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材料拓展幼儿学习的可能性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li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性材料(亦称之为低结构材料)是指儿童在游戏时可以移动、操作、控制和改变的吸引人的、很好找到的物件和材料,是可以激发幼儿身上的“科学家品质”的“智能”材料。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在《三只小猪》的故事背景下,利用开放性材料可以自由组合、排列、拆分、复原的特点,为其学习拓展了无限可能。

一、与材料的感官互动中,拓展幼儿的感知力


  感官,是幼儿学习成长的生理基础。他们用眼睛认识事物,用耳朵听辨声音,用双手探究物体……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其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积极互动,从而架构起感知觉神经之间的链接,达到新旧经验的衔接,逐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周一午间散步的时候,操场上的枯树枝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嘉嘉问:“这些树枝有什么用啊?”“可以用来烧火。”“可以用来做篱笆。”“可以做木工坊的材料。”“可以给猪老二盖一个树房子……”其中,做树房子的创意激起了幼儿的建构兴趣。
  教师指着树枝追问:“树枝怎么来盖房子?”孩子们回答:“要像书上那样一根一根排起来。”教师继续问:“怎样才能有一根一根的树枝呢?”“用手拗。”“用剪刀剪。”“用锯子锯……”材料是引发幼儿感知的媒介。当教师意识到在《三只小猪》的故事背景之下,幼儿对树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通过提问的方式推动幼儿与材料发生互动的可能。

  达成盖树房子的共识之后,孩子们开始了树枝的收集。他们找来剪刀、锯子开始忙活起来。过了一阵,有的孩子扔了工具直接用手拗,有的孩子在树枝堆里翻捡着什么,还有的孩子在不停议论……3~6岁儿童思维依然带着直觉行动性,他们通过看、听、摸、闻等直接感知的方式,获得了最直接的感受和最真实的体验。他们知道使用工具能方便收集,但并不是所有的操作都需要使用工具,譬如一些细小的树枝直接用手更方便;他们发现有的树枝在获取时有难度,分拣之后再收集可以提高效率,如紫薇花枝;他们闻到了香樟树的香味,进而发现每一种树枝都有自己的味道;他们听到了不同树枝断裂时发出的声音,联想到了吃薯片的声音……幼儿在与树枝的互动过程中,辨析树的颜色、质地、味道、声音等相关信息,获得新的体验和认识。
  开放性材料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当幼儿开始感知物体“触摸”世界时,内在的自发性学习便被激活,幼儿与开放性材料的互动越多,感知也越丰富。

二、在材料的表征想象中,拓展幼儿的创造力


  开放性材料具有无数的变数,为幼儿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他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身需求创造性地表达。
  幼儿的创造可以是一种材料也可以是具有意义的多种组合。孩子们把一根根树枝围绕中心放射状排列,创造出了太阳和小花;在泥团上插上两根树枝变成了可爱的兔子;围着泥团插一圈树枝变成了狮子;插满短细枝就是刺猬……通过摆放、拼接、组合,幼儿创造出丰富的形象,创造的过程就是具体形象思维的再现,充分满足了游戏的需求。
  开放性材料是激励幼儿进行想象创造活动的完美媒介。教师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以便幼儿能进行丰富的想象;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材料,以便幼儿在创造过程中可以反复摆放、拼接、组合、复原,为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创造力得到充分的生发。开放性材料让幼儿有权利和能力来表达自己的创造思维,实践他们的创作行为。

