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群应急疏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作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典型区域,建筑密度高、道路错综曲折、灾后疏散难度大.以南京中心城区某高校为实证研究案例,展开问卷调查;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法,对校园人群安全意识及疏散行为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参加疏散演练次数等人员特性信息进行交叉分析,得到存在相关性的变量组;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人群特征、安全意识评价指标对校园人群疏散行为及心理影响的评价模型,识别疏散行为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结果 表明:年龄、性别以及参加过疏散演练的次数是影响人群安全意识及疏散行为的显著相关因素,学历是相关因素;地震灾害下受访人群对避难场所的选择偏好为:场地型避难场所>建筑型避难场所>地下空间;参加疏散演练的次数,安全意识、风险认知对灾害发生时的人群疏散行为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在“逆天改命”,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延长自己的寿命.rn得益于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药物、疫苗和手术等医疗干预手段,让各种疾病的致死概率不断刷新下限.要知道,在几百年前,普通的皮外伤都会因为伤口感染而夺去人的生命;而现如今,即便是艾滋病或癌症这样被称为“绝症”的疾病,也可以在医疗手段的帮助下使生命得以较以前维持更久一些.rn在治愈疾病的基础之上,科学进一步对人类衰老因素的探索,则是延续寿命的第二把“钥匙”.只不过,要揭秘衰老这个复杂的命题,打开
期刊
基于云南省建水县的建筑物、人口数量、生命线工程、地形地貌等数据,选取地震灾害损失风险评估因子,利用评估模型对设定烈度下可能造成的人员死亡、房屋破坏、滑坡密度等进行计算,给出地震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结果.在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基础上,对无法建立灾害损失关系的承灾体用风险暴露量来代替灾害损失量进行风险评估.最后应用极差变换法对地震灾害损失的不同因子进行标准化,通过综合赋权划分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结果 表明:建水县地震灾害高风险的乡镇有5个,主要分布在建水北部的曲江,南部的南庄、西庄、临安、官厅一带;中风险乡镇有6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