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慕课(MOOC)是依托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展开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在线互动和灵活自主等特点。慕课虽然最早出现于普通高等院校,但同样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慕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丰富了知识的传播和表达途径,突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及时调整和创新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慕课;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一、引言
对于慕课的这一新兴概念目前众说纷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刚教授对慕课的定义是:慕课是大规模在线课程,其以视频为主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发布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1]。慕课的雏形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2008年以来开始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2011年赛巴斯汀·索恩创立的Udacity平台上的课程《人工智能》吸引力全球160000学生同时报名上课,从而启动了MOOC元年,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慕课给学习者带来了灵活自主的学习模式,也给传统的在线课程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强有力的挑战和启发。
慕课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具有大规模、不受空间限制,数字化多媒体表达手段丰富,学习时间有限自由,形成网络社区学习环境等特点。传统的基于校园教学的课程通常只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学生,最多也就几百人,而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所以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同时借助于网络和新科技,资源分享者可以较低的教育成本将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平台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而学习者也可以低成本地获取知识信息,促进了教与学的双赢。慕课的第二个特点是开放性,资源分享者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发布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凡是想学习的人,只要通过网络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只要设定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尽情地浏览和学习相关网站的课程资源。目前除了Coursera等平台的部分课程证书收费外,其余的绝大部分课程均是免费学习的。而在线的学习方式,解决了学习者的时空和专业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在大大降低接受教育成本的同时,更符合学习者多元化的需求。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对自己不懂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通过章节同步的小测验来检验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可重复性,还可以在课程讨论区与世界各地的同学互相讨论课程与作业。此外,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MOOC的每一个章节的视频学习时间通常在15分钟左右,比较符合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同为在网上学习,MOOC相比于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互动以及参与感,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些特点也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效果[2]。目前一些MOOC已经被高效认可,可以与校园学分课程互认。企业社会也开始认可MOOC课程的毕业证书。
二、“慕课”背景下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2.1 高职院校要积极学习吸纳慕课模式的优点
在当前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慕课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日新月异的传媒新科技和网络的大发展。高职也应尽快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资金和人力支持,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制作出更多更优质的共享教学资源,并不断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以满足本领域学习者的需求,促进行业发展。国家从制度上也要对制作慕课的高职院校投入专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用于建设和支持慕课的运转,但是在我国高职财政支持有限的背景下,积极开展与创新慕课建设模式:一是由国内高职院校组建慕课联盟,通过联盟共同维护与开发慕课,这样既可以降低资金投入,还可以整合高职内的教育资源,提高慕课的质量;清华大学与MIT合作的edX内核平台“清华学堂”就是本科院校中的佼佼者。职业教育可以管饭借鉴参考。二是将慕课交给实力较强的IT企业完成,实行与企业共同开发、共同收益,由企业建设平台,高职院校使用平台的方式,这样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导致慕课平台被企业所控制,导致慕课的内容出现商业化与功利化,与慕课平台开设的本质发生偏离。如国内的网易Open163,果壳网的MOOC版块,Apple的iTunes U都是不错的MOOC实践商业模式[3]。
2.2 适应教育发展趋势,重新审视高职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的汹涌来袭,使得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得以全球化,各种资源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得以共享,一方面让学生们共享豪门盛宴,另一方面也对校园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厉挑战,尤其是那些教学水平普普通通的课堂教学,更是相形见绌。这一新形势既催生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也敦促教学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及时改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虽然慕课的出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自主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自由权,但是由于缺乏自觉性和监督,课程的完成率并不高,平均只有20%左右。同时,由于慕课平台比较多,慕课课程丰富,但绝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英文基础普遍较弱的高职学生往往望洋兴叹。学生在面对这些慕课课程时不知该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该学习哪些课程,为此教师要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判断,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学习哪些课程,学习此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做好个人的全日制教学计划以外的学习规划。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精神。
慕课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无疑将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因此,高职教育者要及时改变和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2.3 打造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慕课课程
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注册到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在如此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如果高职院校缺乏特色课程,那么其就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突显不出自己的优势,也就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打造具有院校特色的课程,通过慕课平台实现特色课程的共享,进而提升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高职课程更多的关注实际操作,而这一点恰恰是MOOC的一大弊端。而这从另一方面看也恰是高职MOOC的创新点所在。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担着向国家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助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大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客观上看,高职教育长期受到师资队伍不足、优质课程不足、理实衔接不足、重技能轻素质等问题的困扰,一直就被诟病为本科院校课程的“压缩饼干”。慕课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从而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4]。
但与此同时,慕课的兴起与发展还将对传统高职教育体制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导致其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信任危机,校园围墙也将被打破。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教育改革方向,合理运用慕课,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从MOOC的短板中发挥校园课堂不可替代的实训操作优势。总之,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慕课课程的发展机遇,充分借助慕课课程信息共享优势,及时调整和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斐,黄明东. 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7):22-26.
[2] 高淼,陈希,范有雄. MOOC下的高职教育改革探索[J]. 中国轻工教育,2013,(6):72-74.
