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辛勤的劳动,极强的课堂应变能力,科学的教学手段,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逻辑思维等等,教师都达到这样一个较高的教学素质,那是极不容易的,这需要教师为之始终不渝地奋斗,契而不舍地追求,坚持不懈地拼搏,耐心专注地探索,水滴石穿地积累,高度自觉地投入,具备上述素质是实施高效教学的前提,实际教学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特点与启示:
特点: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与化学研究基本方法。重视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设计方案,对方案、结论进行评价并能应用结果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结合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分析数据寻找隐含的规律,挖掘有用信息去解决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试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体现STSE特点。
启示:教师带学生走向知识,“授之以渔”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有效备课——分工协作,集中讨论整合新课程知识
教师要在研讨弄透课标,理性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科学、有序、有效的指导;要在中个维度上确立高中复习的教学目标,重视四基(知识、技能、观点、方法)整合两套新教材(苏教版、人教版)中共同内容,关注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的延伸处(不同之处可以以信息题的形式在复习教案中给学生展示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基础上提升应用新知识能力);要关注教材各种栏目内容的全面落实。备课组教师分工协作、整理、讨论研究近几年高考题出处与教材关系,以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近几年高考题,各大市模拟题为指引编写高中复习学案。我们的一轮复习学案按要点扫描、知识梳理、典型例题(近几年高考题2~3题)反馈练习(10题以内)模式编写。利用学案让学生回归课本,梳理知识,通过做题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尽可能照顾到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复习中有所得从而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与促进能力发展过程统一起来。
三、有效上课——教学既有统一模式又要有关注多种模式整合
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阵地。高中复习课一般以讲——练——评模式展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教师要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严格控制中不讲[学生会(或看书会)少讲,不作要求的不讲(新课标要熟),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在讲解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在全体学生密切合作与广泛参与中推进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能力。重点难点问题要详细讲清原理、解题思路、方法规律,引导学生归纳理解也可以利用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在问题设置上关注将考点变为问题时要整合到关键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后能够得着。在二轮复习中,我们严格对照课标中知识点、考点要求给学生展示复习模式,关注知识间迁移、整合将问题设计成活动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以铁的氧化物与酸反应为例:
3FeO+10HNO3 == 3Fe(NO3)3+NO+5H2O
Fe2O3+6HI == 2FeI2+I2+3H2O
Fe3O4+8HCl == FeCl2+2FeCl3+4H2O
== 利用铁的中种不同氧化物与不同类型酸反应,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此类反应的本质。
教师还可以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特别是化学临界生在学生要求下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指导。强化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关方法、典型规律、能力整合;规范表达训练(口头、书面)。对照考纲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如考纲要求了解Cu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必修1中在资料卡片中有铜盐阅读资料,Cu和Cl2、浓HNO3, 浓H2SO4,稀HNO3反应,必修2中Cu冶炼(火法、湿法炼铜),选修3中CuSO4和氨水反应及 [Cu(NH3)4]2+结构,选修4中Cu2+水解,电解精炼、电镀Cu, 选修5中CH3CHO与Cu(OH)2悬浊液反应。通过课本知识的整合梳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类推发展学生能力。
四、有效练习——练习既有基础性又要注重多种能力的整合
高中化学复习练习题的选择要对照考点练准、练巧、练好,提高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多样性。选题要注意与课标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应性;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既要突出双基在问题中揭示学科思想方法规律,又要有迁移性,让训练题落到实处。我们在复习阶段利用学案,尽量让学生向实战方向练习(老师不带学生读题,不揭示,不分解题干不找题眼,而是选用恰当的问题,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自主完成,老师巡视,将了解的问题作为评讲的重点)尽量让学生限时训练,让学生全面参与,将各种解法讲出来师生共同参与评析;让学生充分暴露各种隐性问题,老师及时矫正学生错误。利用知识点的题型扫除盲点,强化热点,纠正错点;利用信息题让学生准确获取试题所给信息,整合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在给定情境中通过分析提升应用新信息能力。注重学生解题后的再思考过程,能一题一得,一题多得。强化学生审题,让学生对错误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反思考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块。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第八中学)
