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正的审美快感,是一种震撼至精神的喜悦感、生活的幸福感和自我的满足感,让我们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到生命的全部所在。身临消费时代娱乐过度化、娱乐泛化的审美文化语境,我们只有追寻真正的审美快感才能消弭审美娱乐泛滥化和浅表化所带来的种种症候。在审美活动的对话和交往中,需同时达到超功利快感、感受痛感、直抵深层自我、体验个体化审美,才能试图获取审美活动带来的深层幸福感,才能真正追寻到属于自我的审美快感。
[关键词]泛娱乐;审美快感;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11 — 03
当今,很多人惊呼:我们已经到了泛娱乐时代了!的确,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已经呈现出高度娱乐化和泛娱乐化的“狂欢”“景观”,以搞笑、戏说、媚俗、挑逗、爆料等为手段的娱乐文化成为了大众传媒审美文化的主潮。在娱乐化的审美文化语境中,也许没有比“美”一词更加滥用的了,美可以用于每个取悦我们的东西。娱乐本和审美、教育、认识等一起构成了艺术和审美文化的功能,况且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大众无疑有享受娱乐、消费娱乐的权利和空间。然而,“为什么”娱乐,娱乐“什么”,“怎么”娱乐,无论对于个人的审美生存还是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究其实,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该从审美(审美文化)中获取怎样的娱乐?娱乐等同于快感、快乐、搞笑、找乐子吗?如果不厘清这其中的内涵,将会造成美的意义的模糊。
人类爱美,人类享受审美文化带来的美感,可以说,审美的娱乐功能伴随着美和美感的产生而产生。那么,到底什么才真正是审美(审美文化)的娱乐精髓呢?也既是说,是哪种深层次的审美乐感支配着人们对美的狂想和追求?我们只有找到审美娱乐深层次的元素才能抵制审美娱乐浅表化的症候。无论是艺术、审美文化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会提供给我们一种喜悦感、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我们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到生命的全部所在,这样的审美快感是足以使我们产生幸福的东西,这种审美快感不仅仅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愉悦,它和我们的审美价值观(审美价值理想、审美价值标准)黯然切合,从而带给我们对审美对象和自我的一种欣然肯定。“在观赏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时,所产生的愉悦经验似乎是对具有这种价值的对象的肯定”,〔1〕同时也是对肯定这种价值的主体的自我肯定,总而言之,审美快感就是在对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双重肯定中产生的心灵状态。
身临消费时代娱乐过度化、娱乐泛化的审美文化语境,我们该如何追寻真正的审美快感?以期获取审美带来的深层幸福感?在审美的对话和交往中,需同时达到以下几点:
一、超功利快感
审美快感不同于其它快感,如纯粹的官能快感和纯粹的道德快感,这些快感都是建立在功利需求和实用享用上的。真正的审美快感,更侧重于纯粹性和高尚化。虽然审美不排除官能快感,但是将官能快感等同于美感,既泛化了美感又降低了美感。①我们应该尊重审美活动的现实,进行合情合理地界定,审美快感包含官能快感,以官能快感为最基本的生理基础,但比官能快感更丰富、更深刻,它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体验。
狭义的快感是指在感官快感的基础上审美主体的情绪的愉快,是和痛感相对的一种情感经历。这种狭义的“快感”“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它们之中有一大部分来自气味和声音,总之,它们来自这样一类事物:在缺乏这类事物时,我们并不感觉到缺乏,也不感到什么痛苦,但是它们的出现却使感官感到满足,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2〕而广义的快感指的是艺术品给人心灵和精神上带来的满足而引起的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情感的愉悦不一定原初的表现为感官和情绪上的快感,有时是痛感或者其他种类的非快乐情绪体验。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看到了不同的艺术产生不同的快感,悲剧和音乐都能使人的情感受到感染并得到“净化”等等。〔3〕
