩“声音游戏”,既符合幼儿“好玩”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玩的愿望,又能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有效地学习。游戏的范围很广,如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少数民族幼儿学汉语是自然的、无压力、无负担的,并且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习得过程。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因为每一种方式所发展的儿童的能力都是不同的,而且游戏的多种形式也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余珍有.儿童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1).
[2]余正,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S]. 1996(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20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 2012(10).
【关键词】双语教学 游戏 策略 环境
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双语教育是新疆儿童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发现,在多元文化的发展态势下,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同步发展,可以帮助这些儿童获得终身学习的起点经验,并在早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早期教育机构提供第二语言学习机会,是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大家普遍关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发展和质量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忽略了儿童本身发展的需求,忽略了双语教学活动如何有效组织的问题。我们知道,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因此,一种更有效的统筹考虑学前儿童双语学习效率和适合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的需求应该值得探讨。
一、双语教学
双语即是在儿童学习母语的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它是一个过程,它通过使用两种语言,表现在两种异质的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在异质社会意识中,同步(平行、轮流或者混合)使用两种语言,并使其合二为一的交际手段。双语教学是幼儿在掌握一定母语会话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感受并学习另一种语言,培养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儿童思维中双语转换机制的形成以及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初步了解。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给予儿童快乐,由内在动机引发,是相对自由的。儿童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离不开游戏。兴趣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产生向往的心情。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双语教育也不例外,也应该借助于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学习双语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向往双语学习,觉得双语学习是快乐的。如:体育游戏“小猴摘桃”,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情境问:想想小猴不爱吃香蕉,喜欢吃什么?(桃子)瞧,前面就有一颗桃子树,但是桃子树上有什么?(毛毛虫)原来桃树上爬满了毛毛虫,难怪桃子长不出来。我们小猴子帮桃树把毛毛虫去捉掉。小猴们去捉毛毛虫的时候必须先跳过土坑,钻过山洞,来到桃树下捉掉毛毛虫。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停需要回答到“我跳过了土坑”“我钻过了山洞”“我来到了桃树下要捉掉毛毛虫”。少数民族幼儿在他们原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偷快地习得了汉语,学会了桃子、毛毛虫、跳过、钻过等词汇,锻炼了汉语听、说能力,在玩中学习并获得了发展。同时,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他们的合作、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境下,幼儿觉得学习汉语很有趣、很好玩,学习双语最初的兴趣能够使幼儿较长时期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理论层面上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产生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也能生成教学,游戏能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教学增加了游戏活动的指向性,两者相互弥补,共同服务于幼儿发展。但在实践层面上,教学中如何把更多的游戏因素融入到教学却仍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三、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中游戏应用的基本策略
1.重视创设“会说话”的双语环境。幼儿一日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主要是通过眼睛在学习,所以创设出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具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具体方法如下:
(1)重视主体环境的潜在语言功能。在幼儿园的主体设施,例如墙壁、楼道、黑板、橱窗等幼儿园大环境上精心设计并制作富有童趣的,图文并茂的卡通形象,情景图画等。例如,在经过活动室的每一层楼的走廊里都挂有教师自己亲手制作的单词卡片(如颜色、植物、动物等),这些词汇都是幼儿在双语主题活动中能接触到的。餐厅里挂有各种食物的文字图画,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交流。幼儿园楼梯的墙面贴有幼儿熟悉的各种用汉语表示的颜色、数字和提醒幼儿有序上、下楼的小脚印。楼梯拐角处贴着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的两种文字的小标记,所有这些都起到促进幼儿学习双语的目的。
(2)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节日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各民族节日中通过游戏来学习多元文化是一举多得的好形式。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春节等),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当然还有西方的圣诞节等,幼儿都能从全园上下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中秋节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新年的红灯笼和对联、古尔邦节的歌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多元性。在多元文化氛围的感染下,幼儿学习汉语、运用汉语的兴趣被更好地激发。
