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成为迫切需要。学生的德性发展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和法纪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条件和保障。因此,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针对性,开发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领会政策精神,顺应时代需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基础工作会议,随后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大中小学德育的实效”。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这些政策法律文件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有力支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积极行动起来,顺应时代需要,努力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才能有助于德育课程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人格健全、德技兼优的技能型人才。
二、组建过硬团队,集中优势兵力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大工程,它不只是德育教师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校所有师生的大事,所以学校要上至校长,甚至教育局相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学生,充分动员所有能够动员的力量,外聘教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家,组成一个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育教学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就有比较先进的做法:他们在确定了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专业思想和就业教育课程、家庭教育方法辅导校本课程、生活教育校本课程、主题班会活动校本课程、专项教育活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这八个系列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任务以后,采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按照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工作职责,逐级分解课程开发任务,并采取自愿报名、项目招标的形式,实行任务申领与分配相结合、岗位职责与兴趣特长相结合。这改变了以往课题研究主要以任务分配为主,不注重个人兴趣和意愿的一贯做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智慧,调动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程开发工作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干。
三、调查本地实际,体现乡土特色
校本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行。而本地实际情况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传统、学校的德育特色,学生的家庭状况等多方面。要真正摸清这些情况,必须首先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显性和隐性的“乡土“特色,才能开发出符合实际的德育校本教材。这些方法包括参观、问卷调查、历史追寻、交谈访问等。
四、激发学生热情,引领学生发展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德育要以活动为载体,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生的业余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使他们在众多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引领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在“专业思想和就业教育课程”开发项目中,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结合学校各专业的特点,组织技能操作比赛,技能成果展示周、展示月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如迎国庆文艺联欢活动、冬季三项比赛、迎新年文体比赛、班级间的足球赛和篮球赛、读书节、五四艺术节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暑假和寒假期間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教育,如成人仪式,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好事,为孤寡老人做花色点心,去香山烈士陵园扫墓等,这些活动既着眼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闲杂心思和偏轨行为,又能让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分辨是非,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体验做人的真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五、构建互动网络,合力突破目标
在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和资源: 一是密切家校合作,利用家庭通讯网络和“家校路路通”,互通信息,及时交流,使家校教育真正实现互动,家长学校要定期举办讲座,开展家庭教育方法辅导,剖析教育成功和失败方面的案例,宣传家教方面的理论和成功的做法;二是深化社区合作,与社会各界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如我校与清水湾社区“党员服务加油站”活动,就是每月服务日由党员教师带领学生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修理家电,中秋节开展联谊活动等等,这些做法既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交际能力,一举多得;三是拓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弘扬“三创”(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加强创业教育。把就业、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营造了“时时可以创业,处处可以创业,人人可以创业”的氛围。学校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新的平台。2.创新德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三进”活动,开设法制专题讲座,邀请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广泛开展具有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德育活动,如“我在企业的一天”征文活动、“金点子”创新设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班级专业文化建设比赛、校园技能明星评比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它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由学生自愿参加并以其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育人课程体系的特色读本。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创业能力,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所有职教工作者重视起来,行动起来!
一、领会政策精神,顺应时代需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基础工作会议,随后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大中小学德育的实效”。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这些政策法律文件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有力支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积极行动起来,顺应时代需要,努力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才能有助于德育课程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人格健全、德技兼优的技能型人才。
二、组建过硬团队,集中优势兵力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大工程,它不只是德育教师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校所有师生的大事,所以学校要上至校长,甚至教育局相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学生,充分动员所有能够动员的力量,外聘教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家,组成一个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育教学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就有比较先进的做法:他们在确定了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专业思想和就业教育课程、家庭教育方法辅导校本课程、生活教育校本课程、主题班会活动校本课程、专项教育活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这八个系列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任务以后,采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按照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工作职责,逐级分解课程开发任务,并采取自愿报名、项目招标的形式,实行任务申领与分配相结合、岗位职责与兴趣特长相结合。这改变了以往课题研究主要以任务分配为主,不注重个人兴趣和意愿的一贯做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智慧,调动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程开发工作人人有任务,事事有人干。
三、调查本地实际,体现乡土特色
校本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行。而本地实际情况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传统、学校的德育特色,学生的家庭状况等多方面。要真正摸清这些情况,必须首先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挖掘显性和隐性的“乡土“特色,才能开发出符合实际的德育校本教材。这些方法包括参观、问卷调查、历史追寻、交谈访问等。
四、激发学生热情,引领学生发展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德育要以活动为载体,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生的业余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使他们在众多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引领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在“专业思想和就业教育课程”开发项目中,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结合学校各专业的特点,组织技能操作比赛,技能成果展示周、展示月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如迎国庆文艺联欢活动、冬季三项比赛、迎新年文体比赛、班级间的足球赛和篮球赛、读书节、五四艺术节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暑假和寒假期間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教育,如成人仪式,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好事,为孤寡老人做花色点心,去香山烈士陵园扫墓等,这些活动既着眼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闲杂心思和偏轨行为,又能让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分辨是非,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体验做人的真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五、构建互动网络,合力突破目标
在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和资源: 一是密切家校合作,利用家庭通讯网络和“家校路路通”,互通信息,及时交流,使家校教育真正实现互动,家长学校要定期举办讲座,开展家庭教育方法辅导,剖析教育成功和失败方面的案例,宣传家教方面的理论和成功的做法;二是深化社区合作,与社会各界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如我校与清水湾社区“党员服务加油站”活动,就是每月服务日由党员教师带领学生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修理家电,中秋节开展联谊活动等等,这些做法既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交际能力,一举多得;三是拓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弘扬“三创”(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加强创业教育。把就业、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营造了“时时可以创业,处处可以创业,人人可以创业”的氛围。学校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新的平台。2.创新德育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三进”活动,开设法制专题讲座,邀请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广泛开展具有职教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德育活动,如“我在企业的一天”征文活动、“金点子”创新设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班级专业文化建设比赛、校园技能明星评比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它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由学生自愿参加并以其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育人课程体系的特色读本。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创业能力,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所有职教工作者重视起来,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