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迷楼,何人沉思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们一般标配大地、故乡、骏马、玫瑰等诸般道具,当然还要有点忧伤,目标在于诗与远方。诗人专爱开辟后花园的不多,地方太小,搁不下太多的诗情。可是诗人育邦例外。他不仅踱步在一处杂草丛生的花园里种植语言之树,漫游,沉思,坎坎伐桐,还在诗的园地里起了一座迷楼,这座迷楼用层层象征和隐喻砌成,外墙上贴满青花瓷片,景深处琴声流水,供奉之龛上悬挂一把虚无的剑。登楼者,须踩着鲜花木梯向天空攀爬,“偶尔回过头,俯视河岸”。而“无所住心者,只能在塔下徘徊”。
  《伐桐》乃育邦近年诗歌精选集,共约160首,刚刚出版。这是一本应该放在书架显眼处的书,随时可以抽出来一读,解忧,静心,时有迷思荡漾。
  育邦将集中诗作大致分了四个部分:“尖刻花园”“青花瓷片”“鲜花木梯”和“七月之光”。我曾问育邦如此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育邦回答很有禅性:所见即所在处。好吧,那就一首一首细读,移步换景,误入迷楼,如是我闻。
  世界之隐喻安居于迷楼
  我知道
  我与世界的媾和
  玷污了我的日子以及从前的我
  我有别于我自己
  我从千里之外带回一片树叶
  当我看到鸽子,就会流泪
  在人与人构成的森林里
  我总是采撷那些色彩绚烂、光怪陆离的蘑菇
  仅仅因为它们是有毒的
  在菩萨众多的大庙里
  我所点燃的每一炷香都那么孤单
  忧郁而烦躁地明灭
  我把剑挂在虚无的天空中
  因为它已疲惫
  我徒劳地搓一搓手
  迎接日趋衰老的夕阳
  它简朴得如一滴清水
  凋零,流逝
  却拥有寂静。
  ——《中年》
  在第一辑“尖刻花园”里,缓步走出来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形象,他正在从世界中抽身而出,从喧嚣中向内心退却,“我徒劳地搓一搓手/迎接日趋衰老的夕阳”。这里的中年男不是油腻的,而是疲惫的,连点一炷香都明灭不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尽管此处化用了李商隐这句著名“中年”的绝唱,却哀而不伤,大有意趣,最终诗人在反观自我与返本归真的精神世界构建中, 达成了与世界的和解:我把剑挂在虚无的天空中。
  “尖刻花园”用《中年》开篇,某种程度上为育邦这一辑里的诗歌定了调子:迷楼哲思。少年鲜花着锦,中年登楼徘徊。《中年》暗示着这里的诗歌具有低情感度、高隐喻度。如果读者审美口味还停留在夜莺的歌唱上,那么,将会轻易迷失在小径交叉的花园里,闻不出醇厚的韵味。比如《迷楼》:
  暴雨如注,尘世如海
  迷楼幻化为寺庙
  佛陀谆谆教导我们
  遗忘是最好的修行
  欲望信仰者
  在繁缛的历史限制下
  溃败于道德之轴
  留下了琼花、谜语和一连串非确定性王国
  背叛肉体与远方
  仿佛我们从来都不曾年轻过
  蜀冈静穆
  如大地上的一叶扁舟
  向我们运送
  凋零的鲜花和最后的怜悯
  死亡与尘埃
  固守着纯粹修辞——
  迷楼不是迷楼
  迷楼还是迷楼
  幻化于迷楼,相忘于江湖,世界是否确定,存在于内心之一瞬。再比如《七日》之中:“蔷薇、忍冬,紫叶李/抛弃隐喻/派遣/渐次绽放的花朵/在黑暗中微笑。”鲜花与草木莫非都是创世者传来的使者,她们渐次绽放,带着谜一般的笑。不确定性、漂浮性与梦幻感在诸多诗中时时可见,这莫非是庄园主故意营造的语词迷宫吗?
