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西方体育文化下的竞争精神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中西方体育文化下的竞争精神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相似性主要表现为:起源的相似性、致善的相似性以及对公平公正的要求等;差异性源由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性理解上的差异性、在表现形式和应对机制上的差异性等。经济、社会及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借鉴西方体育中的竞争精神有助于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体育 竞争
1 前言
中西方体育文化是人类光明史上的两朵奇葩,他们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途径,在促进人类“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行模式。体育与其竞争精神的产生是同步的、形影不离的,即使体育进程中有弱化竞争的迹象及隐性的历史,也只能说是影子的一种阶段性变异和暂时的一种模糊。然而,竞争精神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或者说在人类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体育文化中应提到一个何等之高的地步为佳,只能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变。因此,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中竞争精神的差异性表现,任何简单化的优劣性评价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只能立足于本民族主体文化下进行比照、借鉴、取舍。
2 中西方体育文化下竞争精神的相似性表现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在《我为什么要复兴奥运会》中指出:“人类社会按照竞争的法则运动,历来而且永远如此。”也正如乔治?斯蒂格勒指出的那样,竞争至少与人类历史一样长久,不仅在经济、市场领域存在竞争,“而且可以用于其他”。
2.1起源的相似性
竞争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和普遍法则,人的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或童年期)。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机制和动物界“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机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积淀为“人”成为人之前的一种生物遗传本能。
竞争是体育运动本身固有的属性。东西方体育中共通的军事起源论,证明东西方人民同样经历氏族部落相互间的抢夺与掠杀,为了战争的需要,体力的较量和技艺的角逐,无不呈现了“竞争精神”的盛存。另外,共通的游戏起源论也证实竞争精神是随同体育一并进入人类社会的。胡伊青加认为竞争与游戏有内在的一致性,他甚至说“竞争就意指游戏”。
2.2致善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中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西方体育的重练形、多刚劲,还是中国体育的重神、形、气结合的性命双修的养生体育,都是为了达到愉悦身心,健康长寿的生命追求,形成了东西方人体审美的共识。西方体育的目的使人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倡文武双全、德艺双修的文化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一样,中国传统体育同样把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作为目标。
中国人讲究“贵和持中”、“和谐统一”,与西方倡导的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殊途同归的。在竞争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是中西方体育共同的理想。
2.3哲学上的相通点
西方哲学中的天人相分论占主流;天人相分就是意味着人要克服自然、战胜自然、征服自然,叫做人定胜天。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关于“天人相分”哲学观的生动写照。而在中国的法家学说中也有共识,有“人定胜天”的信仰。
2.4对公平、公正的要求
体育竞争的首要前提是公平,公平缺失下的竞争是没有意义的竞争。古代奥运会特别重视比赛的公平性,所有参加比赛的竞技者必须具有合法的参赛资格,必须公正地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胜利。古代奥运会对于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的人严惩不贷,不仅要剥夺其获奖的称号,还要课以巨额罚金。公平竞争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基本伦理精神之一。
3 中西方体育文化下竞争精神的差异性探源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形式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耕形式要求生产者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而中国先天的环境封闭性则为这种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最终自然生成强调安居乐业生活方式的家国形态。
3.2对人性理解上的差异性
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差异。西方文化总以一种恶的原罪的理念来支配其社会,那样就会鼓励竞争,就会造成崇拜强者、鄙视弱者的现象。西方人“好勇斗狠”的性格随之产生,要么你死、要么我活的残酷竞争应然而生。而在中国,强者是要受到某种压抑的,就是不让你太强了,要抑强扶弱、杀富济贫;他强调的是一种均等的概念,从而注重仁德方面的竞争。中国的传统体育——武术,由于暴力倾向不够浓烈、不能在双方的直接对抗下产生“血肉飞溅”现象、不能彰显强者为王的气势,所以在西方人眼里,远不及“拳击”更刺激、更符合他们的心理追求。这也是中国武术不能及早加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原因之一。古罗马流行的“角斗”,最能体现生猛好斗的西方人血腥、残酷的竞争,特别在竞赛中夹杂着场下观众的呐喊与怒吼,一种无形而强劲的心理效应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恶狠的相斗才能赢取生存的土壤。
3.3价值观上的差异性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娱乐为主的发展脉络,直接导致中国古代体育从形式上大多以休闲为主,追求对过程的体验,心理的感受,身心的愉悦,这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基本追求。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最终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竞争精神的运动机制。即使是竞技,武术也不像西方体育那般无情,而是讲求点到为止,竞技的目标也绝不是胜负本身,而是对道的追求,对更高习练水平的追求和向往。武术如此,其它体育项目也就不言而喻。
