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目山巍然耸立于大理祥云县城东南约25公里处,是云南开创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因泉涌清莹而得名。它左连云邑象山,右傍天华山,四周群峰叠翠,连绵百里,云蒸霞蔚,流泉争喧,殿宇楼阁掩映于葱茂的林木之中,宛然如长幅画卷。
虔诚地踏进地宫的石阶,视线一级一级渐渐沉入地底深处,内心的渴望随着外面光线的缓缓消失,一点一点浓烈起来。这些肃穆的塔林底下,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一转弯,当身后的最后一抹光线消失,终于看清眼前石壁上导引游人前进的小灯闪烁,在幽暗神秘的地道中,给人无限诱惑。紧紧跟着解说员的脚步,听着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在甬道中回荡,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甬道一拐,一个10多平米的小厅出现在眼前,一个琉璃塔安详地站在那里——那就是供奉佛祖舍利的地方。我凑过去细看,小塔内部,水银包裹下的火红颗粒,穿越千年的漫漫时光,承载佛家慈悲的普渡情怀,在神奇的出土故事里,依旧熠熠生辉。看过舍利子,我们在一面玻璃幕墙前停下。指着墙后那个石板储物架,解说员讲起了水目山的来历、创建的当家人及众弟子。最高处,摆放着一个骨灰罐,古朴端庄,往下一层一层摆着众多的骨灰罐。祖师带领自己的弟子,似乎在继续着自己未尽的佛法讲座。走过幽暗的甬道,我们从另一条路出地宫。回到地面,四野青山寂寂,阳光炽炽,我们仿佛已经走过了千年的时光。看看山脊上,据说有140多座大大小小的佛塔,无法想象,那些佛塔之下蕴藏着多少秘密。一塔一世界,一宫一乾坤,众多的塔林,有多少外人无法揣测的沧桑故事……
出塔林,我们回转停车场驻车,准备去下庵看寺抱塔奇观。从停车场出来,在石阶旁的石砌挡墙边,我发现一道石缝中竟然有蜜蜂进进出出。停下细看,原来这里住了一窝蜜蜂。蜂去蜜来,出口早已摩擦得黝黑油亮,看来,蜂儿们住的时间很长了。一时间,我竟看得呆了——如果,如果我能够做一只水目山的蜜蜂,沐浴在经声佛号中,该多幸福!目光洞穿石壁,内部的蜂巢蜜饼似乎清晰呈现,可蜜蜂与每一朵花儿亲吻的故事,谁又能讲得出来?
拾级而上,旅途的辛劳不知不觉消散在浓郁的春色里。朋友指着塔说:“那里就是寺抱塔。”佛塔巍然,可寺在哪里?前次来水目山,我就只是听说过,却未曾见到。顺着一位当地朋友的指向,佛塔脚下,石制的柱蹲依旧成排成行,静默在旧日时光里,供游客凭吊,任骚客遐思。而我的脑海中始终无法重建塔从寺中直冲云天的图景。朋友指着靠墙的展板说:“到那里看去!”走过去一看,一帧古老的黑白照片上,那座消失在岁月里的八角瓦顶老屋兀然凸显,古塔真真切切从屋子正中冒出。寺抱塔早已走入历史深处,停驻在发黄的黑白照片里。有风吹过,佛塔寂寂,只有清脆的风铃丁当应和……
从塔旁轻轻走过,我们继续向上,进入下庵的大殿。那些建寺的传说纷至沓来,传说之外,指着大殿,友人说起自己的故事。读小学时,老师带他们来这里野炊。快乐地走上水目山,晚上就着自带的简单被服,在大殿里排成地铺。一群简单的孩子,就那么简单地住下了。那时,没有恐惧,没有烦恼,惟有属于童年简单的纯真与快乐。说毕,朋友一脸肃穆——刻满了对逝去流年的眷恋。大殿里发生的故事,何止朋友童年的这一件,古柏苍苍,佛像巍巍,身边的故事它都看在眼里。
下山时,公路边的圣诞树用一树金黄把水目山点染得更加纯净神圣。上山时没注意,盘山公路坡陡弯急,在每一个急弯外延,都立着一面大凸镜,驾驶员可以直观地看到急弯另一面是否有车来。有了这样的凸镜,水目山多了一重安全保障,汽车也不用一路鸣笛,水目山自然少了一分嘈杂,多了几分空灵。我是乘客,只关注镜中的路。镜子里,走过的路清清楚楚,将要走的路一目了然。这给已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种属于水目山的禅意——往后看,人生起起伏伏的波折成为过往;往前看,40岁后的生活明明朗朗,没有悬念。
