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人类这艘巨轮已驶入历史长河中的二十一世纪河段,面对知识大爆炸,经济飞速发展。如今的教师应培养出怎样的二十一世纪的舵手呢?现代教育观认为:现代教育除了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变的科学观。若要实现上述的两个转变,必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就物理教学来说,我认为必须充分利用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简答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和讨论对一些原理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要把这些原理与实例相结合加以论述,这仍然是个艰难的过程。当在进行简答题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去听、去说、去写,更重要的是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说,创设有关情景,给学生提供说写的机会,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认真分析,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并及时的给予评析和指导、引导他们把自己观察、分析、交流和讨论得到的结果有序的描述,逐步删减多余的文字、符号,再加上恰当的物理术语。例如:回答“请解释为何要把谷物放在向阳处且摊开?”这道题,学生中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1)把谷物放在向阳处为了更快干,摊开也一样。(2)因为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把谷物放在向阳处,提高了液体温度,蒸发越快。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蒸发越快。第一种答案没把问题说透只有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采用物理术语,却用了“干”这个口语化的文字。第二种答案,只是机械地摆出了原理,没有考虑到实例中并没有谈到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对蒸发的影响。整个答题过程原理与实例脱节了。第三种答案,语言表达上出了问题,学生两句话并成一句话说。我先教会学生分析题目,明白题意,然后教会学生的如何对症下药,最后教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表达。这样以说促思,思说结合,同学们既动口又动脑,以使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实验题和信息给予题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去关注社会、洞察社会,并从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解决发生身边的物理问题,是当今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信息的时代,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是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学生将来处事立世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实验题就是模拟生活中的一些现实,信息给予题就是把一些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告诉学生。学生在解决这类题目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演习处事立世。例如,密度这一章有这样一道题:石蜡总是浮于水面,请问如何采用天平、量筒测出石蜡的密度(辅助器材自选)。对于这类题,学生很容易根P=m/V可知要测出质量和体积,由于题目中已有了天平,所以质量多少唾手可得,但体积却不那么容易了。教学生逐字搜索。对“石蜡总是浮在水面上”这句话应收集到“石蜡不能浸没在水中,不能用通常的排水法来测量”对器材中仅给了量简这个信息,应当明白不能用数学方法得到体积,不得不用排水法。对于收集到的上述信息。应如何处理呢?这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石蜡不能浸没在水中。但可以借助石块等物体,把石蜡拉入水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获得的途径之一。学生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和基本方法结合所给的信息:条件、表格、数据、图表、图像、科普介绍等方面正确获取有的信息,进行检索、理解、分析、联想。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科学素质。
三、计算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思维要求高,实践性强灵活性强的学科。计算题是一类综合性题型,它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在各类题型中,计算题的难度最大,正因为有了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充分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做计算题时,要进行科学的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1)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准确分析的解题能力。(2)认真分析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和所涉及的知识点、公式、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灵活性。(3)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问,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本题还有其他种解题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合适呢?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思维的辩证性和创造性。(4)通过一道题,还可以联系生活实例,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例如:铁球在空气中测得质量为4kg,浸没在水中称重为3N,那么这个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铁球的密度为7.9×103kg/m3)对于判断是实心还是空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体积着手,比较铁球排开水的体积与假设为实心球利用p=m/v得出的体积来判断,排开水的体积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p液gVF推求得,FF浮可根据铁球在空气中的重与浸没在水中重相减得出,空气中的重力可利用G=mg求出,若排开水的体积不等于假设为实心球的体积就是空心球。想得空心部份体积,只需V排减V实即得。这题还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先根据G=mg得到铁球在空气中称重,接着利用铁球在空气中称重与在水中称重求出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把铁球排开水的体积va求出,由于铁球质量已知,根据p=m/V求出该球的体积,然后通过比较体积。就可以判断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二者之差即为空心部分的体积。本题同时还可以利用密度、质量来判断实心还是空心的,相比较,当然利用体积解更简便,因为后面要求空心部份的体积。看到一道题,该如何下手?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关注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解题方法,比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分析,不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时时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大批具有各项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神圣使命,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也责无旁贷。相信教师只要努力学习,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把握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习题教学这部份,加强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以改变过去那种“授之以鱼”,“培养知识库”型人才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应用真理的能力,培养出更多开发型,创造型人才,驾驶人类这艘巨轮通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2004第3期
