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傳统绘画是具有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先人的智慧结晶,也有着时代的内涵。传统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附有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美的价值。而现在,传统绘画依旧影响着现代的绘画艺术,比如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精粹,它体现了中华艺术文化的至高水准,其主要特点是使绘画作品具有潇洒自然的特性,达到直抒胸臆的效果。写意中国画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写意”性,其可以理解为写意之“意”,体现的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而写意之“写”是指认识方法。总得来说,“写意”已经是一个既凝注了世界观又涵括了方法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了。
但具体来说,写意也并不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绘画的一个特性。在西方美术史上,写意式绘画也数不胜数。19世纪末,康有为在意大利美术馆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拉斐尔的绘画时,他为之震惊了。拉菲尔作品本身就令人叹服,加上其再现真实的艺术技能与潇洒之笔,激励康有为撰文布召,力倡中国画应该改良,这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观念之突变的前奏。随后还有许多类似于拉斐尔的这种绘画艺术境界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鲁本斯、弗拉戈纳尔、戈雅、德拉克洛瓦、左恩、马奈……伫立在他们的作品前,我们很难不被其恣意挥洒的写意语言魅力所征服。
而在我国,写意式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在西方艺术家追求一种潇洒、随性的写意绘画境界时,我国元代画家倪瓒却认为“逸笔草草”,只是外观形式的一种表面艺术。他说的后半句“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境界,在西方传统艺术中则更是罕见。另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得其形似,则无气韵”、“今其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大意为对自然万物的捕捉,其实质就是发现万物的神韵。倪瓒在这里所说的“自娱”,绝非类似西方“游戏说”式的将作画当成游戏的产物之意,也非自我表现之意,而是倪瓒在另一篇画论中所说的“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书写胸中“逸气”的“自娱”境界是中国文人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抛却一切务实功利之心,使精神达到极度自由的境界,也是与自然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的即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除此之外,对于绘画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西方艺术家往往会以事物的物理属性为出发点,比如事物的形体、结构、色彩、空间、比例、动势等。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抽象派的毕加索,他利用抽象的想法使绘画作品形体、结构、比例准确、空间合理、色彩和谐,这也是西方传统艺术创作的中心。而中国的传统绘画不仅讲究事物的具体外观上,还讲究其文化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能够静身于一种“无我”的境界之中,这种“无我”的状态是人卸下理性功利的枷锁,除去关注事物表层形态的肉眼羁绊,使心灵超越物质,进入到一种不受物性束缚的极度自由的状态之中。一般来说,我国的艺术家很少采用写生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出于心灵或情感的抒发,这样我们看到的绘画作品就独具特色,也可以感受到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神韵和气息,这气象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因为这气象是虚灵的、神妙的、幽深的,是宇宙万千气象的本来精神面貌映照在艺术家的心灵之中,并且与艺术家的心灵相融合一的表现。因而与这样的生命气象相比,以表现(模仿)事物的实在特征为基础的西方绘画的“传神”则显得浅尝辄止了。
最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这一特征成就了绘画艺术的经典。如上所述,西方艺术家认为“写意”是一种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随心所欲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其实是古今中外艺术家共同向往的一个艺术境界,是历史发展中,全人类美术创造领域中一个共同的艺术理想。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不仅是一种创作境界,还与我国其它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我国传统绘画与我国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展现了独一无二的风貌。另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也是无限丰富的,展现了其审美的至高境界。所以中国绘画艺术不仅有独特的笔、墨、纸等材料,还有笔墨气韵、水墨韵味等形式表现了特殊的效果,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成就成了中国绘画的首要语言特征。我国的绘画艺术作品融入了艺术家的精神、参悟等,使得艺术家的审美意象跃然纸上,可以说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不仅表现了艺术家脑中的印象,而且流淌着精神世界的语言。