审美快感超越狭义快感。主体的艺术感觉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生理欲望的转化机制,它产生于官能快感又超越官能快感,它是建立在主体生理感觉基础上的超自然的性能。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感觉,它可以超越客体自身的物质属性和功利性,即马克思所说的“懂音乐的耳朵”与“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超越狭义快感(官能快感)的审美愉悦,直达人的心灵和精神。“简而言之,美是一种满足人类心灵的愉悦。爱迪生宣称:‘没有什么东西比美更能直接地进入到心灵,美通过想象直接传递一种神秘的满足和自满——正是它的首次发现用一种精神上的快乐感动心灵,并把一种愉悦和高兴,散布到心灵所有的官能。’(《旁观者》第412期)”。〔4〕美正是以其趋向心灵和精神的愉悦区别于一切官能享受和欲望满足的狭义快感。
只有超越狭义快感,才能达到肉体和精神的健康和谐,丰富人的生活,增加人生的乐趣。莫尔曾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构想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将审美和审美教育视为健康和人生的最大快乐。身体肉体上的和谐和健康体魄,以及情感陶冶方面的愉悦是乌托邦快乐的两类,都具有“一种秘密的非常动人的力量”。〔5〕在当代,很多人将娱乐和审美愉悦混为一谈,认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都是艺术美。对审美愉悦和娱乐作出明确清晰的区别非常重要。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呈娱乐化、非理性化、无精神化的倾向,正印证了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对艺术的担忧和谴责——柏拉图认为大多数艺术败坏了道德原则,危害公共秩序。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后现代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日见端倪。F.R.李维斯的命题振聋发聩警示着当代的审美文化创造者:“在艺术不能高扬和享有智慧和尊重的地方,这种文化是病态的。”〔6〕我们应该让“人类灵魂与自身搏斗,高层次能力与低层次的放纵搏斗。”〔7〕决不能耽于“艺术提供道德败坏的快乐”。〔8〕这其实涉及到娱乐和艺术的区别,两者虽都带来“愉快”(生理的或是心理的),但其间的区别很大。
尤其在当前娱乐化的审美文化语境下,审美主体选择优秀的艺术品,将其作为庸俗化和虚无化审美价值观倾向的解毒剂。好的艺术品是那些有助于人类本性真正实现的东西(我们始终是站在人类本性是和谐的健全的自由的这一立场的),这种本性的实现正好构成与精神病的心理失调相反的一极。许多优秀的艺术品不能给人娱乐轻松的感觉。我们能说可以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中获得娱乐吗?不能,当我们欣赏这些艺术品时,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中,与角色一起去经历、体验,对话、交流,就会获得类似于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就的审美愉悦感觉。
二、感受痛感
审美快感带给欣赏者的并不是单一的至始至终的快乐感受,随着审美主客体间性的对话、审美主体间性的交流逐渐扩展,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也像书卷一样逐渐展开。希望和失望、欢乐和痛苦、平和和焦急——人类所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在审美的世界里再次鲜活地历经着。审美快感既是欣赏者审美活动结束后的心理情感状态,也是自欣赏活动始就能体验到的丰富的情感历程。审美快感的历程不仅指向单一的轻松平和,在快乐和悲痛的两种情感中,优秀的审美文化似乎更偏向于后者,而且痛感最终化解为一种令人无法拒绝的快感。钱钟书曾指出:“吾国古人言音乐以悲哀为主。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这种现象还不仅局限于音乐,在读诗赏景中也大量存在,而且没有中西之分,古今之别”。我们也有切身的体会,最能深深抓住人的情感的眷恋和回味的往往是哀情的、悲壮的、幽怨的艺术,它们虽然让我们痛着,但也同时让我们快乐着,享受着,迷恋着。为什么人类青睐让人沉重的痛感而轻薄让人轻松的快感?
