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看到那绿油油的如蚕宝宝般可爱的青豆角,我便会想起我的学生——玲。
玲是我教过的学生中的一个。那年我19岁,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农村任教。玲15岁,是班里年龄偏大的那种孩子,长得眉清目秀,但从她身上找不出一丝孩子的天真、活泼,有的只是愁苦和腼腆。她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母亲死得早,父亲靠耕种家里承包的几亩田地维持生计,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玲不得不从小就跟随父亲参加农事劳动。玲性格内向、孤僻,从不主动与人交往。第一次试着与她交流,她除了点头,就是摇头。后来好不容易问出一句话,声音却轻得如蚊子般大。玲的学习情况也很糟糕,据说小学已经读了七年,没有一次考试及格过,教过她的老师都叫她“榆木疙瘩”。
“榆木疙瘩”果然“不同凡响”,不长时间我便发现她对学习缺乏兴趣,以至于上课发呆,家庭作业更是只字不动,最糟糕的是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正确,经常把“玲”字右半部分写成“今”字。也许是缘分,对待这样一个学习成绩落后、心理又有些障碍的孩子,我除多了一份怜悯之心外,还更多了一份帮助她的决心!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经典名言。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发掘她的闪光点。玲学习差,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可能与她的家庭环境、早年丧母、年龄偏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越来越觉得玲不是一无是处,其实也很讨人喜欢的,她特别勤劳,干活麻利、卖力,活像一个小大人。只要轮到她值日,或帮我整理房间,或打扫办公室,那可是我最放心的。我多次在班上表扬她,让同学们学习她身上这种优秀品质,希望能够帮她找回曾经失去的太多东西。渐渐地,我发现她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我的信任,与我见面不再那么扭捏了,我感觉到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她也愿意和我谈话了。
于是,我经常找玲谈心,有时送给她一些学习用品,比如我淘汰了的钢笔,剩余的作业本,学生捡到的圆规、三角板、尺子、橡皮等。有时我故意支开她,对班上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求她们多跟玲一块儿玩,学习上多帮助她。慢慢地,我发现玲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有了孩子的那种朝气、灵秀、活泼,偶尔还能看到她跟同学们一起玩耍的身影。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清晨,她兴高采烈地跑到我的宿舍,羞涩地提着一袋豆角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家种的豆角,是我亲手为您摘的,挺新鲜的,送给您吃。”说完,就跑开了。看着那一袋绿油油的豆角,我欣慰极了,因为我看到了她的转变,为她的转变而高兴。
自从玲送给我那袋豆角之后,更坚定了我帮助她的信心。放学后,我尽量抽空帮她补习功课。我发现她学习差并非智力问题,更多的是知识的脱节,底子薄,对学习缺乏兴趣。于是我给她开足了小灶,还特意借了三至五年级的书给她从头补起,只要她一有进步,我总是给予表扬和鼓励。她也时常摘点自己家种的蔬菜送给我。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当小学毕业考卷上歪歪斜斜地写有她的名字时,当鲜红的60分映入我的眼帘时,我被感动了,我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动,我为玲的成功而感动。
遗憾的是,小学毕业后她辍学了。
又是一年的夏天,放学后我刚回宿舍,只见她给我拎来一袋豆角,很大方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家种的豆角,是我亲手为您摘的,请您尝尝鲜。”我招呼她坐下,想了解一下她的情况,还没等我开口,她便说:“家里活还忙,我先回去了。”说完转身就走了。望着这袋绿油油的如蚕宝宝般可爱的豆角,我感到一阵失落、惋惜。
再后来,我进城工作了,听别人说,她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孩子。
玲是我教过的学生中的一个。那年我19岁,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农村任教。玲15岁,是班里年龄偏大的那种孩子,长得眉清目秀,但从她身上找不出一丝孩子的天真、活泼,有的只是愁苦和腼腆。她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母亲死得早,父亲靠耕种家里承包的几亩田地维持生计,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玲不得不从小就跟随父亲参加农事劳动。玲性格内向、孤僻,从不主动与人交往。第一次试着与她交流,她除了点头,就是摇头。后来好不容易问出一句话,声音却轻得如蚊子般大。玲的学习情况也很糟糕,据说小学已经读了七年,没有一次考试及格过,教过她的老师都叫她“榆木疙瘩”。
“榆木疙瘩”果然“不同凡响”,不长时间我便发现她对学习缺乏兴趣,以至于上课发呆,家庭作业更是只字不动,最糟糕的是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正确,经常把“玲”字右半部分写成“今”字。也许是缘分,对待这样一个学习成绩落后、心理又有些障碍的孩子,我除多了一份怜悯之心外,还更多了一份帮助她的决心!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经典名言。以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发掘她的闪光点。玲学习差,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可能与她的家庭环境、早年丧母、年龄偏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越来越觉得玲不是一无是处,其实也很讨人喜欢的,她特别勤劳,干活麻利、卖力,活像一个小大人。只要轮到她值日,或帮我整理房间,或打扫办公室,那可是我最放心的。我多次在班上表扬她,让同学们学习她身上这种优秀品质,希望能够帮她找回曾经失去的太多东西。渐渐地,我发现她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我的信任,与我见面不再那么扭捏了,我感觉到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她也愿意和我谈话了。
于是,我经常找玲谈心,有时送给她一些学习用品,比如我淘汰了的钢笔,剩余的作业本,学生捡到的圆规、三角板、尺子、橡皮等。有时我故意支开她,对班上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求她们多跟玲一块儿玩,学习上多帮助她。慢慢地,我发现玲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有了孩子的那种朝气、灵秀、活泼,偶尔还能看到她跟同学们一起玩耍的身影。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清晨,她兴高采烈地跑到我的宿舍,羞涩地提着一袋豆角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家种的豆角,是我亲手为您摘的,挺新鲜的,送给您吃。”说完,就跑开了。看着那一袋绿油油的豆角,我欣慰极了,因为我看到了她的转变,为她的转变而高兴。
自从玲送给我那袋豆角之后,更坚定了我帮助她的信心。放学后,我尽量抽空帮她补习功课。我发现她学习差并非智力问题,更多的是知识的脱节,底子薄,对学习缺乏兴趣。于是我给她开足了小灶,还特意借了三至五年级的书给她从头补起,只要她一有进步,我总是给予表扬和鼓励。她也时常摘点自己家种的蔬菜送给我。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当小学毕业考卷上歪歪斜斜地写有她的名字时,当鲜红的60分映入我的眼帘时,我被感动了,我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动,我为玲的成功而感动。
遗憾的是,小学毕业后她辍学了。
又是一年的夏天,放学后我刚回宿舍,只见她给我拎来一袋豆角,很大方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家种的豆角,是我亲手为您摘的,请您尝尝鲜。”我招呼她坐下,想了解一下她的情况,还没等我开口,她便说:“家里活还忙,我先回去了。”说完转身就走了。望着这袋绿油油的如蚕宝宝般可爱的豆角,我感到一阵失落、惋惜。
再后来,我进城工作了,听别人说,她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