社会发展到今天,艺术的内涵一直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引领着艺术领域向前发展。在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之间的频繁交流,模糊了艺术的界限,但是传统的艺术内涵一直传承了下来。而且早在100年前,中国画便出现了将西方“写实”画法引入中国画的“西化”一流,将融汇西方色彩与中国意蕴的“融合”一派。也足可见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引领了我国绘画艺术前进的方向。
|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韩占雷
但具体来说,写意也并不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绘画的一个特性。在西方美术史上,写意式绘画也数不胜数。19世纪末,康有为在意大利美术馆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拉斐尔的绘画时,他为之震惊了。拉菲尔作品本身就令人叹服,加上其再现真实的艺术技能与潇洒之笔,激励康有为撰文布召,力倡中国画应该改良,这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观念之突变的前奏。随后还有许多类似于拉斐尔的这种绘画艺术境界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鲁本斯、弗拉戈纳尔、戈雅、德拉克洛瓦、左恩、马奈……伫立在他们的作品前,我们很难不被其恣意挥洒的写意语言魅力所征服。
而在我国,写意式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在西方艺术家追求一种潇洒、随性的写意绘画境界时,我国元代画家倪瓒却认为“逸笔草草”,只是外观形式的一种表面艺术。他说的后半句“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境界,在西方传统艺术中则更是罕见。另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形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得其形似,则无气韵”、“今其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大意为对自然万物的捕捉,其实质就是发现万物的神韵。倪瓒在这里所说的“自娱”,绝非类似西方“游戏说”式的将作画当成游戏的产物之意,也非自我表现之意,而是倪瓒在另一篇画论中所说的“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书写胸中“逸气”的“自娱”境界是中国文人画家在作画过程中,抛却一切务实功利之心,使精神达到极度自由的境界,也是与自然合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的即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除此之外,对于绘画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西方艺术家往往会以事物的物理属性为出发点,比如事物的形体、结构、色彩、空间、比例、动势等。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抽象派的毕加索,他利用抽象的想法使绘画作品形体、结构、比例准确、空间合理、色彩和谐,这也是西方传统艺术创作的中心。而中国的传统绘画不仅讲究事物的具体外观上,还讲究其文化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能够静身于一种“无我”的境界之中,这种“无我”的状态是人卸下理性功利的枷锁,除去关注事物表层形态的肉眼羁绊,使心灵超越物质,进入到一种不受物性束缚的极度自由的状态之中。一般来说,我国的艺术家很少采用写生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出于心灵或情感的抒发,这样我们看到的绘画作品就独具特色,也可以感受到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神韵和气息,这气象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因为这气象是虚灵的、神妙的、幽深的,是宇宙万千气象的本来精神面貌映照在艺术家的心灵之中,并且与艺术家的心灵相融合一的表现。因而与这样的生命气象相比,以表现(模仿)事物的实在特征为基础的西方绘画的“传神”则显得浅尝辄止了。
最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这一特征成就了绘画艺术的经典。如上所述,西方艺术家认为“写意”是一种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随心所欲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其实是古今中外艺术家共同向往的一个艺术境界,是历史发展中,全人类美术创造领域中一个共同的艺术理想。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不仅是一种创作境界,还与我国其它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我国传统绘画与我国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展现了独一无二的风貌。另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也是无限丰富的,展现了其审美的至高境界。所以中国绘画艺术不仅有独特的笔、墨、纸等材料,还有笔墨气韵、水墨韵味等形式表现了特殊的效果,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成就成了中国绘画的首要语言特征。我国的绘画艺术作品融入了艺术家的精神、参悟等,使得艺术家的审美意象跃然纸上,可以说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不仅表现了艺术家脑中的印象,而且流淌着精神世界的语言。
社会发展到今天,艺术的内涵一直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引领着艺术领域向前发展。在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之间的频繁交流,模糊了艺术的界限,但是传统的艺术内涵一直传承了下来。而且早在100年前,中国画便出现了将西方“写实”画法引入中国画的“西化”一流,将融汇西方色彩与中国意蕴的“融合”一派。也足可见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引领了我国绘画艺术前进的方向。
|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韩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