在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当体验着痛感时,我们可以在心理上、精神上战胜那些压抑人、压迫人的种种不自由的对象,从而感受到升华后的快感和自我解放后的快感。亚里斯多德分析悲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在艺术所虚构的不幸中释放不快情感的淤积,康德分析崇高给人的愉悦更主要体现在人的优越的理性能化解感性所遭遇的种种不测,从而展现出自身主体性的强大。卡西尔曾对此作了以下解释:“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受索福柯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或者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所有感情的话,那我们简直就难免于休克和因紧张过度而精神崩溃了。但是一旦把所有这些痛苦和凌辱、残忍与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其他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在自由。”〔9〕欣赏者在战胜给人种种痛感的不自由的异化状态后,获得主体精神的解放,从而体验到一种审美愉悦感。
同时,不管怎样解释人类为何偏爱悲情艺术,为何总沉溺于痛感体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悲情艺术给人的痛感不是实际的痛感,而是“无害的痛感”,或者说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痛感,只有情景而没有实在的痛感;对悲情艺术的鉴赏让人在当下的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痛感之后,获得压抑情感的释放,灵魂获得净化,心灵得到阔大和安宁,从而体验到精神自由的喜悦。因此,审美文化中真正的审美愉悦不仅让人感受到优美的对象,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人体验诸如悲剧性、崇高等审美对象,以振奋当代审美文化给人精神带来的浅表化的、官能化的萎靡倾向,作为一剂时代精神的解毒剂,以纠正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给我们的价值精神世界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三、直抵深层自我
审美感受具有层次性,形成了审美体验的表层效果和深层效果,日常生活经验的效果和艺术作品的效果应当得以区分。艺术和优秀的审美文化的魅力来自于它的深层效果,这是它从平庸琐碎杂乱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提炼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审美快感,“都对深层的自我产生吸引力,并且把握它的深层本性。”〔10〕莫里茨·盖格尔认为,艺术的表层效果是由娱乐效果或者快乐效果组成,它只是一种在人的生理和生命领域中产生的快感,是一种可能由某种直接的刺激,或者由于人们对一个固定的客体的注意而引起的快乐;而深层效果产生于艺术作品内在的魅力对深层自我的吸引力,它是一种在人的人格领域所产生的幸福,是一种由艺术品本身固有的艺术价值所引起的幸福感。艺术的审美体验带给人的深层效果就是这种幸福感。“幸福是一个人的状态,而快乐则主要是一个孤立事件的外衣。”〔11〕真正的审美快感是人对最高级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肯定。
这种对自我价值肯定所带来的审美幸福愉悦感,需要审美活动中自我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我与另一个“我”的对话,不论是“本我”、“超我”还是在审美的瞬间重新发现的“自我”,都是欣赏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常态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都可以构成欣赏者自我心灵对话的对象。在对话中让灵魂悸动、心扉打开,从中升腾起一股新鲜的生命力量,这种深层对话关乎人生的深切体验、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人格精神世界里的深刻交流。因为“只有艺术的深层效果才能达到人的层次,才能转到自我的更深层的领域,并且因此把它们自身从快乐的层次转移到幸福的层次上。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艺术效果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因为他不可能渗透到幸福植根于其中的人格领域之中去;它只能通过仅在表面上发挥作用的纯粹的快乐来反映内容。”〔12〕在审美过程中,直抵深层自我,进行深层审美愉悦效果的体验,如从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反应,转移到对审美客体从内心加以注意,或者进行特殊的领会。并且有意识地领会客体的艺术价值,不是借“生命的”反应去欣赏艺术品,而是进入我们的内在人格中去领会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只有长期坚持对深层审美愉悦效果的体验,审美主体的人格领域才会得到升华、丰富和拓展。完美的艺术作品,“不仅对于富有精神性和理智性的人具有吸引力,而且它还对人
和生命的统一具有吸引力。它使生命的力量和人格的活力充分运动起来。”〔13〕