水目山上发生的故事,水目山都看在眼里,只是,它不说。在上山、下山的路上,设立的一面面禅镜,似乎照见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照见我们的前世与今生。
虔诚地踏进地宫的石阶,视线一级一级渐渐沉入地底深处,内心的渴望随着外面光线的缓缓消失,一点一点浓烈起来。这些肃穆的塔林底下,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一转弯,当身后的最后一抹光线消失,终于看清眼前石壁上导引游人前进的小灯闪烁,在幽暗神秘的地道中,给人无限诱惑。紧紧跟着解说员的脚步,听着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在甬道中回荡,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甬道一拐,一个10多平米的小厅出现在眼前,一个琉璃塔安详地站在那里——那就是供奉佛祖舍利的地方。我凑过去细看,小塔内部,水银包裹下的火红颗粒,穿越千年的漫漫时光,承载佛家慈悲的普渡情怀,在神奇的出土故事里,依旧熠熠生辉。看过舍利子,我们在一面玻璃幕墙前停下。指着墙后那个石板储物架,解说员讲起了水目山的来历、创建的当家人及众弟子。最高处,摆放着一个骨灰罐,古朴端庄,往下一层一层摆着众多的骨灰罐。祖师带领自己的弟子,似乎在继续着自己未尽的佛法讲座。走过幽暗的甬道,我们从另一条路出地宫。回到地面,四野青山寂寂,阳光炽炽,我们仿佛已经走过了千年的时光。看看山脊上,据说有140多座大大小小的佛塔,无法想象,那些佛塔之下蕴藏着多少秘密。一塔一世界,一宫一乾坤,众多的塔林,有多少外人无法揣测的沧桑故事……
出塔林,我们回转停车场驻车,准备去下庵看寺抱塔奇观。从停车场出来,在石阶旁的石砌挡墙边,我发现一道石缝中竟然有蜜蜂进进出出。停下细看,原来这里住了一窝蜜蜂。蜂去蜜来,出口早已摩擦得黝黑油亮,看来,蜂儿们住的时间很长了。一时间,我竟看得呆了——如果,如果我能够做一只水目山的蜜蜂,沐浴在经声佛号中,该多幸福!目光洞穿石壁,内部的蜂巢蜜饼似乎清晰呈现,可蜜蜂与每一朵花儿亲吻的故事,谁又能讲得出来?
拾级而上,旅途的辛劳不知不觉消散在浓郁的春色里。朋友指着塔说:“那里就是寺抱塔。”佛塔巍然,可寺在哪里?前次来水目山,我就只是听说过,却未曾见到。顺着一位当地朋友的指向,佛塔脚下,石制的柱蹲依旧成排成行,静默在旧日时光里,供游客凭吊,任骚客遐思。而我的脑海中始终无法重建塔从寺中直冲云天的图景。朋友指着靠墙的展板说:“到那里看去!”走过去一看,一帧古老的黑白照片上,那座消失在岁月里的八角瓦顶老屋兀然凸显,古塔真真切切从屋子正中冒出。寺抱塔早已走入历史深处,停驻在发黄的黑白照片里。有风吹过,佛塔寂寂,只有清脆的风铃丁当应和……
从塔旁轻轻走过,我们继续向上,进入下庵的大殿。那些建寺的传说纷至沓来,传说之外,指着大殿,友人说起自己的故事。读小学时,老师带他们来这里野炊。快乐地走上水目山,晚上就着自带的简单被服,在大殿里排成地铺。一群简单的孩子,就那么简单地住下了。那时,没有恐惧,没有烦恼,惟有属于童年简单的纯真与快乐。说毕,朋友一脸肃穆——刻满了对逝去流年的眷恋。大殿里发生的故事,何止朋友童年的这一件,古柏苍苍,佛像巍巍,身边的故事它都看在眼里。
下山时,公路边的圣诞树用一树金黄把水目山点染得更加纯净神圣。上山时没注意,盘山公路坡陡弯急,在每一个急弯外延,都立着一面大凸镜,驾驶员可以直观地看到急弯另一面是否有车来。有了这样的凸镜,水目山多了一重安全保障,汽车也不用一路鸣笛,水目山自然少了一分嘈杂,多了几分空灵。我是乘客,只关注镜中的路。镜子里,走过的路清清楚楚,将要走的路一目了然。这给已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种属于水目山的禅意——往后看,人生起起伏伏的波折成为过往;往前看,40岁后的生活明明朗朗,没有悬念。
水目山上发生的故事,水目山都看在眼里,只是,它不说。在上山、下山的路上,设立的一面面禅镜,似乎照见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照见我们的前世与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