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也意味着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享受科技与时尚带来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同时,还要顺应瞬息万变的生活节奏带来的压力。来自外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压力以及自身的身心疲惫使得人们在重压之下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这不仅是文人学者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影视剧工作者的资料来源。电影所需要的不是曲折离奇的而是简单朴素的故事。影片制作者的独特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要表现在细节的画面结构里,而不在于多弄些热闹的场面。[1]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催生出一系列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早年的《奋斗》(2007年)、《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年)、《媳妇的美好时代》(2010年),到近年来的《妯娌的三国时代》(2012年)、《咱们结婚吧》(2013年)、《大丈夫》(2014年)等等。这些影视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反映当今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近期上映的《大丈夫》以其独特的台词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了广泛好评,也使当下社会所处的时代在本剧的台词风格中得以展现。尽管如此,一些台词的设定包括人物的关系的设置仍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值得商榷。
一、台词戏剧化
说到中国传统电视剧的台词风格,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生活化。几乎不假雕琢的人物对话、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加之简单的风趣幽默构成了以往观众对中国传统电视剧台词的印象。比如甲说“吃了没?”乙会回答“吃了”或“没吃”。这一现象并不是编剧才疏学浅,而是和中国电视剧的题材相关的。我们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电视剧都是以相对轻松的家庭轻喜剧为题材的,加入一些伦理、道德、感人、时尚的场景,使整个剧作的氛围都处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使观众在茶余饭后观看的时候不会产生什么消极情绪,既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馨,又消磨了时光。不过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观众对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好看,还要有意义,还不能落入低俗,当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电视剧作为艺术品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就给剧作者出了不小的难题,而《大丈夫》这部电视剧比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特立独行的台词风格,标新立异的三段恋情,对生与死的探讨,开放式结局等等,这些在中国之前的影视剧特别是家庭伦理剧中是很少出现的。虽然本剧仍有很多的不足,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衔接也略显突兀,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比较好的反映当下百姓审美水平的电视剧。整个剧中在台词生活化的基础上加入大量戏剧化元素,一些场景戏剧化的再现,使得整个剧增色不少,同时引领了一些时尚之风,最重要的是使整个作品更加艺术化,而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部电视剧的风格一般都是由导演风格来决定,比较容易展现导演风格一点就是台词风格。台词不仅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突出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说出同一句话就能反映出不同的性格。《大丈夫》的台词风格极富戏剧化,使观众耳目一新。将戏剧的台词运用到电视剧中,不仅使整部剧显得更加的诙谐幽默,更加有“嚼头”,同时也有一定的“解构主义”的色彩。比如这样一个场景,赵康劝去意已决的顾晓岩回心转意,希望她能继续留在赵康的咖啡馆里。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赵康一通煽情的诉说,各种软磨硬泡,顾晓岩妥协,而在《大丈夫》里台词是这样设置的,赵康说“你要走也可以,房租我可不退啊。”按剧情发展观众都知道,看似冰冷的一句话,实则暖人心扉。已经走投无路的顾晓岩根本无力支撑基本的生活开销,更别说租其它的房子了,这样一句台词不仅省去了本该有的陈词滥调,而且突出了人物性格,同时起到了剧情发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这样一句台词摒弃了中国电视剧原有的一些陈旧的价值观和传统思想,用反语表达显得更新潮,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一个思路,时尚、“不服软”的台词风格也刚好表达了当下青年人的一些秉性,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台词的后现代解构主义