四、体验个体化审美
审美价值是种独一无二的东西,在每一个艺术作品中都能实现,它是一个个别的价值,人们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能接近它。“只有通过他的主观自我的直接体验才能够理解价值”,〔14〕正如康德所指出的那样,“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概念思维在审美价值的领悟的过程中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除了完善自己的直接经验之外别无他法,我们必须观看和感受这些价值——而不是“了解”这些价值。分析可以存在于思维的领域中,但是,只有当它使人离开直接体验只是为了使人再一次回到直接体验上来的时候,它才真正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因为,“对于任何这样的价值分析来说,只要它涉及的是一般的价值,它就无法触及艺术作品本身,因为分析仍然存在于那些概念和价值的一般性之中。”〔15〕对审美的特殊价值只有从体验出发,最后又再次回到体验,只有拥有了个体化审美体验,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审美快感。
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真正集中精力于现象(并且只集中精力于现象),”“不允许自己被那些无关紧要的考虑和偏见引入歧途”〔16〕。审美活动是一种很强烈的个体体验的活动,这种体验别人无法代替,对象的价值只对自己存在。审美快感往往曲径通幽,在审美对象的带领下,我们迂回步行在值得期待和惊喜的长廊中,不受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引诱,自主追求真切的审美直观体验,拥有各自丰富多元的体验,这正如莫里茨·盖格尔所说的,“我们只能够努力使他觉悟起来;我们可以逐渐地引导他得出这些结论,引导他得到正确的主体心灵的框架。但是,我们却不能向每一个人具体展示这些结论,就像它们是有关植物、石头,或者物理实验的结论是我们所做的那样。”〔17〕
当然,审美主体体验个体化审美的同时,也要注意审美愉悦有社会性的一面。审美主体虽然不同,但在共同的审美实践中,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语境下的审美主体,有着更为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对美丑的欣赏和辨别拥有一些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且不同的审美主体之间有着社会交流的驱动和欲望,因此审美快感还来源于不同审美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往以及主体间的审美愉悦的分享。
〔参考文献〕
〔1〕〔7〕〔8〕 〔英〕H·A·梅内尔(HugoA.Meymell).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44.
〔2〕〔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98.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1-45.
〔4〕〔美〕L·P·维塞尔.活的形象美学——席勒美学与近代哲学〔M〕.毛萍,熊志翔,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37.
〔5〕〔英〕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49.
〔6〕〔英〕F·R·李维斯,Q.D. 李维斯.小说家狄更斯〔M〕.伦敦,1970:236.
〔9〕〔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0.
〔10〕〔11〕〔12〕〔13〕〔14〕〔15〕〔16〕〔17〕〔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0,69,66,67,73,123,134,14,15.
〔责任编辑:李姝怡〕
[关键词]泛娱乐;审美快感;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11 — 03
当今,很多人惊呼:我们已经到了泛娱乐时代了!的确,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已经呈现出高度娱乐化和泛娱乐化的“狂欢”“景观”,以搞笑、戏说、媚俗、挑逗、爆料等为手段的娱乐文化成为了大众传媒审美文化的主潮。在娱乐化的审美文化语境中,也许没有比“美”一词更加滥用的了,美可以用于每个取悦我们的东西。娱乐本和审美、教育、认识等一起构成了艺术和审美文化的功能,况且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大众无疑有享受娱乐、消费娱乐的权利和空间。然而,“为什么”娱乐,娱乐“什么”,“怎么”娱乐,无论对于个人的审美生存还是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究其实,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该从审美(审美文化)中获取怎样的娱乐?娱乐等同于快感、快乐、搞笑、找乐子吗?如果不厘清这其中的内涵,将会造成美的意义的模糊。
