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与1924年前后的孙中山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lo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洋军阀中,冯玉祥是惟一一个认同、信服孙中山建国理念,并愿意为之革命的人。冯玉祥本人与当时一般的北洋军阀有所不同,他对祸国殃民的军阀非常痛恨。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冯玉祥以为看到了曙光,不曾料想,仅仅3个月后,袁世凯就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中国的前途再次陷入黑暗。
  冯玉祥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对孙中山有所了解,并与南方革命党人有所接触。孙中山曾派孔祥熙带着自己手书的《建国大纲》拜访冯玉祥,并请孔祥熙转达他的意思:关于这个《建国大纲》可以增减,要加就加,要改就改,不加不改,就信仰这个。冯玉祥看了《建国大纲》后,非常感动,认为这是一条光明之路,表示愿意为达此目标而奋斗。此外,孙中山还先后派徐谦、王正廷、马伯援等为代表,经常与冯玉祥见面,往来联络甚为密切。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被曹锟、吴佩孚击败出关,直系因胜而骄,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1923年10月,曹锟用贿选手段当上了总统。吴佩孚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妄图用武力统一中国。孙中山在曹锟贿选之初就表示反对,曾秘密派人向冯玉祥示意倒直,冯玉祥因当时个人控制的兵力有限,不敢冒险行动,遂通过他的教友马伯援回复孙中山:待时机到来,定有所举动。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不久,冯玉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多日策划,于10月23日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在联合孙岳、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之初,冯玉祥就与他们达成一致,决定在推倒曹锟、吴佩孚后,迎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即派马伯援持其亲笔函南下赴粤,迎请孙中山北上。10月27日,孙中山致电冯玉祥等,表示祝贺:“义旗聿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慰。建设大计,亟需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先此电达,诸维鉴及。”
  冯玉祥接到孙中山的电报后,于11月4日电请孙中山速驾。电报中也是言辞恳切:“辛亥革命,未竟全功,致令先生政策无由展施。今幸偕同友军,戡定首都,此后一切建设大计,仍请先生指示,万望速驾北来,俾亲教诲,是祷。”
  虽然当时国民党内包括共产党人,有很多人认为孙中山此行非常危险,反对他北上,但孙中山经过一番权衡和考量后,毅然决定北上。11月7日,孙中山复电冯玉祥,表示决定北上。8日,又电告冯玉祥等北上的确期。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了《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政治主张。11月13日,孙中山从广州出发,绕道上海、日本、天津,目标是北京。
  然而,就在孙中山北上途中,北京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冯玉祥为了维持北京政变后的过渡局面,请北洋军阀的另外一位实力派人物——段祺瑞暂时出山主持政局。没想到段祺瑞抓住机会,喧宾夺主,为所欲为,冯玉祥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张作霖在冯玉祥推倒曹锟后,也迅速撕毁了当初奉军不入关的协议,不仅陆续派兵进入山海关,还占领了直隶省地盘。而且,张作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还想在安徽、江苏夺取地盘。新的一轮争夺地盘的军阀斗争又开始了。段祺瑞借助日本人的力量迫使张作霖对他俯首帖耳,并联合张作霖共同向冯玉祥施加压力,局面已经非冯玉祥所能掌控了。冯玉祥愤慨地说:“这些家伙们,在曹锟和吴佩孚没有被推倒以前,我和他们交换意见时,谁都是什么话好听就说什么,表现得非常光明磊落。到了大功告成,当初的诺言立刻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而且又重新勾心斗角起来,只从个人私利着想,各怀着一个鬼胎。”而对于孙中山,段祺瑞和张作霖不仅不真心欢迎他的北上,甚至还对孙中山抱有敌视情绪。此时的冯玉祥后悔不已。他曾对鹿钟麟说:“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惜断送了‘北京政变’的果实。”
  为了进一步控制权力,段祺瑞于11月24日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利用这个职位,进一步对冯玉祥施加压力,冯玉祥的处境一天比一天艰难。冯玉祥从段祺瑞上台后的所作所为看不到任何前途,而且北京压抑的政治形势让他再也呆不下去了,于是他先到了天台山,后来到了张家口。
  孙中山于12月4日抵达天津,冯玉祥派熊斌为代表前往迎接。孙中山还在北上途中时,冯玉祥就将接待孙中山的任务交给了鹿钟麟,并嘱咐他:“孙先生到京后,一定要尽力保护,国民军的队伍就等于孙先生的队伍,应听从孙先生的指挥。”由于积劳成疾,加上感染风寒,孙中山抵达天津当天即病倒。经过28天的调养,孙中山的病毫无起色。
  出于治病的需要及各方的催促,孙中山于1924年12月31日扶病入京。孙中山入京的日期确定后,曾派于右任到北京与鹿钟麟磋商孙中山抵达北京后的警卫事宜,以及孙中山抵达北京东车站时如何维持秩序等。鹿钟麟根据磋商意见,对迎接孙中山的到来作了一系列安排。抵京后,鹿钟麟前往车站迎接孙中山。孙中山抵达北京后的警卫工作也由警卫总司令部承担下来。