  然而,无论诗人如何掩饰和超脱,目光依然要从天空之虚无中收回,俯身凝视尘世之挽歌,返乡之路依然无可遁逃:“我背负木剑/从世界的另一边/乘船归来/车轴河里落满了我的光阴/在海的那边/靠近星辰居住的小镇/是我的故乡……/河流呜咽,大海咆哮/突然说出/那些淹死的孩子的名字——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返乡》)
  在这些“落地”的一组诗歌中,诗人出于“对世界的信任,他放下手中的书,俯下身来,在沙滩上写字。”(《暴雪将至》)“拨开悲悯的尘埃”(《多年以后》), 为邻座的孩子、为母亲的早餐、为盲人、为木匠的儿子、为父亲、为最后一个匈奴,唱一首《小夜曲》,并从中“认出我们丢失已久的面容”。阅读这些指示尘世之诗,读者会惊讶于诗人的悠然态度:他书写存在,却指向了时光虚无。他不指认,而是澄明呈现;在这所斑驳混杂的尖刻花园里,他“无意与世界争夺领地/他不过是在经营时光的杂货铺/蜘蛛一动不动地伏在房檐下/他走过去,轻轻地推它一下——“春天来了! ”这是随心所欲之诗,也是诗与思完美统一之诗。
  文化与历史在这里低头沉思
  如果说第一辑里, 育邦用谜一般的玄思给我们砌了一座语词花园,让玄思与时光安居其中,那么第二辑“青花瓷片”则是一个历史漫游者随手捡拾古迹瓦片,自在穿行山道寺院的文化行旅。司空山、富春山、梓潼蜀道、卧龙岗、碧山、运漕古镇、阳关、浮山,皆有行迹;光福寺、永慧禅寺、七曲山大庙、卢舍那大佛、鸠摩罗什寺、光孝寺、霸王祠、三峰禪院、太湖禅寺、破山寺、扫叶楼、佛陀庵遗址、宋陵、春申君墓、王阳明故居、施耐庵墓、李商隐墓、瞎子阿炳墓,见庙必拜。更诡异的是,育邦偏爱夜访,如《夜访七曲山大庙》《夜登春申君墓》《夜访鸠摩罗什寺》,诗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偏执啊,就是这些明灭不定、飘忽不清的文化之旅,不知不觉间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古典的诗性空间, 文化与历史在这里低头沉思。如《夜访鸠摩罗什寺》:
  我从西方来
  我从喧嚣中来
  夜雨滴落在梧桐树叶上
  在汉语中,我安下一座隐秘的家
  薪火只能摧毁我们的形骸   舌头终将化为舍利
  我们成为自己的供奉人
  供奉舌,供奉语言
  不可言说的
  皆密封于塔,深埋于地
  无所住心者
  在塔下徘徊
  面对英雄与迟暮,面对死亡与永恒,面对历史与湮灭,诗人自然心生感喟,但在不断文化漫游中,诗人更多是开悟,是和解,是致敬。如《司空山》所描写:“大千世界、十万生灵/在手掌间流进流出/冶溪两岸/鲜花怒放/此岸彼岸/已无分别。”如《光孝寺》所感悟的那样:“一片菩提叶倒映了我的一生, 它自性空寂/晨光熹微/我便起身/拾起这片树叶/忘却那棵树/就像轻轻提起自己冒昧的一生/无足轻重,却不可避免。”
  育邦在这些不像怀古咏史的“怀古”诗中,不拘一格,随手涂写,只取青花一片,数笔勾勒点染,打通了古典的空灵与现代的达观合二为一的情感通道, 让我们在现代人的心灵空间里体验到了“僧敲月下门”的文化况味。我们惊叹于他对沉默不言的传统文化的精准打捞, 对古人心理情感的透彻理解,对古典美学的精妙传达。在李商隐墓前,他写下《不知迷路为花开》:“请告诉人们/人类的一个微弱缩影———紫薇郎/在此沉睡/请不要把他从梦中唤醒。”在刘伯温故里,他看到:“夜晚来临/他就站在山坡山/与蝙蝠交谈,相诉黑暗/以及他们各自迥异的一生/星辰从未止息/一直在运动/交换着位置和自身的秘密/而他们/全然不知。”在董其昌的江南里,是这样的一幅水墨:“太湖石/青花瓷片/淹留在无尽的梅雨中/苔藓蓝藻桃花/在万物的眼睑下闪烁。”(《虚无时刻》)在老子的书中,他夜遇一个折纸飞机的银须老人:“他折得很慢/折了很久很久/直到净月当空/他才乘上纸飞机/在暧昧的月光下飞翔/留下隐喻。”(《夜读老子》)即使是对牛郎织女的吟咏,他也能跳出俗套故事,亦真亦幻重构一个新的艺术幻境:“织锦上的蝴蝶,从梦境中/苏醒,飞向朴树,飞向苍穹/他携带尘土/在积雨云上安居/人类的孩子/迷失在繁花中。”(《天仙配》)
  /人类的孩子/迷失在繁花中。”(《天仙配》)育邦的文化行旅着实让人迷恋不已, 相对于迷楼玄思,它是实在之境。而相对于现代生活,它又是虚无之所。育邦的语言无疑是现代的, 可是这些语言点化的诗空间里又无处不弥漫传统基因。这么一个专爱夜访古人墓、偏爱推敲寺庙门的诗人,看哪,他风尘仆仆,眼含笑意,正从司空山上拈花走来,正从桃花潭边扑面而来:朝露夹杂花瓣/装点我的布鞋/走下山/就踏进那由来已久的烟波中/茫无涯际。