3.4公正、公平上的差异性
西方体育文化最大特点为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它被誉为“物理体育”或“立法体育”,而中国体育则属于“不立法体育”。因此我国古代即使产生了竞技类运动项目,也不能存活长久。
3.5表现形式和应对机制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体育中竞争精神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可归结为:柔性和刚性,内隐性和外显性;在其应对机制上的差异性可总合为:迂回性和直接对抗性。
4 竞争哲学的辩证法
以竞争来实现的优胜劣汰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即符合公平竞争之善的精神,只有这样的竞争才是公平竞争,也只有这样的竞争才能消灭竞争。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公平竞争消灭竞争,这就是竞争哲学的辩证法。
由此可以得出:公平竞争释放了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并加快了社会向前发展。然而,竞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过程而不是目标。过度竞争则是对人性的一种曲解,这种曲解容易变迁成弱肉强食精神,是非常残忍、残酷的东西;是一种不断地鼓励人性当中让别人死,只要自己活的精神。此种精神无益于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和谐。
凡事讲求“度”。我们只有适度把握和运用竞争,才能使体育中的竞争精神有利于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人自身的完善和人性本身的塑造。
5 结论
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今天,体育全球化的态势愈演愈烈,并且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作为优秀的中国体育文化该如何保护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以及与全球化接轨,对西方流行的竞争精神我们需采纳什么样的接受方式和传播途径,是一个重大而深远的课题。在我看来,现阶段、我国应更多地对西方体育中竞争精神的顽劣性、透骨性给予肯定,对其竞争意识、竞争信念与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予以高度认可。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我们没有输在起点,我们更不能输在当代。现在只有充分彰显我们的体育强势,那么,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也只有在他人尊重的前提下,我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体育文化才得以保留和弘扬。民族的保全与昌盛跟民族体育文化的保全与昌盛是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所以,竞争精神的特质还应过多地去关照我们的整个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杨芳.论学生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6):38.
[2] 史海燕.文化视角下中西方体育的比较与发展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5:81.
[3] 郑小九.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精神的差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2~13.
[4] 李慧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9(36):336.
[5][6]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186■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体育 竞争
1 前言
中西方体育文化是人类光明史上的两朵奇葩,他们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途径,在促进人类“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行模式。体育与其竞争精神的产生是同步的、形影不离的,即使体育进程中有弱化竞争的迹象及隐性的历史,也只能说是影子的一种阶段性变异和暂时的一种模糊。然而,竞争精神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或者说在人类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体育文化中应提到一个何等之高的地步为佳,只能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变。因此,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中竞争精神的差异性表现,任何简单化的优劣性评价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只能立足于本民族主体文化下进行比照、借鉴、取舍。
2 中西方体育文化下竞争精神的相似性表现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在《我为什么要复兴奥运会》中指出:“人类社会按照竞争的法则运动,历来而且永远如此。”也正如乔治?斯蒂格勒指出的那样,竞争至少与人类历史一样长久,不仅在经济、市场领域存在竞争,“而且可以用于其他”。
2.1起源的相似性
竞争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和普遍法则,人的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或童年期)。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机制和动物界“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机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积淀为“人”成为人之前的一种生物遗传本能。
竞争是体育运动本身固有的属性。东西方体育中共通的军事起源论,证明东西方人民同样经历氏族部落相互间的抢夺与掠杀,为了战争的需要,体力的较量和技艺的角逐,无不呈现了“竞争精神”的盛存。另外,共通的游戏起源论也证实竞争精神是随同体育一并进入人类社会的。胡伊青加认为竞争与游戏有内在的一致性,他甚至说“竞争就意指游戏”。
2.2致善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中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西方体育的重练形、多刚劲,还是中国体育的重神、形、气结合的性命双修的养生体育,都是为了达到愉悦身心,健康长寿的生命追求,形成了东西方人体审美的共识。西方体育的目的使人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倡文武双全、德艺双修的文化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一样,中国传统体育同样把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作为目标。