在《大丈夫》的尾声阶段有这样一个情节:欧阳淼淼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去美国留学的旅程,其父欧阳剑万分不舍,一再叮嘱道:“淼淼啊,有件事一直想对你说。”欧阳淼淼并不等父亲把话说完便插一嘴:“别告诉我我不是你亲生的啊。”令人捧腹的回答,不仅幽默风趣,还颇具“后现代解构”的意味。中国传统礼教讲究长辈说话晚辈是不能插嘴的,虽说现代的影视剧晚辈与长辈吵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一嘴插得如此具有艺术效果,的确不多见。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开始逐渐在电视剧行业中取得突破,从最早的室内剧发展到后来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无论什么题材,情节曲折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必要因素。好看的,刺激的,离奇的,这些因素加入到剧目当中才够吸引眼球,这也使得我国电视剧催生出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常常用到的婚外情败露、私生子出现、孩子非亲生、父母逼婚、孩子逃婚等等令人哭笑不得的套路,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定式。每当一个家庭其乐融融的时候便会闯入一个不速之客,或是内部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当一个长辈对晚辈作临别叮嘱时如果说到“有件事一直没告诉你”时,很多观众早已猜到孩子非亲生这一狗血的剧情。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无形中使我国电视剧题材范围变窄了,大家似乎对这些定式乐此不疲,观众自身也需要检讨,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模式依然会取得不错的收视率,是编剧的错还是观众的问题,很难说清。《大丈夫》中欧阳淼淼这一句台词不仅是剧目本身的一个亮点,打破的原有模式,轻松愉快,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回味,令人深思。
三、生与死的讨论
几千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老百姓心中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忌讳,死亡便是忌讳之一。无论是贫富贵贱,以谈“死”色变来形容中国老百姓绝不为过。在中国影视剧中,关于死亡的哲学与探讨更是凤毛麟角,几乎等于空白。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很明了的揭示了新的生命取代旧的生命,使得物种的以保持活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所以说一个个体的死亡也可理解成整个群落的永生。只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太畏惧死亡,以至于恐于面对,当然,出于本能,我们谁又能真正的坦然面对死亡呢?可能当顾大海决定拔掉爱妻各种维系生命的管子之后,他坦然了。欧阳剑喜得贵子后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了,这些表达都是电视剧中难得的段落。《大丈夫》能在剧中多次探讨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可谓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一次飞跃。 在遭遇那些悲剧和死亡的时候,人会清楚地意识到构塑了其它所有问题的根本问题——歌德称之为“原本现象”(Urphanomen)。[2]尼采曾总结过,“人生下来就死了。”一个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是死亡的倒计时,当人面临死亡的时候,很多不解的疑惑也就此明朗,这些问题在《大丈夫》中均有体现,比如欧阳剑在剧中的台词:“这世界上但凡会喘气的,他都得面临死亡这个问题。”欧阳剑在剧中代表着精英阶层,顾大海代表平民百姓,而死亡便是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能共同谈论的话题,这本身就是死亡的奥妙,欧阳剑这句话恰恰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司马迁在《报仁安书》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在欧阳剑看来,顾大海的生命就像鸿毛一样轻,自己的学识足以让他成为“泰山”,当他人到中年老来得子之时方能悟到,人或许有贫富之分,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特殊意义的,顾大海对于整个家、对于两个女儿来说就是泰山,而老迈的欧阳剑对于呱呱坠地的婴儿,同样也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大丈夫》中最感人也是最有争议的一段情节就是顾大海决定放弃给自己的结发妻子刘慧娟继续治疗,让她平静的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一些观众反映顾大海无情无义,有些人认为这个做法太过草率,导演的用意不在讨论这个做法是否可取,而是要表达生命的存在价值。对于其他人来说,刘慧娟或许还活着,但是对于顾大海,爱妻的灵魂已经死了,两个人的默契在此刻显露无遗,剩下的躯壳除了增添痛苦之外,再无他意,这么做除了解脱之外更多的是给刘慧娟最后的尊重,也是最后的告别。
四、不足
虽然《大丈夫》在收视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台词运用上的也有一定的突破。但是整个剧中除了这些令人可喜的地方之外,仍有很多不足。
比如在顾晓岩偶遇赵康母亲时的一番对话,赵母欣赏顾晓岩的学识,问到英语级别时顾晓岩回应道:“八级。”且不论顾晓岩是否真有英语八级的水平,对于赵母这种没有上过学的人来说“四级”都绰绰有余,况且“英语八级”在我国英语等级水平考试中还属于英语专业考试的范畴,对于学工业设计的顾晓岩几乎沾不到八级考试的边。这样的台词设计多少显得不妥,更让人觉得好笑。
《大丈夫》中除了这种台词设置略显不妥的地方外,从伦理上讲还有很多“硬伤”。整个剧中顾晓珺的台词犀利,不留情面,干净利落,给人以新时代女强人的感觉,虽说台词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但不分场合、不分状况的都是这种风格的犀利言语就不太妥当了。在我国传统礼教中,百顺孝为先,在顾母去世后按照常理应该和僵持的父亲化解一些矛盾,即便是为突出本剧的与众不同,在母亲去世后仍然无理地怒骂父亲甚至扬言断绝父女关系仍然显得不妥。
此外,剧中争吵的情节贯穿始终,其中不少段落的争吵显得十分牵强,戏剧冲突不够强烈,不足以使人争吵,给观众感觉仅仅是为了剧情发展强行“安排”的吵架,这也是我国目前电视剧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结语
《大丈夫》虽然是一部质量较高的作品,但在台词的设置上以及剧情的编排上仍有一些问题。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也为我国今后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另辟蹊径的故事,富有戏剧性的台词,套用模式之余加入创新思路。其中台词的创新便是编剧工作者重点需要用心思考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巴拉兹·贝拉著,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77.