(3)注重环境的教育性,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相联系。在创设丰富的多元文化的语言环境过程中,是否与主题相关,是否有意义,是否色彩多样,是否能互动,应成为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例如:活动室大环境我们可以按照季节来布置。例如,“秋天”在大的主题墙上我们可以做“秋天收获的场景”,跟它相关的词汇会有:水果、粮食、蔬菜、收获等。在春天的时候,可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背景布置楼道,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可以激发小朋友围着楼道一层一层地看上去,充满了好奇。我们可以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设置在区角中的图书角,同时也可以作为汉语活动课,利用玩偶,可以让幼儿进行汉语的简单表演。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幼儿园主体墙面上里布置了沙滩的主题,挂上了各种各样在沙滩玩时我们会用到的东西,例如有太阳眼镜,游泳圈,游泳衣,用母语和汉语一起标注出来。幼儿可以触摸感受,产生兴趣后,还和其他幼儿一起讨论。在冬天的时候,活动室环境就变换为冬天的主题,内容就与雪花、雪人、滑雪等有关,还配合了过新年的一些主题内容,例如,歌曲《新年好》等。活动室大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到汉语知识,良好的环境发挥着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语言能力的作用。
2.探索有助于幼儿双语学习的区角游戏情境。区角环境是幼儿每日自由游戏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活动室中不同的区角游戏环境对幼儿的双语学习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所在幼儿园就如何创设区角游戏环境来帮助幼儿双语学习进行了探索。
(1)甄选出常规区角中哪些区角更有助于幼儿双语学习。一般幼儿园常规区角有:娃娃家、美工区、建构区、图书角、音乐区等,其中有两个区角值得探讨,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假装游戏已经开始成为他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社会性交往开始发展,因此,娃娃家游戏的材料和环境设置正像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游戏需要和交流的需要,因此这一区角更受幼儿喜爱。但到了中班年龄段的时期,幼儿往往开始对图书角感兴趣,参与图书角的人数超过了娃娃家的人数,在语言交流频次上也相对高于来娃娃家幼儿。
因此,中班及大班幼儿对配有玩偶的图书角与常规的娃娃家相比,对这一年龄段幼儿更具有吸引力。
(2)创设出更有利于幼儿双语学习的区角游戏环境。在区角游戏环境探索中,笔者所在幼儿园给小班幼儿图书角进行了手偶配置,结果发现幼儿参与配有手偶的图书角的人数远远高于了娃娃家的人数,在语言交流频次上也高于娃娃家和没有配有手偶的图书角。在这样的对比探索中可以看出,在对具有特定功能的区角环境进行再创造,可以使区角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并达到促进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基于幼儿发展特点的尝试和创造无疑成为幼儿区角游戏环境创设的一种全新的思路。因此,教师在创设区角游戏环境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中应关注一下几点:
1)发挥活动室常规的区角的价值(如娃娃家),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注重观察幼儿区角游戏活动,并适时的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和教师指导。
2)对常规的区角进行再创造。对活动室中常见的区角进行再次创造,前提是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年龄发展特点。在原有基础上的创造可以使区角具有不同的导向性,为不同的区角赋予全新的语言学习功能也是促进幼儿双语学习的一种方法。
3)注重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的趣味性。对于幼儿更喜欢直观形象和色彩鲜艳的材料,简单易操作的材料也是不可忽视的。
4)教师要重视环境创设的开放性特点,重视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材料、玩具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忽视材料、玩具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造成教师只能与少数幼儿谈话和交流信息,大部分孩子只能滥竿充数。而创设的环境不利用,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是无效的。
3.强调双语教学活动中游戏方法的运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相辅相成,二者有效结合方能达到双语学习的最佳效果。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游戏活动不仅适合于整个幼儿期,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有形象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儿歌教学法和故事教学法这五种。但这些方法都可以以游戏的方法相互运用、相互转换。游戏教学法是幼儿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征非常贴近,易于被幼儿接受、并喜欢。因此双语教学也离不开此方法。并且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所以在组织语言活动时应当尽量让幼儿把学习语言流动作为一种游戏,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这样,枯燥地学习“言语符号”的正式活动便变成了玩“声音游戏”,既符合幼儿“好玩”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玩的愿望,又能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有效地学习。游戏的范围很广,如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少数民族幼儿学汉语是自然的、无压力、无负担的,并且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习得过程。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因为每一种方式所发展的儿童的能力都是不同的,而且游戏的多种形式也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余珍有.儿童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1).
[2]余正,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S]. 1996(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20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