一、关注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特点与启示:
特点: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与化学研究基本方法。重视设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设计方案,对方案、结论进行评价并能应用结果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结合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分析数据寻找隐含的规律,挖掘有用信息去解决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试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体现STSE特点。
启示:教师带学生走向知识,“授之以渔”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有效备课——分工协作,集中讨论整合新课程知识
教师要在研讨弄透课标,理性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科学、有序、有效的指导;要在中个维度上确立高中复习的教学目标,重视四基(知识、技能、观点、方法)整合两套新教材(苏教版、人教版)中共同内容,关注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的延伸处(不同之处可以以信息题的形式在复习教案中给学生展示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基础上提升应用新知识能力);要关注教材各种栏目内容的全面落实。备课组教师分工协作、整理、讨论研究近几年高考题出处与教材关系,以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近几年高考题,各大市模拟题为指引编写高中复习学案。我们的一轮复习学案按要点扫描、知识梳理、典型例题(近几年高考题2~3题)反馈练习(10题以内)模式编写。利用学案让学生回归课本,梳理知识,通过做题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尽可能照顾到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复习中有所得从而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与促进能力发展过程统一起来。
三、有效上课——教学既有统一模式又要有关注多种模式整合
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阵地。高中复习课一般以讲——练——评模式展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教师要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严格控制中不讲[学生会(或看书会)少讲,不作要求的不讲(新课标要熟),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在讲解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在全体学生密切合作与广泛参与中推进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能力。重点难点问题要详细讲清原理、解题思路、方法规律,引导学生归纳理解也可以利用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在问题设置上关注将考点变为问题时要整合到关键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后能够得着。在二轮复习中,我们严格对照课标中知识点、考点要求给学生展示复习模式,关注知识间迁移、整合将问题设计成活动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以铁的氧化物与酸反应为例:
3FeO+10HNO3 == 3Fe(NO3)3+NO+5H2O
Fe2O3+6HI == 2FeI2+I2+3H2O
Fe3O4+8HCl == FeCl2+2FeCl3+4H2O
== 利用铁的中种不同氧化物与不同类型酸反应,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此类反应的本质。
教师还可以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特别是化学临界生在学生要求下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指导。强化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关方法、典型规律、能力整合;规范表达训练(口头、书面)。对照考纲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如考纲要求了解Cu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必修1中在资料卡片中有铜盐阅读资料,Cu和Cl2、浓HNO3, 浓H2SO4,稀HNO3反应,必修2中Cu冶炼(火法、湿法炼铜),选修3中CuSO4和氨水反应及 [Cu(NH3)4]2+结构,选修4中Cu2+水解,电解精炼、电镀Cu, 选修5中CH3CHO与Cu(OH)2悬浊液反应。通过课本知识的整合梳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类推发展学生能力。
四、有效练习——练习既有基础性又要注重多种能力的整合
高中化学复习练习题的选择要对照考点练准、练巧、练好,提高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多样性。选题要注意与课标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应性;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既要突出双基在问题中揭示学科思想方法规律,又要有迁移性,让训练题落到实处。我们在复习阶段利用学案,尽量让学生向实战方向练习(老师不带学生读题,不揭示,不分解题干不找题眼,而是选用恰当的问题,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自主完成,老师巡视,将了解的问题作为评讲的重点)尽量让学生限时训练,让学生全面参与,将各种解法讲出来师生共同参与评析;让学生充分暴露各种隐性问题,老师及时矫正学生错误。利用知识点的题型扫除盲点,强化热点,纠正错点;利用信息题让学生准确获取试题所给信息,整合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在给定情境中通过分析提升应用新信息能力。注重学生解题后的再思考过程,能一题一得,一题多得。强化学生审题,让学生对错误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反思考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块。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