  孙中山抵达北京时,冯玉祥隐居张家口,与北京相距不远,冯玉祥却一直没与孙中山见面。其实,冯玉祥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冯玉祥感觉到当时的北京已经是段祺瑞的天下,段祺瑞用尽一切办法抵制孙中山,使冯玉祥感到如果他与孙中山过于接近,必然会招致段祺瑞更加不满和猜忌。而且冯玉祥明白,孙中山之所以北来,是由于受了他的邀请,但当孙中山抵达北京时,北京局势已与政变初期截然不同,见了孙中山又从何谈起呢?以至于冯玉祥与孙中山始终未能晤面。
  孙中山抵京后在北京饭店进行了26天的疗养,但病情未有丝毫好转。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在协和医院开了刀,诊断所患为肝癌,而且已经处于晚期。冯玉祥得知后,每天都打长途电话给鹿钟麟,询问孙中山的病况。据鹿钟麟回忆,冯玉祥在电话中多次嘱咐他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孙中山的生命,言辞恳切,关怀备至。
  2月27日,冯玉祥还派夫人持他的亲笔函来到北京问候孙中山。信中说:“兹闻尊体违和,至深系念,久拟躬亲趋候,藉聆大教,并慰下怀。祗以适染采薪,未能如愿,私衷抱歉,莫可言宣。兹嘱内子赴京代候起居,务乞为国珍重,善自调摄,以期早占勿药,是所至祷。”冯玉祥对孙中山的关怀与尊重的心情,充分流露在信的字里行间。至于他以“适染采薪,未能如愿”作为他不能“躬亲趋候”的原因,这也隐约道出了冯玉祥内心的痛楚。
  虽然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回天乏术,孙中山还是带着未竟的遗愿于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在北京病逝。当冯玉祥听到孙中山去世的噩耗后,非常悲痛。冯玉祥在哀悼之余,立刻从张家口给鹿钟麟发了一封电报,指定鹿钟麟负责帮助李烈钧等为孙中山办理丧事,凡一切用钱、用人、用物之事,嘱咐鹿钟麟配合治丧委员会。冯玉祥除了向孙中山行辕秘书处和国民党中央党部发了唁电外,还亲笔写信向孙科慰问,并附送奠敬1万元。在孙中山易匮之日,冯玉祥还命令国民军全体官兵左臂缠黑纱,服丧1个星期,以志哀悼,并规定即日起所属各机关部队均降半旗3天;停止宴会及一切娱乐;14日各机关部队停止办公和操课1天。
  孙中山去世后,每每谈到孙中山的死,冯玉祥总是不禁一阵一阵难过,忍不住热泪簌簌而下。许多冯玉祥身边的人很奇怪,冯玉祥与孙中山并未见面,仅仅是神交,怎么会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冯玉祥自己曾多次说过:“我敬仰孙中山先生几乎有20年了。我们彼此之间信使往还也已有多年,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和孙先生见面,这在我心中是一件最引以为憾的事,可是并不因此稍减我对于孙先生敬爱的深情,我总觉得我自己和孙先生在精神上站在一起,在他的启示和鼓励下,我受到了很大的益处。”冯玉祥后来还对鹿钟麟提到:“最使我感激永不能忘怀的,是孙先生瞧得起我,这位伟大人物死了,使我如何不伤痛、不落泪呢?”不仅如此,冯玉祥更把孙中山当作一位导师,他说:“虽然段祺瑞和张作霖节节进逼,迫使我们一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全国人心所向,我相信孙先生终会取得最后胜利。只要我们跟着孙先生走,一切自有办法。可惜孙先生不幸死了,使我们失去了保障,这如何使我不难过落泪呢?”通过冯玉祥的这些谈话,不难看出冯玉祥对孙中山最朴素、最真实的敬仰之情。
  孙中山去世后,冯玉祥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道路、城门冠以中山之名,并兴建中山公园,为孙中山塑像。这些纪念物成为后人了解孙中山革命史迹和思想,以及冯玉祥与孙中山友谊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文
其他文献
中医体质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但迄今未有系统建立体质动物模型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和“九种体质分类法”,提出体质动物模型构建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识病机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精准诊治及预估病情角度,将病机与病证进行对比,凸显了因机诊治在防治恶性肿瘤中
谈到英语作文,让很多学生感到困难。按照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听、说、读、写”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写”成为难中之难,并非一天能够炼成。所以,教师一定要
期刊
湿疹高发于长夏湿热环境中,其具体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联系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从季节温湿变化阐释“脾应长夏”的理论,并根据现有科学成果提出支持本观点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讲台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讲台下学生听得兴味盎然。语文教学究竟怎么了?古人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只有“善教”才有“乐学”。教学活动
目前,我国已有5个生产企业的新冠病毒疫苗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附条件批准上市的3个灭活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结果显示,疫苗保护效力均达到国家药
期刊
目的 研究基于统计注意力的神经网络(SANN)模型在中医证名诊断中的适用性与先进性,探讨其生成的特征贡献度是否符合中医原理.方法 选择记载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杏林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