三、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拓展幼儿的探究力


  兴趣是幼儿探究的源动力,适宜的问题能让幼儿保持持续探究的欲望。他们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在排列树墙的时候,孩子们遇到了问题:“老师,我的树枝不够用了。”收集了六大筐的树枝,怎么会不够?原来第一次随机收集来的树枝长短不一。怎样才能获得孩子们想要的尺寸呢?有的孩子拿着树枝一根一根和树墙比对,对长出来的树枝进行二次修剪,给短一点的树枝进行拼接。孩子们采用截取和拼接的方法,解决了一部分所需材料长短不一的问题。在幼儿聚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排序、分类,初步理解并建构有关尺寸和测量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理解和建构,更是其基础经验的应用和迁移。开放性材料可操作、可组合的特性,为幼儿的探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使他们有足够多的机会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发现操作与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促进问题的解决。
  孩子们拼搭的树房子都是平摆在桌上的,后来他们有了让树房子站起来的想法。如何让树房子站起来呢?有的孩子觉得把四块树墙绑在一起就可以站起来。但是他们试了几次,绑起来的树枝都是松松垮垮的,不像一面墙。A组幼儿想起了用雪糕棒做相框的方法。他们先把四排树枝绑成一个方框,然后把方框竖起来,但是稍稍一用力,方框就变形了。他们觉得方框很轻,而树枝有点重,毛根绑不牢,提出要用毛糙一点的麻绳绑。找来麻绳后,孩子们把四排树枝绑在一起,比之前用毛根绑稳定了一点,但还是会有一点斜。有孩子建议在中间加一根树枝让它撑住,于是他们在树框中间加上了一根树枝,将这样的树框称之为树墙。树墙站不起来,他们就找来娃娃家的小方桌,有孩子提议,把树墙绑在桌子腿上,他们试了试,发现树墙的宽度要比小方桌宽,只能绑一条腿,于是他们先把树墙的一边对齐桌腿绑起来,然后再把绑其他的,树房子终于站起来了。
  研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成人很容易理解的地基、框架、结构,对孩子们来说却生涩难懂。如何让树房子站起来,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迁移用雪糕棒做相框的经验,把树枝围绑成“面”再组合成“体”,最终解决了树房子站不起来的问题。在观察、理解、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不断操作、调整材料,建构起线、面、体的联系,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逐步建构新知,通过学习一个知识,打开学习多个知识的通道。同时,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同事物运作方式之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推进自身学习探究的不断深入。