人类爱美,人类享受审美文化带来的美感,可以说,审美的娱乐功能伴随着美和美感的产生而产生。那么,到底什么才真正是审美(审美文化)的娱乐精髓呢?也既是说,是哪种深层次的审美乐感支配着人们对美的狂想和追求?我们只有找到审美娱乐深层次的元素才能抵制审美娱乐浅表化的症候。无论是艺术、审美文化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会提供给我们一种喜悦感、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我们在令人满足的情绪感觉中体验到生命的全部所在,这样的审美快感是足以使我们产生幸福的东西,这种审美快感不仅仅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愉悦,它和我们的审美价值观(审美价值理想、审美价值标准)黯然切合,从而带给我们对审美对象和自我的一种欣然肯定。“在观赏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时,所产生的愉悦经验似乎是对具有这种价值的对象的肯定”,〔1〕同时也是对肯定这种价值的主体的自我肯定,总而言之,审美快感就是在对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双重肯定中产生的心灵状态。
身临消费时代娱乐过度化、娱乐泛化的审美文化语境,我们该如何追寻真正的审美快感?以期获取审美带来的深层幸福感?在审美的对话和交往中,需同时达到以下几点:
一、超功利快感
审美快感不同于其它快感,如纯粹的官能快感和纯粹的道德快感,这些快感都是建立在功利需求和实用享用上的。真正的审美快感,更侧重于纯粹性和高尚化。虽然审美不排除官能快感,但是将官能快感等同于美感,既泛化了美感又降低了美感。①我们应该尊重审美活动的现实,进行合情合理地界定,审美快感包含官能快感,以官能快感为最基本的生理基础,但比官能快感更丰富、更深刻,它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体验。
狭义的快感是指在感官快感的基础上审美主体的情绪的愉快,是和痛感相对的一种情感经历。这种狭义的“快感”“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它们之中有一大部分来自气味和声音,总之,它们来自这样一类事物:在缺乏这类事物时,我们并不感觉到缺乏,也不感到什么痛苦,但是它们的出现却使感官感到满足,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2〕而广义的快感指的是艺术品给人心灵和精神上带来的满足而引起的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情感的愉悦不一定原初的表现为感官和情绪上的快感,有时是痛感或者其他种类的非快乐情绪体验。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看到了不同的艺术产生不同的快感,悲剧和音乐都能使人的情感受到感染并得到“净化”等等。〔3〕
审美快感超越狭义快感。主体的艺术感觉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生理欲望的转化机制,它产生于官能快感又超越官能快感,它是建立在主体生理感觉基础上的超自然的性能。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感觉,它可以超越客体自身的物质属性和功利性,即马克思所说的“懂音乐的耳朵”与“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超越狭义快感(官能快感)的审美愉悦,直达人的心灵和精神。“简而言之,美是一种满足人类心灵的愉悦。爱迪生宣称:‘没有什么东西比美更能直接地进入到心灵,美通过想象直接传递一种神秘的满足和自满——正是它的首次发现用一种精神上的快乐感动心灵,并把一种愉悦和高兴,散布到心灵所有的官能。’(《旁观者》第412期)”。〔4〕美正是以其趋向心灵和精神的愉悦区别于一切官能享受和欲望满足的狭义快感。
只有超越狭义快感,才能达到肉体和精神的健康和谐,丰富人的生活,增加人生的乐趣。莫尔曾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构想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将审美和审美教育视为健康和人生的最大快乐。身体肉体上的和谐和健康体魄,以及情感陶冶方面的愉悦是乌托邦快乐的两类,都具有“一种秘密的非常动人的力量”。〔5〕在当代,很多人将娱乐和审美愉悦混为一谈,认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都是艺术美。对审美愉悦和娱乐作出明确清晰的区别非常重要。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呈娱乐化、非理性化、无精神化的倾向,正印证了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对艺术的担忧和谴责——柏拉图认为大多数艺术败坏了道德原则,危害公共秩序。当代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后现代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日见端倪。F.R.李维斯的命题振聋发聩警示着当代的审美文化创造者:“在艺术不能高扬和享有智慧和尊重的地方,这种文化是病态的。”〔6〕我们应该让“人类灵魂与自身搏斗,高层次能力与低层次的放纵搏斗。”〔7〕决不能耽于“艺术提供道德败坏的快乐”。〔8〕这其实涉及到娱乐和艺术的区别,两者虽都带来“愉快”(生理的或是心理的),但其间的区别很大。