[3]郝丹. 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4]杨继秀. 基于MOOC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2013(11):277-278.
关键词:慕课;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一、引言
对于慕课的这一新兴概念目前众说纷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刚教授对慕课的定义是:慕课是大规模在线课程,其以视频为主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发布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1]。慕课的雏形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2008年以来开始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2011年赛巴斯汀·索恩创立的Udacity平台上的课程《人工智能》吸引力全球160000学生同时报名上课,从而启动了MOOC元年,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慕课给学习者带来了灵活自主的学习模式,也给传统的在线课程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强有力的挑战和启发。
慕课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具有大规模、不受空间限制,数字化多媒体表达手段丰富,学习时间有限自由,形成网络社区学习环境等特点。传统的基于校园教学的课程通常只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学生,最多也就几百人,而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所以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同时借助于网络和新科技,资源分享者可以较低的教育成本将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平台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而学习者也可以低成本地获取知识信息,促进了教与学的双赢。慕课的第二个特点是开放性,资源分享者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发布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凡是想学习的人,只要通过网络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只要设定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尽情地浏览和学习相关网站的课程资源。目前除了Coursera等平台的部分课程证书收费外,其余的绝大部分课程均是免费学习的。而在线的学习方式,解决了学习者的时空和专业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在大大降低接受教育成本的同时,更符合学习者多元化的需求。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对自己不懂的内容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也可以通过章节同步的小测验来检验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可重复性,还可以在课程讨论区与世界各地的同学互相讨论课程与作业。此外,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MOOC的每一个章节的视频学习时间通常在15分钟左右,比较符合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同为在网上学习,MOOC相比于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互动以及参与感,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些特点也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效果[2]。目前一些MOOC已经被高效认可,可以与校园学分课程互认。企业社会也开始认可MOOC课程的毕业证书。
二、“慕课”背景下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2.1 高职院校要积极学习吸纳慕课模式的优点
在当前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慕课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日新月异的传媒新科技和网络的大发展。高职也应尽快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资金和人力支持,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制作出更多更优质的共享教学资源,并不断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以满足本领域学习者的需求,促进行业发展。国家从制度上也要对制作慕课的高职院校投入专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用于建设和支持慕课的运转,但是在我国高职财政支持有限的背景下,积极开展与创新慕课建设模式:一是由国内高职院校组建慕课联盟,通过联盟共同维护与开发慕课,这样既可以降低资金投入,还可以整合高职内的教育资源,提高慕课的质量;清华大学与MIT合作的edX内核平台“清华学堂”就是本科院校中的佼佼者。职业教育可以管饭借鉴参考。二是将慕课交给实力较强的IT企业完成,实行与企业共同开发、共同收益,由企业建设平台,高职院校使用平台的方式,这样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导致慕课平台被企业所控制,导致慕课的内容出现商业化与功利化,与慕课平台开设的本质发生偏离。如国内的网易Open163,果壳网的MOOC版块,Apple的iTunes U都是不错的MOOC实践商业模式[3]。
2.2 适应教育发展趋势,重新审视高职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的汹涌来袭,使得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得以全球化,各种资源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得以共享,一方面让学生们共享豪门盛宴,另一方面也对校园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厉挑战,尤其是那些教学水平普普通通的课堂教学,更是相形见绌。这一新形势既催生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也敦促教学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及时改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虽然慕课的出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自主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自由权,但是由于缺乏自觉性和监督,课程的完成率并不高,平均只有20%左右。同时,由于慕课平台比较多,慕课课程丰富,但绝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英文基础普遍较弱的高职学生往往望洋兴叹。学生在面对这些慕课课程时不知该从哪里入手,也不知道该学习哪些课程,为此教师要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判断,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学习哪些课程,学习此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做好个人的全日制教学计划以外的学习规划。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精神。
慕课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无疑将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因此,高职教育者要及时改变和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2.3 打造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慕课课程
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注册到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在如此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如果高职院校缺乏特色课程,那么其就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突显不出自己的优势,也就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打造具有院校特色的课程,通过慕课平台实现特色课程的共享,进而提升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高职课程更多的关注实际操作,而这一点恰恰是MOOC的一大弊端。而这从另一方面看也恰是高职MOOC的创新点所在。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担着向国家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助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大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客观上看,高职教育长期受到师资队伍不足、优质课程不足、理实衔接不足、重技能轻素质等问题的困扰,一直就被诟病为本科院校课程的“压缩饼干”。慕课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从而有效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4]。
但与此同时,慕课的兴起与发展还将对传统高职教育体制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导致其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信任危机,校园围墙也将被打破。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教育改革方向,合理运用慕课,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从MOOC的短板中发挥校园课堂不可替代的实训操作优势。总之,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慕课课程的发展机遇,充分借助慕课课程信息共享优势,及时调整和创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斐,黄明东. 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7):22-26.
[2] 高淼,陈希,范有雄. MOOC下的高职教育改革探索[J]. 中国轻工教育,2013,(6):72-74.
[3]郝丹. 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4]杨继秀. 基于MOOC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2013(11):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