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博客、微博、SNS等新媒体技术得以迅速的扩散,并成为我国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通过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十分突出的优势。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界定和特色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媒体更加侧重于信息的存储、承载以及传播,这些行为的主要执行者是掌握媒体工具的媒体人,如编辑、记者、制片人、播音人员和演出人员等。而新媒体则在传统媒体的各种因素里,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交流因素。在传统媒体的条件下,除非经过媒体的控制人的允许(如同意刊发来搞、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广播节目或电视节目的录制等等),信息受众很难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里;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信息的受众可以非常容易的通过如新闻的转发以及信息评论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去,而博客、微博以及SNS等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任何人都可以简单的通过发布博客、微博或个人动态的方式,传播自己意图传播的信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都大大的超过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
二、新媒体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及变化
1.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从主流来看,当代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是积极向上的,对祖国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成长成才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进步、有正面健康的道德追求,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并且能够为个人的进步付出努力。
我们在注意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上基本的良好素质同时,还要看到一些由时代所带来的特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强于践行能力。基于从小学即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思想上普遍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对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都可以有正确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不能很好反映到平时的举动中去,造成思想不能指导行为的情况。其次,当代大学生个人意识强于群体意识。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发展和进步上有积极明确的目标,并且可以按照该目标制定计划并加以实施。但个人目标和集体发展产生矛盾时,个人目标越来越少的表现出可以服从于群体发展。最后,当代大学生承受能力降低。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一直处于父母长辈的呵护之中,也比以往缺少人际交往训练,使得他们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比以往降低很多。而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处在大学这个校园与社会的过渡环境时表现的尤为突出。
2.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产生的影响。第一,大学生辨识能力相对减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另一方面使学生辨别信息优劣真伪的难度激增。目前,我国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部手机、一部电脑,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或者因特网浏览到大量的信息。我国一直致力于为网民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不断有西方腐朽的思想观念通过网络渗透进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复杂的事实,产生偏激情绪,从而造成少数大学生思想上的迷惑。
第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相对弱化。上文中提到,新媒体促进了所有人对信息传播的参与程度。通过SNS、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一分钟都会有大量的非主流信息的产生。而大学生追求新鲜的年龄特征和追求参与的时代意识,使得很多大学生只是盲目转发、简单评论相关的信息,而不能深入考虑信息的真伪、以及盲目散播信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影响是呈现几何式的发展。
三、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方式
依照新媒体所展现的特点,对症下药,我们是可以消弱甚至消除新媒体技术和工具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我国目前设置有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一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新媒体条件下,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已经在通常方式外,出现了基于网络的新型方式方法。而且,现在大部分高校选拔辅导员的标准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学生时期的学生干部经历、先进的思想政治水平、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些素质决定了辅导员队伍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上,还是在学习能力方面,都有着很强的能力。也就是说,辅导员队伍可以通过介入到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网络中去,引导大学生对由各种新媒体工具产生的信息的辨别、讨论和思考。
从具体操作手段上来说,辅导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关注、好友等功能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沟通,建立由辅导员主导的大学生新媒体局部网络;通过转发、转载等方式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摒弃消极恶俗的负面信息,及时把握学生中信息动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撰写和开放评论等功能,在学生组成的新媒体网络中,发布和推动正面积极向上的信息流动,加强热点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并予以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万晓东.3G网络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
[2]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3]汪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创新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界定和特色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媒体更加侧重于信息的存储、承载以及传播,这些行为的主要执行者是掌握媒体工具的媒体人,如编辑、记者、制片人、播音人员和演出人员等。而新媒体则在传统媒体的各种因素里,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交流因素。在传统媒体的条件下,除非经过媒体的控制人的允许(如同意刊发来搞、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广播节目或电视节目的录制等等),信息受众很难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里;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信息的受众可以非常容易的通过如新闻的转发以及信息评论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去,而博客、微博以及SNS等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任何人都可以简单的通过发布博客、微博或个人动态的方式,传播自己意图传播的信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都大大的超过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
二、新媒体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及变化
1.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从主流来看,当代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是积极向上的,对祖国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成长成才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进步、有正面健康的道德追求,有明确的个人目标,并且能够为个人的进步付出努力。
我们在注意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上基本的良好素质同时,还要看到一些由时代所带来的特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强于践行能力。基于从小学即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思想上普遍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对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都可以有正确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不能很好反映到平时的举动中去,造成思想不能指导行为的情况。其次,当代大学生个人意识强于群体意识。当代大学生在个人发展和进步上有积极明确的目标,并且可以按照该目标制定计划并加以实施。但个人目标和集体发展产生矛盾时,个人目标越来越少的表现出可以服从于群体发展。最后,当代大学生承受能力降低。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一直处于父母长辈的呵护之中,也比以往缺少人际交往训练,使得他们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比以往降低很多。而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处在大学这个校园与社会的过渡环境时表现的尤为突出。
2.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产生的影响。第一,大学生辨识能力相对减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另一方面使学生辨别信息优劣真伪的难度激增。目前,我国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部手机、一部电脑,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或者因特网浏览到大量的信息。我国一直致力于为网民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不断有西方腐朽的思想观念通过网络渗透进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复杂的事实,产生偏激情绪,从而造成少数大学生思想上的迷惑。
第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相对弱化。上文中提到,新媒体促进了所有人对信息传播的参与程度。通过SNS、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一分钟都会有大量的非主流信息的产生。而大学生追求新鲜的年龄特征和追求参与的时代意识,使得很多大学生只是盲目转发、简单评论相关的信息,而不能深入考虑信息的真伪、以及盲目散播信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影响是呈现几何式的发展。
三、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方式
依照新媒体所展现的特点,对症下药,我们是可以消弱甚至消除新媒体技术和工具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的。我国目前设置有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一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新媒体条件下,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已经在通常方式外,出现了基于网络的新型方式方法。而且,现在大部分高校选拔辅导员的标准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学生时期的学生干部经历、先进的思想政治水平、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些素质决定了辅导员队伍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上,还是在学习能力方面,都有着很强的能力。也就是说,辅导员队伍可以通过介入到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网络中去,引导大学生对由各种新媒体工具产生的信息的辨别、讨论和思考。
从具体操作手段上来说,辅导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关注、好友等功能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沟通,建立由辅导员主导的大学生新媒体局部网络;通过转发、转载等方式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摒弃消极恶俗的负面信息,及时把握学生中信息动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撰写和开放评论等功能,在学生组成的新媒体网络中,发布和推动正面积极向上的信息流动,加强热点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并予以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万晓东.3G网络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
[2]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3]汪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创新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