尤其在当前娱乐化的审美文化语境下,审美主体选择优秀的艺术品,将其作为庸俗化和虚无化审美价值观倾向的解毒剂。好的艺术品是那些有助于人类本性真正实现的东西(我们始终是站在人类本性是和谐的健全的自由的这一立场的),这种本性的实现正好构成与精神病的心理失调相反的一极。许多优秀的艺术品不能给人娱乐轻松的感觉。我们能说可以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中获得娱乐吗?不能,当我们欣赏这些艺术品时,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中,与角色一起去经历、体验,对话、交流,就会获得类似于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就的审美愉悦感觉。
二、感受痛感
审美快感带给欣赏者的并不是单一的至始至终的快乐感受,随着审美主客体间性的对话、审美主体间性的交流逐渐扩展,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也像书卷一样逐渐展开。希望和失望、欢乐和痛苦、平和和焦急——人类所能够体验到的情感在审美的世界里再次鲜活地历经着。审美快感既是欣赏者审美活动结束后的心理情感状态,也是自欣赏活动始就能体验到的丰富的情感历程。审美快感的历程不仅指向单一的轻松平和,在快乐和悲痛的两种情感中,优秀的审美文化似乎更偏向于后者,而且痛感最终化解为一种令人无法拒绝的快感。钱钟书曾指出:“吾国古人言音乐以悲哀为主。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这种现象还不仅局限于音乐,在读诗赏景中也大量存在,而且没有中西之分,古今之别”。我们也有切身的体会,最能深深抓住人的情感的眷恋和回味的往往是哀情的、悲壮的、幽怨的艺术,它们虽然让我们痛着,但也同时让我们快乐着,享受着,迷恋着。为什么人类青睐让人沉重的痛感而轻薄让人轻松的快感?
在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当体验着痛感时,我们可以在心理上、精神上战胜那些压抑人、压迫人的种种不自由的对象,从而感受到升华后的快感和自我解放后的快感。亚里斯多德分析悲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在艺术所虚构的不幸中释放不快情感的淤积,康德分析崇高给人的愉悦更主要体现在人的优越的理性能化解感性所遭遇的种种不测,从而展现出自身主体性的强大。卡西尔曾对此作了以下解释:“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受索福柯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或者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所有感情的话,那我们简直就难免于休克和因紧张过度而精神崩溃了。但是一旦把所有这些痛苦和凌辱、残忍与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其他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在自由。”〔9〕欣赏者在战胜给人种种痛感的不自由的异化状态后,获得主体精神的解放,从而体验到一种审美愉悦感。
同时,不管怎样解释人类为何偏爱悲情艺术,为何总沉溺于痛感体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悲情艺术给人的痛感不是实际的痛感,而是“无害的痛感”,或者说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痛感,只有情景而没有实在的痛感;对悲情艺术的鉴赏让人在当下的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痛感之后,获得压抑情感的释放,灵魂获得净化,心灵得到阔大和安宁,从而体验到精神自由的喜悦。因此,审美文化中真正的审美愉悦不仅让人感受到优美的对象,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人体验诸如悲剧性、崇高等审美对象,以振奋当代审美文化给人精神带来的浅表化的、官能化的萎靡倾向,作为一剂时代精神的解毒剂,以纠正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给我们的价值精神世界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
三、直抵深层自我
审美感受具有层次性,形成了审美体验的表层效果和深层效果,日常生活经验的效果和艺术作品的效果应当得以区分。艺术和优秀的审美文化的魅力来自于它的深层效果,这是它从平庸琐碎杂乱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提炼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审美快感,“都对深层的自我产生吸引力,并且把握它的深层本性。”〔10〕莫里茨·盖格尔认为,艺术的表层效果是由娱乐效果或者快乐效果组成,它只是一种在人的生理和生命领域中产生的快感,是一种可能由某种直接的刺激,或者由于人们对一个固定的客体的注意而引起的快乐;而深层效果产生于艺术作品内在的魅力对深层自我的吸引力,它是一种在人的人格领域所产生的幸福,是一种由艺术品本身固有的艺术价值所引起的幸福感。艺术的审美体验带给人的深层效果就是这种幸福感。“幸福是一个人的状态,而快乐则主要是一个孤立事件的外衣。”〔11〕真正的审美快感是人对最高级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肯定。