[2]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一、台词戏剧化
说到中国传统电视剧的台词风格,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生活化。几乎不假雕琢的人物对话、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加之简单的风趣幽默构成了以往观众对中国传统电视剧台词的印象。比如甲说“吃了没?”乙会回答“吃了”或“没吃”。这一现象并不是编剧才疏学浅,而是和中国电视剧的题材相关的。我们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电视剧都是以相对轻松的家庭轻喜剧为题材的,加入一些伦理、道德、感人、时尚的场景,使整个剧作的氛围都处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使观众在茶余饭后观看的时候不会产生什么消极情绪,既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馨,又消磨了时光。不过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观众对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好看,还要有意义,还不能落入低俗,当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电视剧作为艺术品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就给剧作者出了不小的难题,而《大丈夫》这部电视剧比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特立独行的台词风格,标新立异的三段恋情,对生与死的探讨,开放式结局等等,这些在中国之前的影视剧特别是家庭伦理剧中是很少出现的。虽然本剧仍有很多的不足,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衔接也略显突兀,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比较好的反映当下百姓审美水平的电视剧。整个剧中在台词生活化的基础上加入大量戏剧化元素,一些场景戏剧化的再现,使得整个剧增色不少,同时引领了一些时尚之风,最重要的是使整个作品更加艺术化,而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部电视剧的风格一般都是由导演风格来决定,比较容易展现导演风格一点就是台词风格。台词不仅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突出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说出同一句话就能反映出不同的性格。《大丈夫》的台词风格极富戏剧化,使观众耳目一新。将戏剧的台词运用到电视剧中,不仅使整部剧显得更加的诙谐幽默,更加有“嚼头”,同时也有一定的“解构主义”的色彩。比如这样一个场景,赵康劝去意已决的顾晓岩回心转意,希望她能继续留在赵康的咖啡馆里。如果按照以往的思路,赵康一通煽情的诉说,各种软磨硬泡,顾晓岩妥协,而在《大丈夫》里台词是这样设置的,赵康说“你要走也可以,房租我可不退啊。”按剧情发展观众都知道,看似冰冷的一句话,实则暖人心扉。已经走投无路的顾晓岩根本无力支撑基本的生活开销,更别说租其它的房子了,这样一句台词不仅省去了本该有的陈词滥调,而且突出了人物性格,同时起到了剧情发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这样一句台词摒弃了中国电视剧原有的一些陈旧的价值观和传统思想,用反语表达显得更新潮,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一个思路,时尚、“不服软”的台词风格也刚好表达了当下青年人的一些秉性,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台词的后现代解构主义
在《大丈夫》的尾声阶段有这样一个情节:欧阳淼淼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去美国留学的旅程,其父欧阳剑万分不舍,一再叮嘱道:“淼淼啊,有件事一直想对你说。”欧阳淼淼并不等父亲把话说完便插一嘴:“别告诉我我不是你亲生的啊。”令人捧腹的回答,不仅幽默风趣,还颇具“后现代解构”的意味。中国传统礼教讲究长辈说话晚辈是不能插嘴的,虽说现代的影视剧晚辈与长辈吵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一嘴插得如此具有艺术效果,的确不多见。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开始逐渐在电视剧行业中取得突破,从最早的室内剧发展到后来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无论什么题材,情节曲折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必要因素。好看的,刺激的,离奇的,这些因素加入到剧目当中才够吸引眼球,这也使得我国电视剧催生出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常常用到的婚外情败露、私生子出现、孩子非亲生、父母逼婚、孩子逃婚等等令人哭笑不得的套路,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定式。每当一个家庭其乐融融的时候便会闯入一个不速之客,或是内部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当一个长辈对晚辈作临别叮嘱时如果说到“有件事一直没告诉你”时,很多观众早已猜到孩子非亲生这一狗血的剧情。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无形中使我国电视剧题材范围变窄了,大家似乎对这些定式乐此不疲,观众自身也需要检讨,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模式依然会取得不错的收视率,是编剧的错还是观众的问题,很难说清。《大丈夫》中欧阳淼淼这一句台词不仅是剧目本身的一个亮点,打破的原有模式,轻松愉快,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回味,令人深思。