  现代性和古典性融于一身的文学范例
  第三辑“鲜花木梯”和第四辑“七月之光”的风格与前两辑略有不同,在这些诗歌中,心灵迷思与历史沉重感渐渐消散,诗人似乎与世界达成了暂时的和解,情感上也消除了过度的紧张与复杂,一些诗歌敏于捕捉心境之一瞬,呈现出有意味的形式、有趣味的诗意。如《小精灵》《小青蛙之歌》《狗尾巴草之歌》,明快、俏皮,时有趣语。再如《烧香》,简直是夫子自况:“深夜,我们心怀神圣/穿过坟场/爬到山岗上/到庙里烧香/佛陀沉默菩萨低眉/火苗在北风中闪烁/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星星/天上的地上的/我们下山/谁都不说话。”
  不说话,是育邦诗歌中较多出现的意象。无论佛还是人,无论花还是水,沉默是它们或他们的语言。时光可以封禁任何喋喋不休者,任何妄言乱语者,在永恒的诗歌和无尽的世界面前,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当然,在这两辑中也有一些长诗,意图表达隐秘而含混的精神内核,更多的带有人生隐喻的味道。还有少许悼念友人的诗作,从中可以看出育邦的真性情。但总体上,育邦的诗歌情感极少外露,语词极少铺陈,他是一个懂得节制的诗人,这是难得的美德。
  读罢《伐桐》,掩卷沉思,我在想育邦到底是一个什么樣的诗人?一个迷楼漫游者、山水古寺穿行者、名人墓前沉思者、地平线上的潜行者?这是他的诗歌带给我们的幻象。他自称幻想文学爱好者。的确,他的诗歌充满了奇妙想象,梦幻与现实结成重重隐喻的帷幕。不过他又是语言之树的砍伐者,他对诗歌语言精雕细琢,哪怕数年之后,他都会不断修改旧日诗作。所以,你可以在他的诗中读到无数的意象、象征、隐喻、互文,如果你缺少一定的文化知识面,一定的诗歌阅读量,你就会无意中滑过这些精妙之处。他的诗歌语言不流俗,不媚俗,既无口水诗之随地满溢,又无学者诗之枯瘦板结, 如韩东所说:“育邦是一个独自写诗的人,读书、写作构成了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秘密生活,他的诗因此也与流行相异,而与书本暗合,在文雅、唯美的修辞中内心的激情穿越而过,有时甚为动人。”
  育邦在写作领域有多重身份,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随笔,育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的外国文学文论《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成为了许多作家的案头必读书,他的小说集《少年游》风格独树一帜,令人惊艳。他中外文学作品阅读量惊人,文学洞察力惊人,审美感受力惊人,这或许与他本科所学文献学专业大有关系。这样一个博尔赫斯式的家伙一旦写起东西来, 必然呈现出一种博学而豁达的大家风度, 一种融现代性和古典性于一身的文学范例。细读这本素雅精致的《伐桐》,就其诗歌而言,育邦为我们贡献出了典雅而纯正的文学品性,而在当下的文坛,此物最为稀缺。
其他文献
高利锋宁波大学  村委会在各个主要道路交叉口设置卡口,卡口工作人员主要是村里的党员。我是一位预备党员,在这非常时期,我觉得应该做点事情,而且我在学校做过志愿者的工作,就主动向村委会报名当一名卡口志愿者。村委会很欢迎年轻人,于是,我开始了在卡口的志愿服务。  卡口志愿者是四班制上岗,每六小时一班,以确保卡口24小时有人值班,坚决不错漏一个人。每个卡口是四五名固定的本村志愿者,负责疏导车辆,盘查询问,
这个世界乱糟糟的,而你干干净净,可以悬在我的心上,做太阳和月亮。  我和F先生是初中同班,高中同校,在学习上我一直努力和他并肩。我们一直保持着普通同学的关系,见面也是礼貌地微笑。分了文理科后,我成绩一直平平,而他越来越优秀。我以为像他这么优秀的一定很多人喜欢吧,所以我不敢多想,也觉得不可能。不知道是不是距离产生美,他在我隔壁班,每次经过我都在人群中寻找他的身影,一眼认出他,然后再快速地躲闪眼神,假
海水将一些彩色鹅卵石  冲击过来  后者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倔强  陷进去。当肇事者退去  我看到了这一切:  汹涌的归于平静  沙和水分离  不远处的石头上  我们的名字并列排在一起  它们的主人在走失后,终生负痛  五月  夜晚发黑的树林贡献出温润  那是爱人,你的手  于一本旧书中寻找熟悉的词句  挥霍完积攒的一切后  我们变得虚弱,来到清晨——  光拖动植物们长长的影子  从阴暗处走出来。然后