四、在作品的共同建构中,拓展幼儿的合作力


  幼儿期是社会性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材料是幼儿交往合作的基础,他们在生活、游戏、学习中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自发组织在一起,相互配合行动达成目标。
  在建构树屋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结伴建立多个项目小组,促进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如A组幼儿要收集粗树枝,他们结伴使用锯子锯树枝,在锯树枝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树枝会不停地动,锯子会从锯槽里跑出来,于是他们叫来同伴,请同伴以用手按、用脚踩的方式把树枝固定住。锯不动的时候,他们还会相互换人。整个锯树枝的合作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协商、自主分工,不仅是小组收集目标的达成,也是幼儿个体能力的发展。拉锯的幼儿感受到在推拉的过程中力量的配合,稳定树枝的幼儿感受到了拉锯时力量的传递。
  当看到树屋站起来了,小雯指着树墙说:“这里都是洞洞啊。”
  听着小雯的话,小丽说:“树枝只有一点点了,我们只能绑几根,不够的。”
  小强说:“我们还有麻绳,也可以绑麻绳的呀。”
  小丽说:“那个布条也可以的。你绑布条吧。小雯,我和你绑麻绳吧,你过来帮我拿好麻绳球。”
  于是,A组的孩子们都开始用麻绳、布条绑树枝。绑了一阵,小丽叫起来了:“都绑住了从哪里进去呀?我们要把门和窗留出来。”接着,他们又开始商量拆哪面树墙和留哪个门窗了。
  在建构树屋的过程中,教師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在合作中相互交流、陈述观点,不断调整合作行为、优化合作方案。开放性材料任意组合、排列、拆分、复原的特点,为幼儿的深入合作创造了可能,不断促进其合作能力的提升。
  英国哲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说:“学习,它是可见的。”在建构树房子的过程,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开放性材料,支持幼儿在自主体验、创造想象、问题探究、合作交往等方面不断地深入,拓展了幼儿的有效学习。
其他文献
[摘要]国际投资争端中的国家责任问题主要涉及国际投资的法律保护问题,诸如对外国投资和投资者的待遇标准、国有化或者补偿问题等。ICSID裁决的Emilio Agustin Maffezinj V.The Kingdom of Spain一案是关于国际投资争端中国家法律责任经典案例。ICSID的法律意见,对东道国争端主体的行为何时归因于国家并形成国家责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
摘要:文章引入社会燃烧理论,探讨重大环境风险型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演化机理和防范措施:基于重大环境风险型工程项目特点,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进行分析;构建了重大环境风险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演化模型,并进行详细解释;从消除燃烧物质、控制助燃剂和降低点火温度三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重大工程项目;环境风险;社会稳定风险;演化;社会燃烧理论  中图分
摘要:职务晋升难、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是摆在县域公务员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中央颁布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为县域公务员拓宽职级晋升通道,至此,县域公务员存在职务晋升、级别晋升和职级晋升三种形式。职务分为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它们都由职位所决定;级别居于次要地位,并从属于职务,一般意义上的晋升是指职务晋升。但从实践来看,在县乡基层,职务晋升的制度安排往往会发生异化
摘 要:中国生态建设工作带有鲜明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色彩。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地方政府是集“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和“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双重角色于一身的行动者。而地方政府权力运作的结构背景——压力型体制与非程式化的乡土社会——也决定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正式的官僚体制制度实现对下级政府的动员,但是又必须通过某些非正式的策略来完成任务以应对上级检查。   关键词:生态建设;政策实施;压力型体制;权力
我的女儿辛迪9岁。她有时候觉得自己跟朋友们不一样。她喜欢棒球帽,喜欢嚼口香糖,喜欢所有她的朋友们明显不喜欢的东西。这让她觉得和朋友们相处有时会不融洽。每次当她向我诉说这方面的困惑时,我都会鼓励她不要介意别人的看法,鼓励她成为她自己。  早春的一天,邮箱里寄来了一张传单,本市一支足球队开始招生了,周六那天进行选拔赛。  辛迪很高兴,因为她特别喜欢踢足球,认为这是一个让她成为自己的机会。当她把想参加选
摘要:四川省阿坝州羌寨J村的“文化网络”主要由宗教信仰、家族势力、乡村精英和村规民约构成,它们分别发挥着凝聚村落的向心力、维系村落的政治格局、执掌村落的权威资源和规范村落的礼俗习惯的治理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家族势力对村庄政治的过度干预、精英民主对村民民主的强势挤压、礼俗规范对法治秩序的一定消解等现实障碍。究其原因,源于家族“在场”背景下追逐私利的利益驱动、村委会过度行政化与村民民主诉求的现实矛盾、
摘 要:我国农地抵押制度曾长期受制于对农民失地的担心,相关制度约束导致农地财产价值与融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经营权的流转将成为今后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农地抵押的客体也将主要定位为土地经营权。本文旨在研究“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抵押的基本原理——經营权的抵押价值及其作为抵押资产的实现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农地抵押权的法律构造进行探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收入一直采取“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分配政策,结果在实际运作中,初次分配只讲“效率”,很少“兼顾公平”甚至“不顾公平”,导致初次分配领域收入差距过大,再分配又难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可遏制,严重影响到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初次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初次分配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
摘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划分与配置是研究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结构的核心内容。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出发进行“解构”和“重构”,党内法规制度體系结构可分为层次结构、领域结构、载体结构三重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相互融合、规范科学且以体系化方式呈现的结构形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结构的科学化,既是党内法规理论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实践结果,应从构建党内法规体系结构
摘 要:中共十八大报告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称之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何践行这一民主形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南京市通过改革市政管理体制,在市政管理机构内部建立协商民主的制度平台,体现了当下我国城市管理中发展协商民主的新探索。实践经验表明,这种改革方式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关键词:市政管理;南京市;协商民主;治理;制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