[2]《福建教育》2004第8期
[3]《物理(八年级)培训资料包》
一、简答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和讨论对一些原理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要把这些原理与实例相结合加以论述,这仍然是个艰难的过程。当在进行简答题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去听、去说、去写,更重要的是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说,创设有关情景,给学生提供说写的机会,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认真分析,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观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并及时的给予评析和指导、引导他们把自己观察、分析、交流和讨论得到的结果有序的描述,逐步删减多余的文字、符号,再加上恰当的物理术语。例如:回答“请解释为何要把谷物放在向阳处且摊开?”这道题,学生中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1)把谷物放在向阳处为了更快干,摊开也一样。(2)因为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把谷物放在向阳处,提高了液体温度,蒸发越快。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蒸发越快。第一种答案没把问题说透只有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采用物理术语,却用了“干”这个口语化的文字。第二种答案,只是机械地摆出了原理,没有考虑到实例中并没有谈到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对蒸发的影响。整个答题过程原理与实例脱节了。第三种答案,语言表达上出了问题,学生两句话并成一句话说。我先教会学生分析题目,明白题意,然后教会学生的如何对症下药,最后教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表达。这样以说促思,思说结合,同学们既动口又动脑,以使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实验题和信息给予题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去关注社会、洞察社会,并从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解决发生身边的物理问题,是当今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信息的时代,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是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学生将来处事立世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实验题就是模拟生活中的一些现实,信息给予题就是把一些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告诉学生。学生在解决这类题目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演习处事立世。例如,密度这一章有这样一道题:石蜡总是浮于水面,请问如何采用天平、量筒测出石蜡的密度(辅助器材自选)。对于这类题,学生很容易根P=m/V可知要测出质量和体积,由于题目中已有了天平,所以质量多少唾手可得,但体积却不那么容易了。教学生逐字搜索。对“石蜡总是浮在水面上”这句话应收集到“石蜡不能浸没在水中,不能用通常的排水法来测量”对器材中仅给了量简这个信息,应当明白不能用数学方法得到体积,不得不用排水法。对于收集到的上述信息。应如何处理呢?这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石蜡不能浸没在水中。但可以借助石块等物体,把石蜡拉入水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获得的途径之一。学生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和基本方法结合所给的信息:条件、表格、数据、图表、图像、科普介绍等方面正确获取有的信息,进行检索、理解、分析、联想。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科学素质。
三、计算题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思维要求高,实践性强灵活性强的学科。计算题是一类综合性题型,它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在各类题型中,计算题的难度最大,正因为有了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充分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做计算题时,要进行科学的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1)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准确分析的解题能力。(2)认真分析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和所涉及的知识点、公式、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灵活性。(3)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问,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本题还有其他种解题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合适呢?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思维的辩证性和创造性。(4)通过一道题,还可以联系生活实例,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例如:铁球在空气中测得质量为4kg,浸没在水中称重为3N,那么这个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铁球的密度为7.9×103kg/m3)对于判断是实心还是空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体积着手,比较铁球排开水的体积与假设为实心球利用p=m/v得出的体积来判断,排开水的体积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p液gVF推求得,FF浮可根据铁球在空气中的重与浸没在水中重相减得出,空气中的重力可利用G=mg求出,若排开水的体积不等于假设为实心球的体积就是空心球。想得空心部份体积,只需V排减V实即得。这题还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先根据G=mg得到铁球在空气中称重,接着利用铁球在空气中称重与在水中称重求出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把铁球排开水的体积va求出,由于铁球质量已知,根据p=m/V求出该球的体积,然后通过比较体积。就可以判断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二者之差即为空心部分的体积。本题同时还可以利用密度、质量来判断实心还是空心的,相比较,当然利用体积解更简便,因为后面要求空心部份的体积。看到一道题,该如何下手?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关注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解题方法,比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解题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分析,不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时时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大批具有各项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神圣使命,作为物理教师我们也责无旁贷。相信教师只要努力学习,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把握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习题教学这部份,加强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以改变过去那种“授之以鱼”,“培养知识库”型人才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应用真理的能力,培养出更多开发型,创造型人才,驾驶人类这艘巨轮通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2004第3期
[2]《福建教育》2004第8期
[3]《物理(八年级)培训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