青少年学生人小情多。学生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情感,亦引导他们主动投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初中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之情,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连结、沟通在教材——教师——学生之间。    一、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    一位
诗睡了  文字零星醒着  许多情节似梦非梦  像极了妈妈的脸  她的乳名叫故鄉  自从知道这个秘密  我就习惯  把思念交给月光,让忧伤  随风而去  苏醒  一声春雷  绿色的通道就打开了  草根们纷纷钻出来  探春  和平年月,也需要  闯关东的人  只有撞开这尘世的单调与冷漠  春风才会真正得意
大家对信息安全有了基础认知后,  可能有的同学还在将信将疑:  不是IT专业出身,没有很强的代码和IT运维基础,  我该怎么做,我真的能做好么?  信息安全对手:黑客  曾几何时,那些互联网上的黑客给人的感觉就是闲(吃)着(饱)没(了)事(撑) 干(的)的一些技术高手。早期的中国黑客是读翻译书本长大的,他们通过学习了大牛黑客的著作,尝试着练习黑客技术。在那个全中国的IT和互联网都刚刚起步的年代,很
闵歆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专业博士生第十届(2019年)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  闵歆手里那台原本像个儿童玩具的相机模型突然成了“真的相机”。“这个3D打印模型相机上的斑马纹路都是我自己贴上去的,先通过扫描和定位这些纹理的3D点云,长得像滑雪眼镜的微软HoloLens混合现实头戴显示器就能精准地识别、跟踪模型。当你的手指做出一些指定动作时,通过电脑与头显连接的体感手势控制器就
夜行者  就在那片绿茵地停下  在被星空销毁的草地上  静静地探索  探索大地遗留的芬芳  在过去的谎言中碰面,也许只有一刻钟的时间  揭穿伪装的并不是善良  当日晷无法指向  当太阳的前方还没有照亮  请为街上的陌生人  浮出一次微笑  或许一切都会消失  只有你们在黑夜中点燃秸秆证明自己  海里会开花吗  我愿成为大海  风有一种力量可以让我惊涛骇浪  也能平静如常  海面有邮轮轰然前往  浅
有人说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有人说教研员是距离一线教师最近的学科教学专家;有人说教研员是精通教学、教研、培训和管理的全能杂家。这些称谓都蕴含了人们对教研员的热切期望,承载着教研员对区域教育教学和学科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责任。  1996年的秋天,已经在教学第一线整整拼搏了15年的王晶老师,带着丰厚的“嫁妆”———多年积累悟得的丰富教学经验和对化学教研工作的挚爱,“嫁”给了哈尔滨市动力区教师进修
摘 要:“直接形成论”难以证明档案不是转化而来,档案是由“各种记录”转化而来的;各种记录转化为档案的环节是归档,转化中的“人”是档案工作者,归档中的人为因素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观无关;归档保存的档案是一个整体。  关键词:档案;文件;转化;直接形成;思辨  刘东斌先生在《档案直接形成论》一书中多处否定“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提法,如在第九章“收文不是档案”中指出:“强调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就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