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大多数国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自身管理需要,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制度,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就我国国企内控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政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有些国企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内控的重要性,一味重视生产管理和业务工作,导致财务会计经常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而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则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更加关注风险;虽然有些国企有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因对其宣传力度不够,对内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在贯彻方面乏力,最终出现内控流于形式的现象,缺乏其应有的刚性约束。
2.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大多国企市场化程度不高,因长期受国家的保护,有显著的“软预算约束”特征,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没有专门机构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有效管理;或虽然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因决策者缺乏风险意识,导致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造成在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决策,内控未能起到应有的约束力。
3.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内控的基础,其健全与否决定着内控的完善程度。随着改革推进,国企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建立了法人治理框架,但因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且董事会与经理人员较多重叠,远未达到权力制衡的效果。名义上,董事会和监事会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两者地位平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事会往往被董事会和经理层控制,其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独立性无法保证,职能也无法得到正常发挥,难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监督。
4.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管理者作为建立健全内控主要责任人,其风险意识是决定企业内控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但许多国企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远未达到内控的要求。有些管理者对内控根本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对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认为内控只是一种内部的监督或稽核;而有的管理者虽有一些认识,但仅停留在内控是一堆文件、手册、制度,或简单认为内控就是成本控制、内部资产控制等。
5.内部控制活动不规范,缺乏执行力
随着市场化不断推进,许多改制后的国企在加强企业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总体不够规范,存在各职能部门和个人的权责划分不清、业务流程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究到具体责任人。部分国企虽然内控制度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执行时并未按相关制度履行手续,遇到具体问题时因强调灵活性,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谈;有的国企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可操作性,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和执行存在多样性,无从执行。
6.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乏力
虽然在监督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内部和外部监督体系,但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内审机构不健全,监督职能不能得到真正发挥;审计理念落后,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缺乏胜任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最终影响其监督职能发挥。
我国外部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和社会监督,但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因各种外部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上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职业环境和不正当竞争,以及对CPA的监督不力,导致在遇到有些管理层对资金运动各环节监控不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贪污等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监督。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1.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能够合理保证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维护资产安全、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以及实现发展战略。因此,作为国企应该加大内控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中每个人对内控的理解和认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2.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内控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者均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国企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并强化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便能够很好的识别、应对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将其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员工素质
员工的素质对内控是否能够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应该至少每年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内控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通过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借助良好的内控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管控水平。
4.规范内部控制活动,严格内外部监督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内控实施的具体方式。规范内控制度,梳理各部门及员工的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流程,识别主要风险点,严格相关制度的履行手续。同时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充分评价风险状况,建立相应的风控预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监督共同参与的机制,尤其要建立政府和社会强制监督机制,使企业的内控信息能够充分与政府和社会监督机构共享,通过外部监督倒逼国企完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徐小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杜翠文.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陈珩昱.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4]朱小芳,周大伟,杨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2 年第2 期(下)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政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1.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有些国企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内控的重要性,一味重视生产管理和业务工作,导致财务会计经常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而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则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更加关注风险;虽然有些国企有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但因对其宣传力度不够,对内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在贯彻方面乏力,最终出现内控流于形式的现象,缺乏其应有的刚性约束。
2.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大多国企市场化程度不高,因长期受国家的保护,有显著的“软预算约束”特征,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没有专门机构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有效管理;或虽然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因决策者缺乏风险意识,导致风险管理机制形同虚设,造成在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决策,内控未能起到应有的约束力。
3.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内控的基础,其健全与否决定着内控的完善程度。随着改革推进,国企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建立了法人治理框架,但因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且董事会与经理人员较多重叠,远未达到权力制衡的效果。名义上,董事会和监事会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两者地位平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事会往往被董事会和经理层控制,其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独立性无法保证,职能也无法得到正常发挥,难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有效监督。
4.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管理者作为建立健全内控主要责任人,其风险意识是决定企业内控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但许多国企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远未达到内控的要求。有些管理者对内控根本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对内控的认识还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认为内控只是一种内部的监督或稽核;而有的管理者虽有一些认识,但仅停留在内控是一堆文件、手册、制度,或简单认为内控就是成本控制、内部资产控制等。
5.内部控制活动不规范,缺乏执行力
随着市场化不断推进,许多改制后的国企在加强企业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总体不够规范,存在各职能部门和个人的权责划分不清、业务流程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究到具体责任人。部分国企虽然内控制度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执行时并未按相关制度履行手续,遇到具体问题时因强调灵活性,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谈;有的国企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可操作性,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和执行存在多样性,无从执行。
6.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乏力
虽然在监督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内部和外部监督体系,但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内审机构不健全,监督职能不能得到真正发挥;审计理念落后,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缺乏胜任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最终影响其监督职能发挥。
我国外部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和社会监督,但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因各种外部监督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上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职业环境和不正当竞争,以及对CPA的监督不力,导致在遇到有些管理层对资金运动各环节监控不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贪污等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监督。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1.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能够合理保证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维护资产安全、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以及实现发展战略。因此,作为国企应该加大内控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中每个人对内控的理解和认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2.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内控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者均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国企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并强化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便能够很好的识别、应对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将其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员工素质
员工的素质对内控是否能够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应该至少每年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内控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通过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借助良好的内控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管控水平。
4.规范内部控制活动,严格内外部监督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内控实施的具体方式。规范内控制度,梳理各部门及员工的权责范围以及业务流程,识别主要风险点,严格相关制度的履行手续。同时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充分评价风险状况,建立相应的风控预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建立企业、政府和社会监督共同参与的机制,尤其要建立政府和社会强制监督机制,使企业的内控信息能够充分与政府和社会监督机构共享,通过外部监督倒逼国企完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徐小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杜翠文.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陈珩昱.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4]朱小芳,周大伟,杨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2 年第2 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