这种对自我价值肯定所带来的审美幸福愉悦感,需要审美活动中自我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我与另一个“我”的对话,不论是“本我”、“超我”还是在审美的瞬间重新发现的“自我”,都是欣赏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常态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都可以构成欣赏者自我心灵对话的对象。在对话中让灵魂悸动、心扉打开,从中升腾起一股新鲜的生命力量,这种深层对话关乎人生的深切体验、对人性的深入探讨、人格精神世界里的深刻交流。因为“只有艺术的深层效果才能达到人的层次,才能转到自我的更深层的领域,并且因此把它们自身从快乐的层次转移到幸福的层次上。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艺术效果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因为他不可能渗透到幸福植根于其中的人格领域之中去;它只能通过仅在表面上发挥作用的纯粹的快乐来反映内容。”〔12〕在审美过程中,直抵深层自我,进行深层审美愉悦效果的体验,如从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反应,转移到对审美客体从内心加以注意,或者进行特殊的领会。并且有意识地领会客体的艺术价值,不是借“生命的”反应去欣赏艺术品,而是进入我们的内在人格中去领会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只有长期坚持对深层审美愉悦效果的体验,审美主体的人格领域才会得到升华、丰富和拓展。完美的艺术作品,“不仅对于富有精神性和理智性的人具有吸引力,而且它还对人
和生命的统一具有吸引力。它使生命的力量和人格的活力充分运动起来。”〔13〕
四、体验个体化审美
审美价值是种独一无二的东西,在每一个艺术作品中都能实现,它是一个个别的价值,人们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能接近它。“只有通过他的主观自我的直接体验才能够理解价值”,〔14〕正如康德所指出的那样,“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概念思维在审美价值的领悟的过程中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除了完善自己的直接经验之外别无他法,我们必须观看和感受这些价值——而不是“了解”这些价值。分析可以存在于思维的领域中,但是,只有当它使人离开直接体验只是为了使人再一次回到直接体验上来的时候,它才真正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因为,“对于任何这样的价值分析来说,只要它涉及的是一般的价值,它就无法触及艺术作品本身,因为分析仍然存在于那些概念和价值的一般性之中。”〔15〕对审美的特殊价值只有从体验出发,最后又再次回到体验,只有拥有了个体化审美体验,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审美快感。
审美主体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真正集中精力于现象(并且只集中精力于现象),”“不允许自己被那些无关紧要的考虑和偏见引入歧途”〔16〕。审美活动是一种很强烈的个体体验的活动,这种体验别人无法代替,对象的价值只对自己存在。审美快感往往曲径通幽,在审美对象的带领下,我们迂回步行在值得期待和惊喜的长廊中,不受大众传媒的控制和引诱,自主追求真切的审美直观体验,拥有各自丰富多元的体验,这正如莫里茨·盖格尔所说的,“我们只能够努力使他觉悟起来;我们可以逐渐地引导他得出这些结论,引导他得到正确的主体心灵的框架。但是,我们却不能向每一个人具体展示这些结论,就像它们是有关植物、石头,或者物理实验的结论是我们所做的那样。”〔17〕
当然,审美主体体验个体化审美的同时,也要注意审美愉悦有社会性的一面。审美主体虽然不同,但在共同的审美实践中,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语境下的审美主体,有着更为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对美丑的欣赏和辨别拥有一些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且不同的审美主体之间有着社会交流的驱动和欲望,因此审美快感还来源于不同审美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往以及主体间的审美愉悦的分享。
〔参考文献〕
〔1〕〔7〕〔8〕 〔英〕H·A·梅内尔(HugoA.Meymell).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44.
〔2〕〔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98.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1-45.
〔4〕〔美〕L·P·维塞尔.活的形象美学——席勒美学与近代哲学〔M〕.毛萍,熊志翔,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37.
〔5〕〔英〕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49.
〔6〕〔英〕F·R·李维斯,Q.D. 李维斯.小说家狄更斯〔M〕.伦敦,1970:236.
〔9〕〔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0.
〔10〕〔11〕〔12〕〔13〕〔14〕〔15〕〔16〕〔17〕〔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0,69,66,67,73,123,134,14,15.
〔责任编辑: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