三、生与死的讨论
几千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老百姓心中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忌讳,死亡便是忌讳之一。无论是贫富贵贱,以谈“死”色变来形容中国老百姓绝不为过。在中国影视剧中,关于死亡的哲学与探讨更是凤毛麟角,几乎等于空白。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很明了的揭示了新的生命取代旧的生命,使得物种的以保持活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所以说一个个体的死亡也可理解成整个群落的永生。只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太畏惧死亡,以至于恐于面对,当然,出于本能,我们谁又能真正的坦然面对死亡呢?可能当顾大海决定拔掉爱妻各种维系生命的管子之后,他坦然了。欧阳剑喜得贵子后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了,这些表达都是电视剧中难得的段落。《大丈夫》能在剧中多次探讨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可谓是中国影视行业的一次飞跃。 在遭遇那些悲剧和死亡的时候,人会清楚地意识到构塑了其它所有问题的根本问题——歌德称之为“原本现象”(Urphanomen)。[2]尼采曾总结过,“人生下来就死了。”一个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是死亡的倒计时,当人面临死亡的时候,很多不解的疑惑也就此明朗,这些问题在《大丈夫》中均有体现,比如欧阳剑在剧中的台词:“这世界上但凡会喘气的,他都得面临死亡这个问题。”欧阳剑在剧中代表着精英阶层,顾大海代表平民百姓,而死亡便是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能共同谈论的话题,这本身就是死亡的奥妙,欧阳剑这句话恰恰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司马迁在《报仁安书》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在欧阳剑看来,顾大海的生命就像鸿毛一样轻,自己的学识足以让他成为“泰山”,当他人到中年老来得子之时方能悟到,人或许有贫富之分,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特殊意义的,顾大海对于整个家、对于两个女儿来说就是泰山,而老迈的欧阳剑对于呱呱坠地的婴儿,同样也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大丈夫》中最感人也是最有争议的一段情节就是顾大海决定放弃给自己的结发妻子刘慧娟继续治疗,让她平静的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一些观众反映顾大海无情无义,有些人认为这个做法太过草率,导演的用意不在讨论这个做法是否可取,而是要表达生命的存在价值。对于其他人来说,刘慧娟或许还活着,但是对于顾大海,爱妻的灵魂已经死了,两个人的默契在此刻显露无遗,剩下的躯壳除了增添痛苦之外,再无他意,这么做除了解脱之外更多的是给刘慧娟最后的尊重,也是最后的告别。
四、不足
虽然《大丈夫》在收视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台词运用上的也有一定的突破。但是整个剧中除了这些令人可喜的地方之外,仍有很多不足。
比如在顾晓岩偶遇赵康母亲时的一番对话,赵母欣赏顾晓岩的学识,问到英语级别时顾晓岩回应道:“八级。”且不论顾晓岩是否真有英语八级的水平,对于赵母这种没有上过学的人来说“四级”都绰绰有余,况且“英语八级”在我国英语等级水平考试中还属于英语专业考试的范畴,对于学工业设计的顾晓岩几乎沾不到八级考试的边。这样的台词设计多少显得不妥,更让人觉得好笑。
《大丈夫》中除了这种台词设置略显不妥的地方外,从伦理上讲还有很多“硬伤”。整个剧中顾晓珺的台词犀利,不留情面,干净利落,给人以新时代女强人的感觉,虽说台词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但不分场合、不分状况的都是这种风格的犀利言语就不太妥当了。在我国传统礼教中,百顺孝为先,在顾母去世后按照常理应该和僵持的父亲化解一些矛盾,即便是为突出本剧的与众不同,在母亲去世后仍然无理地怒骂父亲甚至扬言断绝父女关系仍然显得不妥。
此外,剧中争吵的情节贯穿始终,其中不少段落的争吵显得十分牵强,戏剧冲突不够强烈,不足以使人争吵,给观众感觉仅仅是为了剧情发展强行“安排”的吵架,这也是我国目前电视剧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结语
《大丈夫》虽然是一部质量较高的作品,但在台词的设置上以及剧情的编排上仍有一些问题。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也为我国今后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另辟蹊径的故事,富有戏剧性的台词,套用模式之余加入创新思路。其中台词的创新便是编剧工作者重点需要用心思考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巴拉兹·贝拉著,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77.
[2]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