中国人讲究“贵和持中”、“和谐统一”,与西方倡导的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殊途同归的。在竞争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是中西方体育共同的理想。
2.3哲学上的相通点
西方哲学中的天人相分论占主流;天人相分就是意味着人要克服自然、战胜自然、征服自然,叫做人定胜天。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是关于“天人相分”哲学观的生动写照。而在中国的法家学说中也有共识,有“人定胜天”的信仰。
2.4对公平、公正的要求
体育竞争的首要前提是公平,公平缺失下的竞争是没有意义的竞争。古代奥运会特别重视比赛的公平性,所有参加比赛的竞技者必须具有合法的参赛资格,必须公正地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胜利。古代奥运会对于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的人严惩不贷,不仅要剥夺其获奖的称号,还要课以巨额罚金。公平竞争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基本伦理精神之一。
3 中西方体育文化下竞争精神的差异性探源
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形式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耕形式要求生产者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而中国先天的环境封闭性则为这种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最终自然生成强调安居乐业生活方式的家国形态。
3.2对人性理解上的差异性
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差异。西方文化总以一种恶的原罪的理念来支配其社会,那样就会鼓励竞争,就会造成崇拜强者、鄙视弱者的现象。西方人“好勇斗狠”的性格随之产生,要么你死、要么我活的残酷竞争应然而生。而在中国,强者是要受到某种压抑的,就是不让你太强了,要抑强扶弱、杀富济贫;他强调的是一种均等的概念,从而注重仁德方面的竞争。中国的传统体育——武术,由于暴力倾向不够浓烈、不能在双方的直接对抗下产生“血肉飞溅”现象、不能彰显强者为王的气势,所以在西方人眼里,远不及“拳击”更刺激、更符合他们的心理追求。这也是中国武术不能及早加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原因之一。古罗马流行的“角斗”,最能体现生猛好斗的西方人血腥、残酷的竞争,特别在竞赛中夹杂着场下观众的呐喊与怒吼,一种无形而强劲的心理效应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恶狠的相斗才能赢取生存的土壤。
3.3价值观上的差异性
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娱乐为主的发展脉络,直接导致中国古代体育从形式上大多以休闲为主,追求对过程的体验,心理的感受,身心的愉悦,这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基本追求。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最终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竞争精神的运动机制。即使是竞技,武术也不像西方体育那般无情,而是讲求点到为止,竞技的目标也绝不是胜负本身,而是对道的追求,对更高习练水平的追求和向往。武术如此,其它体育项目也就不言而喻。
3.4公正、公平上的差异性
西方体育文化最大特点为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它被誉为“物理体育”或“立法体育”,而中国体育则属于“不立法体育”。因此我国古代即使产生了竞技类运动项目,也不能存活长久。
3.5表现形式和应对机制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体育中竞争精神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可归结为:柔性和刚性,内隐性和外显性;在其应对机制上的差异性可总合为:迂回性和直接对抗性。
4 竞争哲学的辩证法
以竞争来实现的优胜劣汰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即符合公平竞争之善的精神,只有这样的竞争才是公平竞争,也只有这样的竞争才能消灭竞争。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公平竞争消灭竞争,这就是竞争哲学的辩证法。
由此可以得出:公平竞争释放了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并加快了社会向前发展。然而,竞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过程而不是目标。过度竞争则是对人性的一种曲解,这种曲解容易变迁成弱肉强食精神,是非常残忍、残酷的东西;是一种不断地鼓励人性当中让别人死,只要自己活的精神。此种精神无益于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和谐。
凡事讲求“度”。我们只有适度把握和运用竞争,才能使体育中的竞争精神有利于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人自身的完善和人性本身的塑造。
5 结论
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今天,体育全球化的态势愈演愈烈,并且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作为优秀的中国体育文化该如何保护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以及与全球化接轨,对西方流行的竞争精神我们需采纳什么样的接受方式和传播途径,是一个重大而深远的课题。在我看来,现阶段、我国应更多地对西方体育中竞争精神的顽劣性、透骨性给予肯定,对其竞争意识、竞争信念与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予以高度认可。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我们没有输在起点,我们更不能输在当代。现在只有充分彰显我们的体育强势,那么,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也只有在他人尊重的前提下,我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体育文化才得以保留和弘扬。民族的保全与昌盛跟民族体育文化的保全与昌盛是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所以,竞争精神的特质还应过多地去关照我们的整个社会。
参 考 文 献
[1] 杨芳.论学生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6):38.
[2] 史海燕.文化视角下中西方体育的比较与发展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5:81.
[3] 郑小九.论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公平竞争精神的差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2~13.
[4] 李慧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奥林匹克精神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9(36):336.
[5][6]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